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约 3000字阅 读 需 要 10 分钟爱追宅斗剧的你也许总被这些场景刷屏——正妻端坐主位不怒自威,小妾梨花带雨我见犹怜,嫡子庶女明争暗斗......不过看着看着就被里面的亲属称呼绕了进去,然后不禁产生一个疑问:古代人管哥哥的正妻叫“嫂嫂”,那对哥哥的妾室(侧室)该怎么称呼?总不能也像弹幕里一样,叫“小姐姐”吧? 你灵光一闪,想起电视剧《西游记》,孙悟空不是说过吗:“关系好叫二嫂子,关系不好叫狐狸精!” 停!打住!在古代中国,称呼,尤其是对亲属的称呼可不是随便叫的,那是宗法社会等级秩序的重要体现,是刻在DNA里的规矩!作为家中的弟弟妹妹,对兄长正妻和妾室的称呼可以说有着云泥之别,绝对不能乱套。首先,明确一点:“嫂”或“嫂嫂”这个称呼,是正妻(嫡妻)的独家冠名权,神圣不可侵犯!就像皇后娘娘的凤冠,只有她一人能戴。《亲属记》中“嫂”释义为“兄之妻”。引用《尔雅》“女子谓兄之妻为嫂。”郑珍加按语,表示男子谓“兄之妻”亦为嫂。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嫂,兄妻也。从女,叟声。”《仪礼·丧服》云:“是嫂亦可谓之母乎?”郑玄注:“嫂者,尊严之称……嫂犹叟也。叟,老人称也。”贾公意疏:“叟是老人之替名,是以名为嫂。嫂,妇人之老称,故云老人之称。”段玉裁注《说文》云:“古者世男女之别。故于兄之妻尊严之。故‘嫂’字“形声中有会意。”由此可知,一个“嫂”字包含着多少敬意。那么,“嫂”这个称呼为啥这么金贵呢?根源在于古代社会延续千年的宗法制度。古代亲属间,重视长幼尊卑。尊敬兄长,亦尊敬嫂,因此也有“长嫂如母”的说法。众所周知,古代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正妻是八抬大轿,三书六礼娶进家门的,拜过天地祖宗,名字写在族谱“正室”栏里的。她生的儿子是“嫡子”,享有对爵位、财产等的优先继承权,其地位受到礼俗和法律双重保护。所以,面对这位家庭地位仅次于父母和兄长的“女主人”,弟弟妹妹们必须给予足够的尊重。当面最常用的就是亲切又尊敬的“嫂嫂”。在更书面或更郑重的场合,可能尊称“长嫂”“巨嫂”“丘嫂”等。一些文人雅士有时还会用“冢妇”这样的雅称(“冢”是大的意思,指嫡长子之妻)。总之,“嫂”这个字,是正妻身份的象征性符号。那么,重点来了!兄长的妾室,无论她多么貌美如花、多么温柔体贴、多么受宠爱,她的地位在礼法层面也永远无法与正妻比肩。清代著名学者梁章钜在他的《称谓录》里说得明明白白:“兄之妾称姨,或称姨娘。” 《亲属记》中“姨”这个词有多个义项。第一种,表示“妻之姊妹同嫁一夫者”。《说文解字》中说:“姨,妻之女弟同出为姨。”“同出”意思是同嫁一夫。第二种,表示“妻之姊妹”。《释名》:“妻之姊妹曰姨。”第三种,表示“母之姊妹”。《亲属记》:“母之姊妹曰姨,曰从母。”那妾为啥叫“姨”?这辈分不乱吗?咱们先来看看妾在古代是什么身份。《唐律疏议·户婚律》冷酷地定义:“妻者,齐也,秦、晋为匹。妾通买卖,等数相悬。”这句话的意思是:妻子是丈夫的伴侣和平等的伙伴;妾是可以像商品一样被买卖赠送的。比如《红楼梦》里的贾赦就花了800两银子买嫣红做妾。我们可以看出,妾的法律地位与正妻有着天壤之别。她们更像是高级奴婢。让弟弟用称呼正妻的尊称“嫂”来称呼一个妾?这在士大夫看来简直是“礼崩乐坏”,动摇国本。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妾如果生下孩子(庶子庶女),这些孩子便会称呼自己的生母为姨、姨娘,而不能叫“娘”或“母亲”,因为“母亲”是对正妻的专称。所以家中的弟弟妹妹作为这些孩子的叔叔阿姨,从家族辈分和礼法角度,顺着侄子侄女的称呼,称这位妾室为“姨”或“姨娘”,是最自然、最不会出错、也最能体现身份差别的选择。这相当于默认了弟妹与这位妾室的关系,更接近“孩子的姨娘”而非“兄长的妻子”。“姨”字,表明她相对于弟弟是长辈,需要弟弟给予一定的尊重。“娘”字,则暗示她作为孩子生母的这层生育价值。 所以,称“姨娘”,就是在承认其存在的同时,又明确将其与正妻“嫂嫂”区分开来。它既不是特别抬举,也不是刻意贬低,属于礼制要求的合规操作。在《红楼梦》里,宝玉、贾环等晚辈称呼贾政的妾室一律都是赵姨娘、周姨娘,这就是最生动的例子。在《红楼梦》文本中,“姨娘”这个称呼经常用于妾室,堪称官方指定称呼。当然,历史是复杂的,对兄长妾室的称呼在实际生活中也会有微妙的变化。比如,如果这位妾室非常“争气”,为兄长生下了儿子(即你的庶出侄子),那么弟弟妹妹便需要在正式或侄子更强调其母亲身份的场合,偶尔尊称她为“庶母”。这意思是“我庶出侄子的母亲”。算是对其生育功劳的一种肯定,提升了她在家族中的一点体面。但即便如此,这称呼的核心依然是“庶”,依然点明了她和她的孩子“非嫡出”的身份。这依然是“姨娘”称呼的一种升级版,而非“嫂”的替代品。《徽州千年契约文书》里的一些家书中,就常见“庶母某氏”的记载。另外,在家谱、墓志铭、官方文书或者非常正式的场合,提到兄长的妾室常常会用更书面化、更直接标明身份的词汇,如侧室某氏、副室某氏或簉(zào )室某氏(“簉”,意为附属)。这些称呼清晰地标注了她在家庭结构中的辅助、非核心地位。不过,书面语是一回事,当面这么叫的话就太生硬,甚至有点不礼貌了,不如“姨娘”来得自然亲切。还有一些如平民、商人家庭对亲属的称呼更口语化,更随意。比如会用“小姨”“小娘”等来称呼妾室。这里虽然也用了“姨”“娘”,但加了“小”字,区别嫡庶的意味更浓,也更“接地气”一些。不过这并非士大夫阶层推崇的规范。 我们再回到文章最开始的问题,猴哥说的关系好时叫“二嫂子”,在真实历史上存在吗?答案是:基本不可能且严重不合礼法。在严格讲究门第礼法的士大夫家庭,这种称呼是绝对的大忌。因为它模糊了最根本的“妻妾之别”,居然把“嫂”字用在了妾身上,这是对正妻地位的潜在挑战和侮辱,也是对宗法秩序的破坏。在正史、礼书、严肃家训里,尚未找到对这种称呼的认可。它或许更像是一种“家庭内部的小昵称”,风险极高,随时可能被宗族长辈呵斥。所以,猴哥的说法,听听就好,千万别当真去实践!用了这个称呼,可能就不是“关系好”,而是不懂规矩了。实际上,称呼背后折射的,是古代女性,尤其是妾室极其卑微的地位和悲惨的命运。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称谓选择,而是古代宗法制度、家庭伦理、社会等级在语言上最直接的体现。“嫂”与“姨”,一字之差,体现的是地位的云泥之别,是礼法不可逾越的红线。而一声看似平淡的“姨娘”背后,承载的是一位女性在森严宗法制度下的无奈身份,以及一段需要我们理性看待的、复杂沉重的历史。 参考文献:[1]梁章钜. 称谓录[M].中华书局点校本,卷五妾部。[2]高佳.古汉语妾称谓词的文化解读[J].中州学刊,2006,(06):234-236.[3]卢琨.汉语妻妾称谓委婉语研究[D].湘潭大学,2016.[4]徐清清.《亲属记》亲属称谓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24. [5]吕玲娣.《红楼梦》女性称谓词研究[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28(05):17-23.[6]《红楼梦》*本文系“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END作者 | 西洲编辑 | 胡心雅 主编 | 周斌排版 | 徐沁(实习)校对 | 火炬 李栋 张斌 古月国历好物进击的士族旁落的皇权跨越五百年的权力对抗史国民历史读物《国家人文历史》专业团队最新力作展现士族潮起潮落的史诗级历史画卷点击下方封面,即可购买↓↓↓“在看”的永远18岁 文章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