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企业独奏”到“行业交响”,这家链主企业何以撬动全产业链绿色转型?

Wait 5 sec.

开了十几年柴油卡车的司机老张,最近换了“新能源”。“新车开起来特别稳,噪音小,最关键是环保。”摸着方向盘的老张笑着说。作为资深运输司机,他每天要在佛山高明港到海天工厂之间往返10趟。7月18日起,随着45辆新能源重卡的规模化启用,每年将有“1万亿颗黄豆”和“100多吨调味品”的运输任务将由这批新能源车完成。老张和他的车队也将成为“移动的减碳使者”,穿梭在粤港澳大湾区的道路上。老张不知道的是,这场绿色变革背后,是企业十余年的坚持。上亿元的投入,无数次的尝试,如今不只是运输,海天已经率先牵头形成了覆盖调味品全产业链的绿色减碳闭环。规模化“油改电”酱油瓶里上演“毫厘减碳法”2024年,我们共同经历了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炎热的一年:贵州遭遇罕见洪涝;江浙沪地区持续经受“高温炙烤”;广东的夏天变得格外漫长……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正真切地改变每个人的生活。“全球碳排放量再创新高,气候治理面临严峻挑战,需各方协同发力实现碳减排。”中国人民大学生态环境学院副院长王克在一份报告中警示。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场静悄悄的“油改电”革命,演绎着属于自己的“毫厘减碳法”。这场变革的起点,要从一粒大豆的千里跋涉说起。在海天,每年约有2.5亿颗东北优质大豆,要穿越3000多公里的山河,从黑土地来到岭南的工厂。这种“南酱北豆”的产业格局,让长途运输成为不可避免的选择,也成为了行业减碳路上难啃的硬骨头。早在十几年前,海天就开始了“增产不增污”的探索,并早早将物流环节的减碳纳入战略布局。2007年,第一辆新能源叉车驶入高明工厂的场景仍历历在目,如今这里已实现171台新能源叉车的全面覆盖,100%完成厂区短途运输的绿色转型。根据测算,这批叉车每年可减少碳排放超1781吨,约等于种了97亩森林。不仅如此,如今在海天高明园区连最基础的搬运环节都已引入新能源AGV小车,让“绿色物流”从概念真正落地为可触摸的现实。调味品行业首批规模化应用的新能源重型卡车7月18日,这家调味品巨头又开始将减碳目光瞄准了珠三角区域的短途运输环节——率先大规模启用45辆新能源重型卡车。据了解,这个车队将承担40%的原料、约1亿颗黄豆的接驳运输,和30%销往大湾区经销商的产品、约135万吨调味品的集散。如此庞大的电动化运输规模,在调味品行业尚属首次,也成为该行业的“减碳领跑者”。绿色物流革命远不止于“油改电”。在工厂车间,创新的“厂中厂”模式正在运转——PET瓶生产线直接嵌入包装车间,与灌装线无缝对接,这一巧妙设计每年减少5万车次运输,节省800吨包装材料。创新的“多式联运”网络:铁路、水路、公路的精准配合,加上自建铁路运输网络,成功减少1622次空载;而江苏、广西、湖北三大生产基地的战略布局,让产品配送距离直接腰斩至700公里,年减碳2000吨,相当于种17.6万棵树木。这些看似分散的绿色举措,实则构成了一个精密的减碳系统。2024年,这个系统创造了相当于35万棵树的减碳效益。但海天的“减碳”决心不止于此——未来3到5年,新能源重卡比例将突破50%。全链路减碳,从“独行者”到“领路人”当日,在45辆新能源重卡鸣笛起航时,一个更具深远意义的变革正在酝酿——调味品行业首个以减碳为目标的产业链共同体“碳路者绿链联盟”正式宣告成立。这支由海天牵头成立,罗盖特等全球原材供应企业,招商中外运、中远海运等物流企业,海元新能源充电站等新能源先锋企业,天玻、华兴、宏全集团、秉信包装等包材供应企业,以及SGS、集美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所等25家产业链“绿色尖兵”组成的“减碳标杆集团军”,正在重新定义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新范式。调味品行业首个全产业链绿色联盟成立“碳路者绿链联盟”的建立,像是一场调味品行业绿色革命的集体宣言。它彻底打破了传统企业“单兵作战”的减碳模式,构建起贯穿“农田到餐桌”的全链路减碳体系。海天在东北黑土地的有机豆田作为联盟发起单位,海天在10几年前已经开始了绿色实践探索,不论是原料采购、生产制造、包装还是物流运输,自有一套可持续的管理体系。在东北齐齐哈尔的广袤黑土地上,“寻豆师”梁师傅严格践行着企业的可持续采购标准。每年往返东北与广东15次,累计行程超过45000公里,他的使命是确保每颗大豆都能溯源到具体的田垄。“必须执行土地轮作”“不用或者少用化肥”“不能破坏土壤”“种植要可持续”——这些看似严苛的要求,正是海天十余年来坚持绿色采购的缩影。从原料端开始,企业就建立了严格的可持续评估体系,优先选择那些坚持可持续种植、保护生态环境的供应商。在高明生产基地的灌装车间,“坚持推广绿色可持续包装”的宣传语格外醒目。主动提出“玻璃包装5年减重10%”计划,多个部门负责人签下“军令状”。6年后,这家企业已经通过工艺改进,当年成功减少PET、PE、玻璃等包装材料使用量1700吨,相当于节省了3400万个酱油瓶的原料消耗。鲜为人知的是,海天在包装环保化的道路上也早已先行了20多年。2004年,当整个行业对PET材质尚存观望时,海天就顶着市场压力,毅然推广这种轻量化、不易碎的环保材料。如今这份坚持也已开花结果,PET包装已成为行业标配,更累计创造了难以估量的环保价值。基于在PET材质应用上的深厚积累,海天也破解困扰行业多年的蚝油包装难题。通过长达3年的创新攻坚,数百次配方调整和瓶型改良,最终问世的“挤挤瓶”不仅使用更便捷、用量更可控,还因为硅胶阀片锁鲜减少残留和浪费,从厨房里的小细节带动了环保。在生产车间里,这座被誉为“灯塔”的绿色工厂正在讲述新的绿色故事:智能冷冻机组像精明的管家,时刻调节着最佳能耗;循环水系统让96%的冷却水重获新生;而屋顶上整齐排列的光伏板,正将阳光转化为清洁电力……十余年深耕,海天用创新打通了全产业链的绿色脉络。如今,“碳路者绿链联盟”的诞生,让这场绿色变革从“企业独奏”升级为“行业交响”。绿色链主革命:从“独善其身”到“兼济产业链”在全球绿色转型的大潮中,企业正从被动政策执行者转变为主动变革引领者。海天的可持续发展实践,恰如一面镜子,映照出这场深刻绿色变革背后的趋势图。一瓶酱油的绿色旅程,始于田间饱满的大豆,终于消费者手中的美味,这漫长的产业链条上,每一个环节都承载着碳足迹。正是这份洞见,催生了“碳路者绿链联盟”的创新实践——在这里,龙头企业的技术积淀与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碰撞出耀眼的火花。可以预见,这种全产业链协同减碳的模式,即将创造远超单个企业减排总和的环境效益。正如某业内专家所言,当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这个绿链联盟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行业的转型升级,更是中国制造业向高质量发展迈进的可复制样板。 文章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