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约 4500 字阅 读 需 要 13 分钟在明末清初风云变幻的时代,南明的历史虽因短暂而常常被忽视,但这段历史中同样涌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人物。被誉为南明最后一位名将的李定国正是其中的代表,三个世纪后,无数致力于推翻腐朽清政权的革命党人依旧在以他为榜样,章太炎就曾高呼“愿吾滇人,无忘李定国”。那么,李定国究竟是何许人也?胡风南渡尽草偃大义捐嫌王出真李定国出身贫寒,自幼颠沛流离,深受战乱之苦。据传,年仅十岁时,他便孤身投身于农民起义军,毅然踏上戎马生涯。当时义军首领张献忠见其机敏果敢、胆识过人,便将其收为义子,从此李定国改姓张,随军南征北战,深得宠信。少年李定国酷嗜兵书,尤爱研读《孙子兵法》《资治通鉴》,兵法战略早已烂熟于心,久之成就“勇而有谋”之名将气质。1646年底,张献忠在四川战死,西南局势突变。其麾下“四大义子”——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俱为久经沙场的青年将领。张献忠死后,四人合力清除旧部中残虐暴戾者,遂各复本姓,以孙可望为盟主,重新整军图强。鉴于清军势盛,孙可望力主挥军西进,占据云贵,以此作为抗清根据地。彼时云南政局动荡,既有盘踞一方的土司沙定洲,又有依附南明宗室沐天波的旧部势力,割据林立。崇祯帝殉国后,南明虽得以立国,但因清军步步紧逼,始终未能建立有效统治中心,致使沐天波虽为云南世袭黔国公,却难以掌控全局。1645年,沙定洲乘机割据起事,公开挑战南明权威,欲自立为王。1647年,孙可望、李定国等率军挥师入滇,采取诱敌之策,密令士卒四处传播谣言,声称此行是奉南明政权之命,为沐天波复仇、讨伐叛逆。云南百姓信以为真,沿途纷纷开城迎降,李定国等乘势长驱直入,进展神速。入滇之后,李定国与刘文秀分兵而进,迅速围歼沙定洲部,将其困于断水绝粮之寨。敌军饥渴交迫,终于弃械投降。李定国将沙定洲及其核心爪牙处决后,宽释了其余部众,并严令全军军纪森严,秋毫无犯,违令者斩。此役之后,云南局势基本稳定。在此战中,年轻的李定国不仅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更展现出高超的治军能力与宽仁的政治手腕,赢得军民爱戴。他与孙可望等人以云南为根基,广纳流亡,屯田养兵,蓄势待发,誓图中兴之举。一身转战千里路只手曾擎半壁天孙可望入滇之后,着力将云南建设为稳定可靠的后方基地,以便整饬军马、积蓄兵粮,为将来与清军再度决战奠定基础,两年间,军力迅速恢复,兵精粮足,局势渐趋稳固。他曾自信地言道:“年来以云南一隅之地,兵精粮足,欲图大举,以复中原。”此言虽显雄心,然滇中偏隅之地,难以独力支撑反清大业。因此孙可望深知,若欲成大事,单凭一隅之力远不足恃。权衡再三,他遂与李定国等人商议,决定摒弃割据自雄之念,转而拥戴明室,借助南明正统名号,与朝廷合作,以图联合各方力量抗清。1649年,孙可望致书南明朝廷,表明“联合恢剿”之志,并请赐封“秦王”。永历朝廷虽欲联盟,却顾虑其出身草寇,犹豫不决,先拟封景国公,后来又改封“平辽王”,与此同时,南明权臣陈邦傅利用永历帝给他的空白诏书,伪诏封孙可望为“秦王”。永历帝虽然不满但是也没有办法,因为此时南明政权的形势已经岌岌可危,几无立锥之地。1652年,永历朝廷被迫随孙可望等人迁驻安隆千户所——后改称安龙府(今贵州境内),使南明朝廷与原大西军势力实现全面融合。内部纷争甫一平息,孙可望、李定国等便迅速转守为攻,着手应对自四面八方压境而来的清军。1652年,李定国挥师挺进湖南,五月中旬他乘势发起猛攻,重兵围困靖州(今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城下的清军主力。在李定国的指挥下,清军节节败退,几近全军覆没。南明军则乘胜追击,一鼓作气攻克靖州与武冈州,取得“靖州大捷”。在成功收复湖南大部地区之后,李定国乘势挥师南下,矛头直指广西。1652年,他率军攻克全州(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全州县),歼清守将孙龙、李养性,继而再创“全州大捷”。随后,李定国继续推进,进逼桂林。清定南王孔有德亲率大军驰援,于兴安县严关设防,企图凭险死守。然而南明军势如破竹,调遣象阵先驱突击,清军溃不成军,史载“象亦突阵,王师大奔,死亡不可胜计,横尸遍野”,严关之战遂告大捷。孔有德当晚狼狈奔回桂林,闭城自守,惶惶若丧家之犬。七月初一,孔有德再战失利。“兵未交而象阵前列,劲卒山拥,尘沙蔽日,马闻象鸣皆颠厥”,清军大乱,孔部遂溃,仅孔一人侥幸返城。李定国旋即围攻桂林,至七月初四,李定国率军攻破武胜门,清军全线溃散。孔有德在混乱中中箭自知必死,遂“聚其宝玩于一室,手刃爱姬,闭户自焚”,自绝于火。南明军队乘胜固守桂林,挥军各路,先后收复平乐、梧州、柳州、南宁等重镇。至八月,进兵湖南,光复永州(今湖南省永州市)、衡州(今湖南省衡阳市);十月攻克岳州(今湖南岳阳市),所向披靡。据史料记载:“凡七月,复郡十六、州二,辟地将三千里,军声大振。”清军在南线接连败绩的消息传至北京,顺治帝大为震惊。1652年七月,他命敬谨亲王尼堪率八旗劲旅南下征剿。十一月十九日,尼堪抵湘潭;二十二日,清军逼近衡阳三十余里。李定国设下诱敌之计,先遣部分部队佯败而退。尼堪骄矜轻敌,误判敌情,遂令大军急进。翌日黎明,清军抵衡阳郊外,与李定国主力遭遇。明军预伏重兵,初战即佯退,引清军深入二十余里后伏兵四起,前后夹击。清军仓皇应战,无力回天,主将尼堪与一等伯程尼阵亡于乱军之中,清军再无还手之力,衡阳大捷由此告成。李定国连战连捷,极大扭转西南抗清战局。清廷震恐,甚至开始考虑放弃湘、粤、桂、赣、川、滇、黔七省。黄宗羲曾评价李定国:“桂林、衡州之捷,两蹶名王,天下震动,此万历以来全盛之天下所不能有,功垂成而物败之,可望之肉其足食乎!屈原所以呵笔而问天也!”南明朝野闻捷,士气大振。李定国因此被封为“西宁王”,一时威望如日中天。然而,衡阳之胜亦引发内斗隐患。孙可望看李定国战功显赫,渐生猜忌,不仅在军事上掣肘其行动,更暗中图谋不轨。李定国察觉局势难以调和,为免内耗,不得不收敛锋芒,黯然撤出湖南,致使抗清大势再度受挫。凛凛孤忠志独坚手持一木欲撑天1653年冬,由于孙可望处处掣肘,李定国被迫放弃继续扩大战果、稳固湖南的战略,率部回师广西整军休养。为摆脱孙氏势力之干扰,李定国决意另辟蹊径,将作战重心转向东南广东。当时清军已控制广东全境,而福建海上郑成功尚据守厦门,虽为南明藩镇,然与朝廷联系疏远。李定国认为与其受制于人,不如主动联郑图变,南北呼应,于广东开疆辟土。1653至1654年间,李定国两度进军广东。首战爆发于肇庆,他自广西贺县出发,千里奔袭,克梧州,占封川、开建、德庆等地,兵锋直逼肇庆。此地为广州西部门户,清军守将许尔显固守要地,死战不退。李定国亲临城下,云梯攻城,连日鏖战未果,遂改用掘地埋药之计,炸毁城墙。正当胜负未决之际,清廷急令两广总督、平南王尚可喜率援军驰援。李定国见攻城无果、援兵迟至,只能撤军。虽未攻下肇庆,但他在这期间招抚乡勇、联络义师,致使义军纷起,令清廷震恐,急调江南绿营南下。休整未久,1654年李定国再度东进,剑指珠江门户新会,意在联手郑成功攻取广州。但新会同样久围不下,李定国见久攻无望,再度撤返南宁。此时,南明永历帝朱由榔在贵州安龙偏居一隅,虽为名义之君,实受孙可望钳制,俨然傀儡。有人偷偷向李定国求援,他决定孤注一掷,奇袭安龙,以迎驾归滇,脱离孙氏控制。李定国整兵潜行,由广西直赴贵州。孙可望听到消息后,赶紧沿途焚粮设防,希望能以此困死李定国。李定国则命全军昼夜兼程,于1656年正月逼近安龙。孙可望急遣叶应祯入宫逼永历帝启驾贵阳。朝中大臣白文选奋然阻拦,言辞慷慨,叶应祯不得不退。一天早上,天下大雾,雾中忽有骑兵绕城高呼:“西府大兵至矣!”安龙城内欢声雷动,永历帝亲自迎接李定国入城,感动泣言:“久知卿忠义,恨相见之晚。”李定国即与白文选商议让永历帝迁至昆明。彼时云南虽由孙可望所控,然昆明系大西军旧地,刘文秀与李定国皆深孚众望。几日后,李定国护送永历帝、皇后、太子启程西迁,在曲靖暂驻整顿。李定国先行赴昆明布置,昆明将领王尚礼、贺九义虽为孙可望旧部,然在刘文秀斡旋下,不敢强拒。永历帝在李定国亲军护卫下风风光光地进了昆明城。残碑读罢呼雄鬼生死都从李晋王李定国迎奉永历帝入滇,标志着孙可望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算盘彻底破产。走投无路之际,孙可望转而向清廷投降。他献上云贵舆图,把西南军事部署全部泄漏。清廷大喜,立马封他为“义王”,视其为破局西南的一张王牌。孙氏降清后,配合清军诱降众多原大西系统将领。时人刘坊于《哀龙江》诗序中记曰:“戊戌冬,清师距遮炎河,道路谬传:可望师至矣!我兵闻风皆睋而失色,或寤者曰:国主至矣!至矣!相率惊窜。”其影响之深,可见一斑。1658年春,清廷趁势发动大规模攻势,分三路进逼云贵:北路由平西王吴三桂率清军入川黔;中路由固山贝勒罗托、经略洪承畴自湖南西进;南路则由固山额真赵布泰自两广北上。若此时李定国先发制人,各个击破,未必无翻盘之机,然内耗新止,军心未固,李定国未敢贸然出战,终致良机坐失。清军三路并进,直插黔中,南明军望风而溃。至五月,贵阳失守,贵州大部陷落。永历朝廷仓皇应变,至夏末方令李定国发兵救援,然大势已去,南明军陷入被动。面对清军压境,李定国决定以一战挽狂澜。1659年2月21日,吴三桂统军渡怒江,直逼腾越州。李定国勘察地形,知怒江以西山险林密,道路狭仄,唯容单骑,于是在磨盘山布设三重埋伏:命泰安伯窦名望为先伏,高文贵为二伏,王国玺为三伏,三军夹击,期待一举歼敌。部队夜行避烟,行军隐秘。然而清军先锋入伏之际,南明光禄寺少卿卢桂生叛变泄密,吴三桂收到消息后立刻撤掉前锋,并组织反伏击。南明军失机,未敢擅动,伤亡惨重。窦名望被迫鸣炮应战,伏兵尽出,鏖战四起。李定国居山巅以炮声判断战况,迅即调兵增援,奋力追击,终迫吴三桂撤军,然南明军亦伤亡惨重,后继乏力。永历帝则仓皇出逃滇西南缅境,寻求庇护于缅王。1662年,吴三桂挥军入缅,缅王不敌清军压力,遂将永历父子缚献吴营。不久,朱由榔与太子俱为吴三桂弓弦所勒,死于昆明,南明政权自此覆灭。噩耗传至滇南深山,李定国闻之哀痛欲绝,闭门数日不出。1662年,李定国病逝于缅甸勐腊,年42岁。临终前,他嘱咐儿子与部属:“宁死荒徼,无降也!”言罢撒手人寰。此役既终,西南抗清亦告覆灭。 参考文献:顾诚:《南明史》,北京日报出版社2023年版。张玉兴:《南明五帝:抗争、困局与幻灭》。岳麓书社2025年版。翦伯赞:《南明史略》,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 本文系“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END作者 | 文德编辑 | 胡心雅 主编 | 周斌排版 | 曲晨溪(实习)校对 | 古月国历好物蓄势、顺势、借势、逆势于危机中寻先机于危局中开新局历史的每一步转折都是危机与机遇的博弈《国家人文历史》团队最新力作讲透中国古代多个关键转折时期新旧更迭的内在逻辑点击下方封面,即可购买↓↓↓“在看”的永远18岁~ 文章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