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有书张淑梅 · 主播 | 阿成“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在我们耳熟能详的《岳阳楼记》中,北宋大文学家范仲淹一开篇便极力赞颂了好友滕子京的政绩,《岳阳楼记》这篇文章也正是范仲淹应滕子京之请,为重修岳阳楼而创作的。然而,在范仲淹笔下即使被贬谪也尽职守责、勤于政务的滕子京,在历史上其实是个饱受争议的人物,一些人评价他是个贪污腐败、好大喜功的贪官。那么,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接下来,就让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探索滕子京的其人其事。能力出众,却仕途坎坷滕子京,原名滕宗谅,“子京”是他的字。他幼年丧父,由母亲抚养长大。滕子京从小聪明好学,公元1015年,年仅24岁的他考中进士,与他同期考中进士的就有范仲淹。因为是同期进士,滕子京和范仲淹二人便有了些来往,不过此时的他们仅仅是有交集而已,对彼此并没有深入了解。直到公元1025年,二人同在泰州任职,他们才开始深交。而真正让他们交心的契机,则是一次修堤工程。原来,当时泰州的海堤年久失修,海水倒灌,侵毁良田。范仲淹负责主持修堤工程,在这过程中,时任泰州军事推官的滕子京对其鼎力相助。然而,在工程刚开工时,他们就遇到了汹涌大潮,士兵、民工惊慌逃窜,有二百余人因此淹死。在这危急时刻,滕子京挺身而出,镇定自若地指挥军民,方才稳住了众人。也就是从这件事中,范仲淹感受到滕子京是个非比寻常的人,因此发自内心地欣赏他。后来,范仲淹得到晏殊的赏识,升任京官,但他没忘好友滕子京,最终在范仲淹的推荐下,滕子京也得到入京的机会,当上了负责审核刑狱案件大理寺丞。作为一个没家世背景的进士,滕子京此前一直在地方上打转,担任一些小官。如今终于当上了京官,可他并没有为了保住仕途就曲意逢迎,而是刚直不屈,敢于进谏。当时是宋仁宗在位时期。宋仁宗13岁即位,因为年纪尚小,刘娥刘太后便垂帘听政。可直到宋仁宗长大成年了,刘太后还是不愿还政,甚至有了效仿武则天称帝之意。公元1032年,皇宫里因遭雷击起火,刘太后下令严惩宫人。滕子京不仅上书言明,火灾非人为,免除了宫人的罪责,还把天灾跟人事联系起来,请求太后还政于仁宗,以消灾祈福。要知道,前不久范仲淹才因为劝谏太后还政,惹得太后不快,不得不请辞离京。但滕子京依然勇敢地站了出来,秉公直言。因为比起自己的乌纱帽,他心里更重视的是国家利益。公元1033年,刘太后去世,仁宗亲政。仁宗提拔了曾经上言太后还政的官员,其中就包括滕子京。可没过多久,滕子京就因为刚直的性子惹了祸。原来,仁宗亲政之初,由于没了太后的管束,就放飞了自我,整日流连后宫,导致健康状况亮起了红灯。于是,滕子京上书劝谏仁宗,但话说得太直白,触怒了仁宗,因此被贬出京。接下来数年间,滕子京又回到了在地方打转的局面,期间甚至因为被朋友牵连而又被贬了一次。直到一次战事的爆发,滕子京的仕途才迎来了转机。立下战功,却背上贪官之名公元1040年,西夏大举兴兵,进犯北宋,宋军连连败退,西夏兵临延州城下,延州就是今天的陕西延安。边境告急,滕子京被提拔为刑部员外郎,任泾州知州,负责防御边疆。而范仲淹也被宋仁宗启用,统率军队抵御西夏。两位好友又一次站到了同一战线上。公元1042年,宋军在定川寨打了败仗,全军九千四百余人覆灭,敌军猛地大规模进犯,连破数寨。此时泾州城内守军不足,面对来势汹汹的敌军,人们都惶恐不安。而滕子京灵机一动,他叫来几千个农民,让他们穿着军装登上城墙,来安定人心;之后又用金银财宝招揽了一些勇士,日夜侦察敌情。不仅如此,他还把侦察到的敌情用文书传递给其他郡,帮助他们防备敌军。这时正好范仲淹率兵前来援助。由于定州之役的失败,再加上天气连续十余天阴沉昏暗,军民都心情诅丧。于是,滕子京大摆筵席,用牛肉美酒迎接、犒劳军队和百姓,还在佛寺祭奠那些牺牲的将士英灵,并为死难家属发放抚恤金。此番举措令军中士气大增,边境民心也得到了安抚。最终,在滕子京和范仲淹的努力下,敌军终于被逼退,泾州之围也得以解除。战事稍宁后,由于治边有方,滕子京受范仲淹的举荐,擢升天章阁待制,加环庆路都部署,任庆州知州。一直以来怀才不遇的滕子京,这次似乎终于证明了自己,得到了朝廷的认可。可谁知,刚升官没多久,滕子京就摊上了一桩“公使钱”案,他的贪官之名也由此而来。所谓“公使钱”,是宋朝特有的一项花销,用作官场宴请、馈赠官员赴任、罢官及入京往来等费用。简单来说,就是公款招待费。而滕子京被指控在泾州滥用了十六万缗的公使钱。不仅如此,当仁宗派人前去调查时,滕子京竟一把火烧掉了账本。那么,事情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滕子京真的是个在前线滥用公款的贪官吗?事实上,虽然公使钱按理只能用来招待官员,但边境战事复杂,常需便宜行事,戍边将帅几乎都破例使用过公使钱。滕子京此前设宴犒赏将士、收买线人、发放抚恤金等等,用的也是公使钱。这算是边境的一个潜规则。此事发生后,时任参知政事的范仲淹深知边境的状况,为滕子京极力辩白,更以自己的身家性命担保,滕子京花掉的公使钱全部用在了战事之中,绝对没有中饱私囊。但另一边,以御史中丞王拱辰为首的御史台仍对滕子京不依不饶,要求仁宗对其严惩不贷,还要求严查其他有类似行为的边境将领,连名将狄青也被牵连其中。所以滕子京烧掉账本,按他自己的说法,是怕牵连他人,干脆自己一人承担。可这一行为在御史台看来就是做贼心虚,于是,御史们更是对他群起而攻之。原本北宋对于公使钱的使用就没有明确规定,为什么这桩公使钱案会引起如此大的波澜呢?其实这背后更暗藏着复杂的政治斗争。当时范仲淹在朝廷推行政治改革,史称“庆历新政”,而王拱辰则是新政的反对者。可以说,这桩公使钱案被保守派当作了攻击范仲淹和新政的靶子,滕子京也成了这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最终,在范仲淹、欧阳修的力保之下,滕子京免除了牢狱之灾。但由于王拱辰的不断弹劾,滕子京又接连被贬,直到被贬至岳州,也就是现在湖南岳阳地区。重建岳阳楼,凭栏大哭在前线拼死拼活,守卫边疆,结果身败名裂,背上贪官之名,滕子京实在愤愤不平。据说,滕子京在岳州“愤郁颇见辞色”,也就是时常在明面上发牢骚。不过,虽心有愤懑,但滕子京终究没有忘记自己的抱负。他在岳州积极整顿政务,为岳州百姓办了几件大事,诸如迁建岳州学宫,筑紫荆堤,修通和桥,以及最著名的重修岳阳楼。吸取了在泾州的经验,滕子京决定不用公费修楼,而是张榜公告,百姓有收不回来的债务,可以把债务捐给官府,官府出面要债,要来的钱便用来修岳阳楼。靠这个办法,滕子京集齐了修楼资金,将岳阳楼修得极其雄丽,百姓都对他佩服不已。这本是件好事,然而其中却又传出了滕子京贪污的说法。司马光在《涑水记闻》中记载,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虽然没用公费,但“自入者亦不鲜焉”,意思是说他中饱私囊了不少。但对于司马光对滕子京的记述,历史上却出现了不同的声音。据《宋史》记载:“宗谅尚气,倜傥自任,好施与,及卒,无余财。” 意思是说滕子京重义气,为人洒脱,乐善好施,去世时家里没有余钱。所以,如果他真是个贪官,那么去世时家中也不会没有一点余钱,《宋史》也不会如此评价他。据记载,滕子京曾在岳阳楼建成时:“凭栏大恸十数声。”这一哭,哭出了他一生不得志的愤懑,哭出了他为国鞠躬尽瘁却背上污名的委屈。在岳州三年后,由于政绩突出,滕子京被调任江南重镇苏州知州,可上任后不到一月便逝于任所,终年五十七岁。滕子京其人虽有才干,但命运颇为坎坷,每次仕途有所起色,却总是很快就因各种原因被贬。豪爽大方、不拘小节的性格,让他交到了不少知心好友,却也让他惹上了诸多非议。尽管在官场上屡遭挫折,但他却始终在其位谋其政,尽职尽责为民办事。他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了《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是一位值得后世敬仰的历史人物。 文章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