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近年来,“高学历事业型家庭”逐渐成为一个有代表性的城市中产群体。他们多毕业于名校,职业规划路径清晰。生育的时期,常常也是他们职场的上升期。初为父母,他们就面临着事业与育儿的矛盾:渴望亲自参与孩子的成长,却难以从高度饱和的工作节奏中抽身。请住家阿姨、把老人接到大城市帮忙、把孩子送回老家,对于高学历事业型的双职工家庭而言,做出每个选择都面临着各种阻力。 来自山东二线城市的李娟(化名)和她丈夫都是985高校毕业生,目前分别在三乙医院和国企工作。他们有着清晰的职业规划:她在读博士,丈夫准备职称考评。在一线城市紧张的生活节奏中,如何照顾孩子成了一道现实难题。产假结束后,李娟就将孩子留在了老家交由外公外婆照料,起初这只是过渡方案,后来在老家的时间逐渐延长。从小镇奋斗到大城市扎根的高学历父母,为什么把孩子送回老家当“新一代留守儿童”,这其中又面临哪些问题?以下是李娟的讲述。 口述|李娟文|江郁琦无力带娃去年6月的一天,傍晚7点我从医院下班。洗手更衣时,想到回家还要照看三岁的孩子,忙到半夜没时间学习,一种“像欠了高利贷一样”的慌乱感突然涌上来。我在上海一家三乙医院做住院总,是临床医生,丈夫目前在一家国企上班。早上7点出门,晚上8点回家,碰上手术日最晚要忙到11点,这样的工作强度之下,我们还承担着不小的学习压力:我正在读博,两三个月内要完成开题;丈夫即将在几个月内迎来职称考评。《机智的医生生活》剧照那天离开医院时,看到同事下班了还留在办公室学习,我作为山东高考生的记忆瞬间复苏——就像高中时从寄宿学校请假看病,明知必要,却因他人仍在冲刺而惴惴不安。而 “下班带娃”对我们来说,是对精力的又一轮挑战。打开家门,丈夫刚到家。那段时间公婆暂住上海,等我吃晚饭。我们家要孩子比较晚,公婆年级都很大了,精力有限。饭后,他们 “下班” 休息 —— 婆婆累得要躺会儿,公公也精力不济,而孩子正缠着我们出门撒欢。有时我会羡慕别的孩子能安静玩玩具,我家娃却像脱缰的狗,每天得遛好几次。读绘本、玩积木这类低能耗互动根本不够,他精力旺盛,又没形成规则意识,抢玩具、疯跑是常态,我和丈夫追在后头,再回到家时累到虚脱,像加了半天班,又在“没学习”的焦虑中睡去。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夫妻双方都在事业的上升期,下班以后用于自我提升的时间和精力对我们来说是刚需。种种原因让我们很难在一线城市亲自带娃。传统的双职工家庭解决带娃问题有两种方式:请住家阿姨,或者把父母接过来帮忙。但对我们这些“从家乡一路打拼到一线城市”的家庭来说,都难以实现。也想过请阿姨帮忙,怀孕前我就打听过,一位住家阿姨上六休一的工资大概在7500元到10000元左右。等到2022年6月再问,价格直接涨了一万。那时市场上能请到的阿姨非常少——不是被封控在别人家里,就是在外地回不来,根本没法开工。《我是余欢水》剧照与此同时,这几年家庭收入也在下降。生孩子之前,我和丈夫每月工资加起来大概两万六,扣除房贷七千、房租九千,再算上日常花销,一年能存下来的钱不到十万。2022年,我丈夫还没跳槽到现在这家国企。他当时在一家私企,工作动荡,上司几次暗示要把他裁掉。我因为怀孕从住院总调去了门诊岗位,停了所有夜班,收入直接降了一大截。那段时间,我们每个月的收入几乎没有结余。职场上的不确定性,也让我们在经济上更保守。请育儿嫂的费用加上房租房贷之后,经济压力比较大。打听过一圈价格之后,就否定了“请育儿嫂”这个选项。水土不服产假结束,我把孩子暂时放在山东老家,由我的父母照顾,一个人回到了上海。当时的计划是,先换一个大点的房子租住,打点好一切,再把老人和孩子一起接过来。但产后整个家庭的重启远比想象中艰难。作为临床医生,最怕操作技术的生疏,怀孕生产期间,我就错过了一些高强度的手术训练和持续的科研训练,同期没有生育的同学疯狂苦练,现在手术水平已经高我一大截了。再加上不少工作流程的纸面规定变动也很快,重新适应起来有些吃力。丈夫那段时间正忙着找新的工作、适应新的单位,顾不过来。所以接父母来上海的计划一拖再拖。2024年3月,我父亲在老家因为一个良性疾病需要做手术。为了让他在上海就医,我把父母接了过来。这件事意外成了他们来上海帮我带娃的一个契机,那时候我的孩子刚满两岁。3月到6月,孩子的外公外婆住在上海。等我父亲手术做完、身体恢复得差不多,孩子的爷爷奶奶又过来接力了三个月。《二胎时代》剧照和老人一起生活的这六个月,我心里非常过意不去。大城市的生活节奏让老人很不适应。在老家,他们习惯傍晚六点吃饭,早早休息。但在上海,为了等我们回家吃饭,常常得拖到八九点才能吃完。他们也接受不了上海的物价。给他们钱,也“花不下去”。在山东老家,夏天蔬菜两三块钱一斤就顶天了,而在上海内环附近的超市,十块钱一斤很常见。家里一般是我丈夫负责买菜,他习惯买好一周的量囤在家里。有阵子他刚换工作特别忙,公公婆婆帮忙买了一个月的菜,白菜量大便宜,于是全家吃了整整一个月的白菜炒肉丝。从经济上看,把老人接来上海不是一个“划算”的决定。我工作单位离市中心很近,周边也没什么停车位,早上上班又早,六点就要从家出发,所以房子必须离工作单位近点。这么一来,房租就很贵,根本降不下来。孩子带在身边的“附加成本”实在太高。为了三代同住,我们重新租了一个更大的房子,每个月光租金就多出七八千。我也不愿意让老人既带娃又承担经济压力,所以每月还得额外支出一笔日常开销。一来二去,压力非常大。《小夫妻》剧照到了2024年9月中旬,我咬咬牙,还是把孩子送回了外公外婆那里。临走前的那天,婆婆是哼着小曲收拾行李的。我一直觉得,把孩子送回老家,是在“把家庭看作一个整体”和“把孩子放在第一位”之间做出的平衡。一个家庭要运转下去,就得考虑经济的可持续性、老人的意愿,以及夫妻两人的工作发展。甘蔗没有两头甜,其实现阶段更多的是家长离不开孩子,情感上的不舍并不能弥补照料的现实能力。让父母暂时照看,是在有限条件下最稳妥的选择。送回老家以后回山东老家后,生活也变得不一样了。环境的改善是最直接的。在上海时住的地方太小,每天得带他出门好几趟才能撒开欢,老人不会开车,只能步行去公园或者商场,那些地方人太多了,猫狗、小孩挤在一起,我总担心他容易生病。回老家就不一样,家里三层带院子的房子,小区也安静,孩子能在院子里骑自行车,去附近河堤玩,活动空间大得很,玩得自由,生病也少了。家里经济条件也宽裕了不少。一年间,我和丈夫努力工作,还掉了大部分房贷。现在如果要再把孩子接回上海,在物质上我们会更有底气。对比那些把孩子留在身边、由老人带娃的同事,我并不觉得自己的做法有什么本质区别。在我周围,和我一样的高学历事业型家庭也面临着类似的问题——工作忙、竞争压力大、无力带娃——只是各家的资源条件不同,选择方式也会有所差异。很多同事把小孩放在自己身边养,但他们也要应对学习、晋升的压力,只是他们家有人能带得动。这种“带得动”,指的是家里其他成员能把孩子的注意力“全吸收掉”。比如,有人下班之后能直接关上门安静学习,孩子也不会去打扰。而且像我们这个年龄的医生,平时六七点离开家,晚上八九点能到家都算早了,周六周日可能还要去查房或者去关心病人,和孩子的活动时间基本上都错开了。你出门的时候孩子没醒,回家的时候孩子睡着了,就算下班以后不用学习,也陪不了孩子几个小时。这种情况下,就算孩子留在身边,父母又能提供多少实际的照料和陪伴?《小夫妻》剧照我观察到,许多把孩子交给老人带的家庭,父母是没什么心理负担的。这种家庭大致有几种类型:一种是有经济能力但不愿意花时间陪孩子的;另一种是本地人,老人就在身边,接送孩子就像上下班一样方便。只有像我们这样从小城市奋斗到大城市的外地家庭,最容易为“把孩子送回老家”这件事感到内疚。我有一对同学夫妻,是我的老乡,两人都是医学博士,在三乙医院工作,收入不高,也没在城市买房,经济压力比较小。但孩子一岁多断奶之后,他们决定把孩子送回了老家。一开始,孩子由奶奶一个人在上海照顾,爷爷在农村卖化肥,一到农忙时节,奶奶就必须回去帮忙。本来他们坚决不让老人回乡,担心孩子疏于照看,出安全事故。但最后还是没扛住,老人放不下老家的收入,孩子也跟着回去了。在我看来,哪怕自己是高学历、工作体面,但经济上也很难让父母直接舍弃原来的收入。没有能力提供替代方案,最后也只能把孩子送回去。尤其像我们学医的,起步晚、收入涨得慢,既没法让父母安心退休,又没人能长期带娃,真的挺难的。距离越近、环境越好,就越容易放得下。如果老家的条件比在身边还好,孩子回去过得也更好,心理负担自然会小。但如果原生家庭在农村,交通不便、就医困难,很多学历高、在大城市工作的年轻夫妻是不会轻易做这个决定的。《小舍得》剧照把孩子送回老家时,我最大的顾虑就是那边的医疗条件。尤其老家那边这两年儿科资源的衰退挺严重的,作为医生,我太清楚儿童早期的治疗资源有多重要。除此以外,还有一些育儿观念上的担忧。很多年轻妈妈不能接受老人的育儿方式,事无巨细都要干预。但我觉得这些事可以商量着来。比如,我妈喜欢给孩子垫尿布,但她换得很勤,一湿就换。只要不造成实质性的问题,就可以让步。孩子在老家住了快一年,现在最让人头疼的是:他开始严重依赖电子产品了,认识的字还不到 20个,就已经会语音搜索,会刷短视频了。好几次点开家里的摄像头,发现他看手机的时间比明显增加。以前只要大人一喊。就迫不及待出去玩儿,现在更愿意看手机或者平板电脑。我也理解父母的难处。老人一天不可能一直带孩子在外面转,但孩子又闲不住,经常一天摔好几跤,全是头着地。有时为了让孩子安安静静坐着、别出事,只能把手机或平板给他,否则连饭都做不成。让孩子三岁以前在老家生活,只需要解决吃喝拉撒,相对好安排。现在,随着经济情况的改善,孩子也成长到了更加重要的时期,综合考虑各种条件,我们决定把他接回上海。我的考虑是,这样能更好地帮他建立起幼儿的一些习惯,包括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等等。下半年他就能上幼儿园了,我们也能趁早让他戒掉电子产品。还有一点担心,孩子跟外婆特别亲,晚上外婆起来倒水,他都会爬起来求抱抱。外婆就像他的阿贝贝一样,不知道孩子离开了他的阿贝贝,会不会想回老家。“点赞”“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排版:球球 / 审核:小风招聘|撰稿人详细岗位要求点击跳转:《三联生活周刊》招撰稿人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未经许可,严禁复制、转载、篡改或再发布。大家都在看“点赞”“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今天看啥地址:http://www.jintiankansha.me/t/7KqW0GlMm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