鹭岛的国有文艺院团有激情

Wait 5 sec.

*本文为《半月谈》2025年第15期内容“海浪,带我回去那个地方,久别的游子啊,像从未离开故乡……”这是正在全国巡演的厦门原创音乐剧《鼓浪之声》中的唱段。富于“厦门特色”的华侨故事,在宛转的歌声中感染了在场所有观众。这是哪家当红音乐剧制作机构的出品吗?还真不是,它就是厦门国有文艺院团的原创。近年来,随着一场改革“及时雨”的滋润,国有文艺院团在厦门摘掉了思路僵化、资源匮乏的帽子,不断迸发让人刮目相看的新鲜活力,拿得出作品,更走得进人心。财政支持,拥抱市场从今年初开始,厦门小白鹭民间舞艺术中心主任林乃桢就忙得不可开交:创排厦门市文艺发展专项资金资助的舞剧《归根》;复排舞剧《沉沉的厝里情》为年底的全国巡演作准备;新创作的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群舞《春会来》要去沈阳参加展演……“虽然整个中心的演职人员都忙得脚不着地,但大家没有怨言,没人喊累,仿佛有着使不完的劲。”林乃桢深切地感受到中心上下充满了活力,升腾起一股团结向上的精气神。厦门小白鹭民间舞艺术中心演员表演《春会来》 储焱 摄不过,就在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萧索景象。“我们中心从1993年成立开始,就只有35个全额拨款编制。20多年过去,老一代多半退休,我们在编的演员还不到10个,根本没法演出。”林乃桢回忆起来还不免叹息,一台舞剧的规模至少要25人到30人,一位演员一年的工资至少要10万元。“每年要挣近200万元才能养活全中心,那些年我天天为工资发不发得出来而焦虑。”实际上,彼时厦门5家国有文艺院团都陷于类似困境。2022年12月,厦门市深化国有文艺院团相关改革方案正式通过,半年多后又配套出台《厦门市国有文艺院团“一团一策”改革实施方案》,从人员规模、资金保障等多方面突破,按照事业单位全额拨款标准及核定人员规模对国有文艺院团人员经费包干拨款,并对运营经费、公益性演出经费等提供支持,解决院团生存发展后顾之忧。经此改革,厦门国有文艺院团人员规模增幅达20%,小白鹭的人员规模也有望增至105人,有效满足创排和演出需求。当然,改革不止于“加人头”。厦门鼓励各院团充分探索市场化运作新模式,通过商业演出、艺术培训、场地租赁等方式有效拓展市场、增加创收,经济效益逐步显现。厦门歌仔戏《侨批》成为厦门第一个以商业运营形式开展的地方戏曲巡演活动,1个月在8个城市举办9场演出,观众近万人次;小白鹭拓展艺术教育普及,首次尝试开设成人舞蹈班,并为其他社会团体提供艺术指导、编导、排练等市场化服务……数据显示,2024年,厦门5家国有文艺院团共开展商业演出213场,经营性收入达1325万元,同比增长23%,约为2022年改革前的2倍。让艺术家激情创作巧妙融合传统戏曲与现代唱跳、闽南音乐元素与红砖古厝舞美设计,轻喜剧风格散发青春活力……由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全新创排的《燕归巢》,展现了歌仔戏的新风格、新样态。新版《燕归巢》首次将乡村振兴搬上歌仔戏舞台,在剧本、舞美、服装上都进行大胆尝试。歌仔戏能迈出这一步,得益于厦门深化文艺院团改革后给院团的一项特别保障。改革方案专门要求,设立厦门市文艺发展专项资金和厦门市国有文艺院团精品创作专项经费,为精品创作“输血”。同时,完善专项扶持资金竞争性分配机制,通过权威专家评审择优分配扶持资金。“如今,稳定的创排资金让院团热情高涨,大家积极寻找优质题材,力求创作出更多既叫好又叫座的精品剧目,向政府和人民交出满意答卷。”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主任庄海蓉说。厦门市南乐团团长杨雪莉对此也深有感触。正因为有了较为充足的经费保障,南乐团邀请到国内顶级主创团队,强强联手,奠定了新创排南音《礼乐千秋》的高品质呈现。《礼乐千秋》入选2024年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并在第九届福建艺术节暨第6届音乐舞蹈杂技曲艺优秀剧(节)目展演中荣获优秀剧目一等奖。改革后,厦门国有文艺院团创作的文艺作品不断出新出彩。2024年,厦门市国有文艺院团创排和打磨提升的精品剧(节)目数量较改革前翻番,共获得省级以上奖项86项。其中,南音《何斌献图》、高甲戏《审陈三·探牢》、歌剧《郑成功》均作为福建代表作品入选全国性展演及重点扶持工程,音乐剧《鼓浪之声》入选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厦门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改革尤为重要的是激励创作、培养人才,最终目的是让艺术家们激情创作。艺术赋能城市最近,每逢周末或节假日,在厦门百年商业步行街中山路,游客和市民总能欣赏到由厦门南乐团带来的南音表演。清幽曼妙的曲调,引得众多过客驻足。“虽然听不懂台词,但它的旋律悠扬,唱腔温婉,让人有一种很宁静的感觉,我跟我女儿都被它‘圈粉’了。”第一次带女儿听南音,来自西安的游客蔡雪华说。厦门市南乐团在假日公益性惠民演出中演唱南音作品《百花图》 魏培全 摄正如杨雪莉所言:“南音是闽南地区独有的戏曲种类,我们的惠民演出也是一种文化传承,让游客和市民在别有情趣的氛围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和深厚底蕴。”据介绍,厦门市南乐团过去两年构建“校园—社区—乡村”立体化传播网络,累计开展公益培训教学超800课时。以文化惠及群众,以艺术赋能城市,厦门众多艺术院团都在行动。金莲陞高甲剧团2024年完成143场惠民演出,涵盖校园、社区、乡村、剧场和景点;厦门歌舞剧院既坚持日常文化惠民,也致力办好“我们的节日”等主题活动,深入社区、乡村、学校等开展文化惠民演出81场……一次既“解渴”又“开源”的改革,让艺术赋能社会、塑造市民精神生活在厦门有了生动的展示。厦门国有文艺院团新的创造之路,正在乐声飘扬的鹭岛不断延展。半月谈记者:付敏原标题《拥抱一场既“解渴”又“开源”的改革鹭岛的国有文艺院团有激情》 文章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