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问航天爱好者们心中的“圣地”是哪里,他们多半会告诉你同一个答案——贵州的FAST天眼,那个全世界最大的射电望远镜,巨大的“眼睛”凝视着来自深空的信息。只不过在普通人眼中,那是个神秘而难以接近的事物。 大家只是在新闻里、课本里学到它是投资11.5亿,花22年才建造而成的伟大奇迹,却几乎从来没人有机会走近它。 但最近,一群从事知识科普的创作者获得了靠近这个奇迹的机会。而当渺小的自我真正靠近这个庞大而精密的奇迹之后,他们发现这颗向外看的眼睛带来的最直观震撼,远比自己原本想象中更多。01“航天爱好者的圣地”,从没想过能离这么近看它由于天眼FAST基地此前从未对任何创作者团队开放,博主们一开始都不敢相信自己真能近距离地观察这个神秘的项目。更不要说能在尊重基地各项保密、安全规定的基础上,把它变成自己的“拍摄片场”。专门翻拍语文课本故事的知识类博主“来看苏吧”,之前的视频作品大多数是在街头或者怀旧风格的摄影棚里完成。谁知道这次居然在天眼的圈梁上举起了摄像机——当然是在天眼处于维护关机期间。最近“来看苏吧”获得了去贵州探访天眼的机会,同时也给下一个视频作品取景。在这个作品中,她计划翻拍入选初中课文的刘慈欣短篇小说《带上你的眼睛》。站在天眼基地的“光明顶”看到天眼全貌的那一刻,“来看苏吧”头一次感受到直观的震撼。巨大的金属色曲面从脚下延伸到更远处,注视久了甚至会产生视错觉,仿佛那是一个由金属矿物构成的星球,而自己即将在它表面降落。 另一位创作者“航拍V”,曾用航拍机拍出过很多壮观的大工程。能操纵航拍机来到天眼的上空,对他来说是极为难得的创作机会。在高空的视角下,在与世隔绝的群山之中,银白色的天眼默默矗立。充满未来科技感的结构跟周围绿意葱茏的山峰形成强烈的反差,也让人直观感受到什么叫“能装下整个星空”。人们经常说眼见为实,意思是有些事物需要离的够近,才能发现它跟想象中的并不完全相同。尤其像天眼这样神秘的项目。这次参与探访的人中有不少科技类创作者,尽管前期已经查了不少相关资料,但亲临FAST基地现场后依然感受到了出乎预料的、生理上的震撼。 航空航天科普创作者“空天同学”曾在以往的视频里吐槽国内的空间站太小,想建个直径500米的空间站,还被网友批评“你知道500米有多大吗”。“站在口径500米的天眼‘碗沿’边,才意识到500米真的很大。” 有一千多万粉丝的“科技公元”,以前在新闻里看天眼都是无人机俯瞰视角。一度以为用来接收信号的馈源舱,只是一个可以让人捧在怀里的小盒子。结果发现那其实是一个能站下十来个人的空间。当它被钢索牵引升上高空,在巨大反射面的对比下又显得很小,控制精度更是达到了1粒花生米的尺寸。当网友们跟着创作者们的镜头看向天眼,也能发现很多从前没关注过的有趣细节。比如不少人都以为天眼的反射面就像一口巨大的“不锈钢锅”,这次才知道它居然是半透明的。这些反射面板上被工程师打了密密麻麻的小孔,不仅让整个结构更轻,同时还能让雨水和阳光渗透下来,防止下方的水土流失。底部的植被照常生长,配上给反射面板提供支撑的索网,被评论区网友称为“科幻电影里的未来温室”。也有更多“秘闻”得以向网友公开。“中国气象爱好者”此前一直疑惑于如此庞大的天眼,是否能抵抗极端恶劣天气。借着这次探访天眼的机会,也特别去参观了天眼设备旁边的航龙炮站,那是天眼的“24小时保镖”。其中一个任务就是检测天眼上方的雹云,并及时用气象炮打散,防止冰雹对天眼的精密结构造成伤害。庞大又精密、坚固又脆弱……这颗曾经只出现在新闻、书本里的神秘“眼睛”,第一次在更多普通网友的眼中变得真实可感。 02天眼是地球的眼睛,他们是“我们的眼睛”身为知识类、科技类的视频创作者,把专业性强的知识用简单的方式讲解出来,原本是他们的“基本功”。但围绕天眼进行创作依然是一件难事。天眼FAST本身是一台射电望远镜,通过对长波电磁波进行汇聚,观测和研究来自宇宙深空的天体信息。在射电天文学领域的地位,就像是大型粒子对撞机之于基础物理学。射电天文学是一门探索未知理论边界的学科,这意味着对非专业人士来说,它比实用类科学的理解门槛又高出一大截。“差评君”团队在探访天眼之前,甚至特地买了本超级厚的《天体物理导论》进行内部“扫盲”。有关天眼的公开专业资料并不多,但他们依然尽可能地搜罗了能查到的信息。“不然担心在采访科学家的时候,听不懂人家的基础理论和专业术语。”差评君采访FAST运行和发展中心首席科学家朱炜炜。除了自己搞明白,怎么能让网友也感兴趣、能明白,同样是一件难事。身为科普内容创作者,为了最快吸引普通人的兴趣,“差评君”团队在出行前就针对选题角度做了几种方案。大致列出了三个可行的切口:从脉冲星切入,从望远镜切入,或者直接从天眼切入。在综合分析了过往爆款案例以及跟科学家们的沟通内容之后,最终决定用电影《宇宙探索编辑部》里的名场面作为开头。从主角唐志军对于宇宙的好奇心出发,引出天眼这口“扩大了150万倍的、观测宇宙的大锅”。为了进一步降低理解门槛,还在制作中进行了大量的可视化的创作。直观呈现了天眼的工作原理,以及它跟普通的小型射电望远镜有什么不同。突破了知识理解和选题思路的门槛,还有另一个难点在等着创作者们——那就是实地拍摄的限制。尽管探访正值天眼停机运维的时期,但为了防止电磁干扰影响设备精度,他们在进入基地时依然被要求不能携带手机等通讯设备。基地本身也没有信号,科学家们的对外沟通都要打固话。对于拍摄团队来说,这意味着无法在现场进行远程沟通。加上开放探访的时间本就有限,如果缺少素材后期也不可能有补拍的机会,容错率变得很低。“星球研究所”为了尽可能不错过任何一个创作点,在拍摄前夜手写了密密麻麻的计划和脚本。既然前期能查到的资料不多,定不下确定的方向,那就在拍摄现场尽可能做好万全的准备。不过即使有很多实际的障碍,这群视频创作者依然把它看成一次难得的创作契机。不只是因为平时没有接近天眼的机会,更在于他们希望可以创作出好的内容,成为大众和前沿科技连接的窗口。就像“来看苏吧”给这次探访设计的故事:在剧情里她跟一位穿越的古人一起寻找“灵星”,星星一直没找到,穿越来的古人陈七却迅速衰老。后来她独自一人带着陈七的眼镜来到天眼,终于发现所谓灵星其实是用天眼才能捕捉的脉冲星。回到古代的陈七终于绘制出了心心念念的星图,在现实中,这些创作者们也正在变成更多普通人看天眼、了解科技的“眼睛”。03当小众科学走进大众视野对于每天都被困在日常琐事的普通人来说,宇宙、射电天文、脉冲星这些词似乎都离自己很遥远。但只要你还记得童年时在窗前望向星空的感受,就会意识到对宇宙的好奇心是刻在人类的基因之中的。正如在每个创作者发布的视频评论区里,都挤满了对能近距离观察天眼感到兴奋的网友。有人在认真地探讨分析天眼运行的原理,也有人猜测到底啥时候能捕捉到外星人的信号。这次探访天眼的活动,是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信息中心和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的指导下,在抖音和抖音精选独家推出的“科学追光计划·全国科普探访计划《Get了!中国天眼》”。也是中国天眼FAST基地历史上首次对创作者开放、首次授权创作者第一时间公布最新科研成果。不仅让抖音知识的创作者们能近距离观察天眼运行原理、采访项目科学家,还透露了接下来的二期计划——在天眼周围再建造六十几台口径40米的射电望远镜,进一步提升天眼在观测天体时的分辨率。FAST运行和发展中心首席科学家朱炜炜在采访中说,人们生活中的很多新技术都是在基础科学的探索中发现的。比如大家现在已经离不开的WIFI其实由天文学家发明,相机里的CCD最初则是用来做天文观测的。那些看似飘在空中的科学理论、前沿科技,与普通人的关系比想象中更近。抖音创作者们在这次活动中创作出的优质内容,也让人发现体现了天眼不仅是科研设备,更是连接大众与深空、理性与浪漫的入口。而抖音在那些最硬核的科学话题中引入博主进行跨圈层创作,也是希望能让大众和前沿科技之间这条桥梁变得更宽、更好走些。创作者们风格各有不同,却也恰好为普通人了解原本艰涩的知识提供了更多维度的框架和视角。有的创作者用动画的方式直观呈现天眼的建造过程,勾勒科研人员们对于造出“自己的大望远镜”的热血和坚持。有人用理科生的严谨视角解读射电望远镜的原理和意义,也有人用浪漫的寻星故事跟网友达成朴素的情感链接。或许每个人心中都有那么一个时刻,抽离出现实的繁杂和压力,短暂沉溺于深空。就像刘慈欣始终记得自己还是小孩的时候,看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升空,当时一直担心它会撞到其他星星上。几年后才从科普书中得知,那些看似围绕在卫星周围的星星其实里地球很远,不会跟卫星相撞。“人类在宇宙中是孤独的吗”“那颗星星上有什么”“100年后人类会过怎样的生活”……人们总是忍不住会去思考这些似乎无意义的问题。但抖音知识珍视每个普通人对科技、对宇宙的好奇心。因为人类历史上很多了不起的进步,都是从好奇心开始的。一 周 热 点 回 顾2025 Vista看天下外 卖 大 战,没 有 赢 家冰 块 成 了 今 夏 的 高 价 网 红 单 品高 铁 F 座, 被 吹 成 飞 机 头 等 舱 文章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