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若如初见》在现代人眼里,清朝处处是“学问”。从《雍正王朝》《康熙王朝》《孝庄秘史》,到《甄嬛传》《走向共和》,在流行文化的范畴里,清朝是一个关于皇权八卦与后宫故事的宝库。但如果回归历史,这个中国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一面“照见现代中国”的镜子。音频节目《中国如何迎接变化:清朝》已在看理想App上线——杨照主讲,用100集节目,从康乾盛世到晚清变局,重新认识多面的清朝。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我们知道“中国”必须要变得不一样,但应该变成怎样,如何变化,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中国的传统王朝历史,就终结在这样的希望与绝望的交织中。透过清朝,向前回望,我们要找寻的,无疑也是对未来的答案。📖✍️点击下方即可购买节目讲述|杨照来源|节选自《中国如何迎接变化:清朝》01.任何历史叙述都是选择后的结果很多人在听或者在读历史叙述的时候,会将任何一个特定的叙述当做是历史本体、历史的全部,没有自觉那其实只是被选择过后的一种历史叙述,而在这种历史叙述之外,还存在着其他千千百百种不同的叙述。当我们读历史的时候,如果读到不一样的叙述,很多人的反应是感觉到困惑,认为其中一定有一个是对的,其他是错的,而不能够意识到,那往往并不是对错的差异,而是用了不同的选择原则,选择从不同角度看不同的部分所形成的。所以,越简化的历史越容易给人提供单一答案的错觉。把所有的复杂因素都排除在外,只留下千分之一、万分之一、十万分之一的事实,当然很容易表现出清清楚楚的模样,好像那就是历史。如果能够包纳比较多样、比较复杂的元素,不要有那么多删除整理,其实才能够比较接近历史的全貌。完整的历史、本体的历史,绝对不可能干净利落,三言两语就能够说得明明白白,就知道谁是好人,谁是坏人,谁做了什么事,谁产生了什么影响。历史没有那么简单。我们不可能呈现历史的全貌,然而不可否认的事实是,真实的历史、本体的历史大于任何一种历史的叙述。存在的任何历史叙述都是选择过后的结果,因而也绝对不可能是定论。当你听到了一种历史叙述,都应该要意识警觉到,还有其他叙述的可能性。《人生若如初见》我所做的,我所说的不是要取代过去大家读过的、听过的、知道的中国历史,那样没有意义。而是我要指出,不同时代会依照不同的选择原则去写出不同的历史,我们应该要去追查那是基于什么样的理由所产生的选择原则,而不是照单全收留下来的历史叙述。例如我们现在对于明朝、清朝这两段历史的认识,非常可能受到清末到民国建立这段时期的强烈偏见影响。那是一个排满革命、风起云涌的时代,而且是一个用革命确实推翻了满清政权的时代。革命的成功证明了满清政府的脆弱无能。然而革命之后,中国并没有立刻变得富强壮大,又进一步坐实满清政府所带来的严重祸害。所以,从这样的眼光看去,在历史上就必定一方面格外强调、凸显满洲异族和汉人之间的冲突,另外一方面又着重于刻画清朝的种种失败。02.清朝真的是“历史的错误”吗?清末的革命推翻了满清,造就了民国,然而取满清而代之的中华民国,其实只不过是革命运动诸多动态变化当中一项偶然的共同公约数。如果当时革命的胜利不是来得如此突然,如果让各方势力有更多一点的时间彼此合纵连横,很明显的,中华民国不会叫中华民国,中华民国的第一任临时大总统,也不会是孙中山。“中华民国”的命名直接来自于孙中山,是孙中山力排众议所坚持的。当时主流的话语说的都是“共和国”,而不是“民国”,所以照理说这个新的国家应该是“中华共和国”。然而在孙中山的概念里,在他自己所创的政治学历当中,认为“共和国”指称的是行代议制的政体,不是民主的极致。民主的极致还应该要超越代议制,走向直接民主。所以孙中山在后来他形成的理论当中,明确提出了创制权、复决权这种直接民权的办法。而在千年帝制刚被推翻的时候,孙中山也就将中国民主的理想设定在建立“民国”,那是一个直接民权的新国家,比当时存在的西方“共和国”更先进、更美好。孙中山是个偶然。在时人眼中,他是个放肆说大话的“孙大炮”。他提出的许多理念,包括民国所代表的直接民权理想,大部分人听不懂,当然也就不可能在意。真正刺激并主导革命的,不会是对于民主共和的热情向往,而是反对满清的集体仇恨。从1895年左右开始的,十几年间,从原本的秘密会党行动扩大为全民情绪动员,民国肇建的过程当中,种族主义扮演了比共和理念更重要、更关键的角色。如此强烈的汉人中心情绪,就影响到对于历史叙述的选择。从现实投射,整个满清王朝特别被选择出来叙述的,是能够证明这个王朝应该被推翻、被消灭,也就是这个王朝最坏、最黑暗的部分。《末代皇帝》那时候流行的一个历史观点是,清朝是一个历史的错误,不应该存在。所以在讲述清朝建立的过程中,会反复地强调清兵入关时种种残暴的做法。像是“扬州十日”;也会反复强调他们对于汉人文化的高压破坏,例如“留发不留头”的剃法令,还有文字狱等。相对地,也就必然产生对于明朝的美化。依照这种史观,既然不应该有清朝,那么明朝就应该继续存在,它是被错误地取代了。于是“反清复明”的种种主张和行动就不止在历史上被凸显,而且被视为是正确的,甚至是正统的。20世纪的70年代,武侠大家金庸,他写他的最后一部武侠小说《鹿鼎记》。小说从庄廷鑨“明史案”文字狱开始,金庸让主角韦小宝出生在扬州,再让韦小宝误打误撞,进入要“反清复明”的天地会。不过《鹿鼎记》当中,韦小宝同时也误打误撞,和康熙皇帝结为好朋友,还代表康熙前往五台山找出家遁世的顺治皇帝,听到了老皇帝给小皇帝“永不加赋”这四个字重点的统治训诫。于是我们从《鹿鼎记》里看到,金庸一部分承袭了原来的历史偏见,说起清初的历史,就刻画满洲人凶残的一面。但他另外一部分也反映了晚清史观上的调整,清朝不可能都是坏的,将他们说得那么糟,我们就没有办法解释为什么这个王朝在进关之后,他们可以成功地立足,而且存留了两百多年——这是基本的史实。史观的改变,一来是强烈的汉族民族主义随着时间淡化了,对于满清、满人的这种仇恨,也不可能一直维持,研究者、叙事者不再带着那么浓厚的反感情绪去解读清朝的史料。还有另外一部分原因也同等重要,即对于明朝的史料有了方方面面地重新认识,对于明朝有了不一样的评价。这就是这一季节目试图提供给大家的,尤其是在清朝的建立这一部分。如果我们不能够摆脱原来汉人民族主义史学所给予我们的、对于清朝的负面印象,我们就没办法好好地去体认,当时在明朝灭亡的时候,中国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境。清朝要建立,这些满洲人他们如何来?他们必须要面对什么样的考验与挑战?他们对这些考验与挑战提出了什么样的方案?如果这些方案没有成功的话,世上就不会有清朝。换从这样的一个角度来看,我们对清朝的历史也就会分出比较明确的几个阶段,尤其是前面清朝建立的这个阶段,会有不同的重点、不同的凸显。因而也就影响接下来我们要解释:为什么到了清中叶之后,这样的一个王朝突然就走了下坡?这条下坡路是如何走,又如何收刹不住,以至于一路沉论,到后来变成了中国近代史上的大灾难。这是贯穿这季节目其中的一条主轴、主线。📖⬇️🎧✍️ 阅读原文 文章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