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约 3300 字阅 读 需 要 11 分钟公元777年,唐代宗以“夜设巫蛊”的罪名逮捕宰相元载,命人查抄他的宅邸,其中查获钟乳500两,胡椒800石,此举引得代宗震怒,立刻下诏将元载赐死。唐代宗李俶的影视形象。来源/影视剧《大唐荣耀》胡椒在当时是贵重之物,八百石的胡椒价值不菲。元载因此被后世讥笑为“胡椒宰相”,宋人作诗讽刺他“相国藏椒八百斛”。可以想见,单单是数额庞大的胡椒藏量,就足以引起皇帝的震怒了。不过,胡椒在唐代为何如此昂贵?一朝宰相又为何囤积这么多胡椒呢?胡椒背后的阿拉伯人与海外贸易胡椒名称中的“胡”字即代表它乃是由西域传入的胡人香料,并非原产自中国。唐代的胡椒几乎全部由阿拉伯商人经丝绸之路转运至中国内地。中文史料中关于胡椒的记载早期见于西晋司马彪撰写的《续汉书》,其中记载“天竺国出石蜜、胡椒、黑盐”。此后围绕着胡椒的产地,史料中陆续出现了印度、波斯、西域和南海诸国等说法。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也记载印度南部的阿吒厘国“出胡椒树,树叶若蜀椒也”。胡椒自传入中国后,因其稀缺性,价格一直居高不下。公元751年,唐王朝在怛罗斯之战中败给了大食国,加之随后的安史之乱,一系列变故使大唐在西域的影响力降低,陆上丝绸之路受到冲击,由阿拉伯人经营的海上丝绸之路开始慢慢成为贸易的主要途径,胡椒也在这一时期成为阿拉伯人赚取利润的重要商品。阿拉伯人逐渐掌握了海上丝绸之路后,将胡椒作为明星商品进行包装,并采取了一系列手段操控价格。阿拉伯人首先为胡椒打造了一系列神话,他们曾向罗马人宣称胡椒只生长在由神龙看管的瀑布之下,威尼斯商人也借此将胡椒命名为“天堂的种子”。面对唐人,阿拉伯人又谎称在印度的胡椒林毒蛇盘踞,需要放火烧林将毒蛇驱逐后才能采摘,因而胡椒呈现出黑色且气味辛辣。种种天方夜谭般的故事为胡椒披上了一层神秘的外衣,迫使唐人不得不接受胡椒高昂的价格,并将之作为尊贵的象征。在海运胡椒的过程中,阿拉伯人在沿途设立征税点,对过往补给的商船征收高额关税,尤其针对中国船只。据阿拉伯商人苏莱曼撰写的《中国印度见闻录》中记载,在斯里兰卡的一处征税点,阿拉伯人对过往的中国商船征收50迪纳尔的关税,而其余船只则仅需10-20迪纳尔。此举大大增加了中国商船的运输成本,也迫使胡椒商越来越依赖阿拉伯船队进行运输。此外,阿拉伯人还散布“唐船抗风浪弱”的谣言,进一步压缩中国商人在胡椒贸易中的份额,从而实现自身的垄断。当胡椒乘风破浪进入中国后,阿拉伯人又不断为胡椒增添附加值,宣扬其豪奢与稀缺性,甚至催生了胡椒直接兑换丝绸、瓷器的现象。据传,1石胡椒可直接兑换10匹杭州产的丝绸。此外,唐代广州市舶司规定外商货物需存入官仓6个月,对于政府需要的商品,政府以最高市价收购,阿拉伯商人趁机抬高价格,仅此一项即可获利超200%。更有甚者,阿拉伯人还通过贿赂市舶司官员建立走私渠道,逃避关税。史载,中唐时期广州港30%的胡椒交易未纳税,利润全归阿拉伯商团。阿拉伯人依靠胡椒在广州换取中国货物,运至巴格达出售后利润翻倍,而后再用白银采购印度胡椒,形成“胡椒→中国商品→白银→胡椒”的闭环资本链,按现代模型估计年收益率超300%。国历君自制资本链模拟图。唐代的胡椒有多流行虽然胡椒的价格一直居高不下,但不妨碍其在皇室、贵族与上层社会中广受喜爱。唐代饮食中对于胡椒的使用主要是调味、佐酒和作羹等。唐,白釉绿彩盖盒。来源/故宫博物院和今天类似,唐代胡椒首先搭配的就是牛羊肉。《齐民要术》中关于“胡炮肉法”的记述中便提到,羊肉在切好后要:“著浑豉、盐、繴葱白、姜、椒、毕拨、胡椒,令调适。”这样经过胡椒腌制后的羊肉再放入炉中烧烤,滋味远胜于一般的烹煮。除此之外,唐代人在食用“胡饼”时也忘不了搭配胡椒:“时豪家食次,起羊肉一斤,层布于巨胡饼,隔中以椒豉,润以酥,入炉迫之,候肉熟食之,呼为‘古楼子’。”在酒中加入胡椒也是深受唐代有钱人喜爱的驱寒方法。《太平广记》中便出现了官员在寒时赶路结束后“速暖两大盏酒来,着椒葱”的故事,将葱和胡椒加入酒中温热后饮下,祛寒除湿,颇有些今日些许地方过年时仍将葱姜放入可乐中一同加热饮用的意趣。用胡椒等香辛料来煮羹粥的方法,也渗入到唐人的饮食习惯。如昝殷的《食医心鉴》在讲述食用猪心羹时,特别强调:“入少胡椒末亦佳。”国历君自制表情包。底图来源/影视剧《妖猫传》寻常富豪将胡椒烹煮后的残渣也被收集起来晒干,碾碎后出售给平民百姓。胡椒就这样成为唐代区隔阶层差异的奢侈门槛,是名副其实的奢侈品。宰相为什么要囤胡椒胡椒高昂的价格,和耐保存、不易变质的特性,促使它在官场渐渐衍生出了类似黄金的货币等价物属性。在唐代官场贿赂的潜规则中,胡椒就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为此,唐代宗曾下令限制胡椒消费,但官员们和阿拉伯人相互勾结,阳奉阴违,直到元载的贪腐大案被揭露,胡椒再一次被推上风口浪尖。关于元载本人痴迷于胡椒的原因众说纷纭。一种说法认为元载是陕西岐山人,自幼喜好当地的特色面食“臊子面”,他在少时吃臊子面时最大的理想便是能够多加上几粒胡椒用来调味,因此在他官居宰相之位后就开始疯狂地囤积胡椒,以弥补自己曾经的缺憾。国历君自制元载表情包。底图来源/影视剧《九流霸主》另一种更有说服力的猜想则是和元载本人崇尚道教,寻求养生秘术的愿望有关。《新唐书·元载传》记载,查抄元载家中时,和800石胡椒一同查获的还有500两钟乳,而服食钟乳正是道家追求延年益寿、长生不老的重要途径之一。《千金翼方》记载,长期服用钟乳可以“延年益寿,好颜色不老,令人有子”。唐代人认为,在服食钟乳时,必须将诸如生姜或茱萸等热药加入清酒中,温后饮用,使遍体发热,血脉通行。如果血脉运行不畅,就会生疮或发热。胡椒在其产地之一的印度即被视为绝佳的“热药”,与“乾姜、筚拔”合称为“三辛药”,故而在传入中国后成为与钟乳搭配服食的理想辅助药物。唐代医学中也已经出现了以胡椒为主料制作的“理中丸”和“胡椒丸”,用以温中和胃。不过无论元载痴迷胡椒的原因究竟是什么,胡椒自此与他的贪腐绑定,成为后世文人讥讽的意象,也算是无妄之灾了。苏轼曾写诗嘲讽“胡椒铢两多,安用八百斛?”于谦更是直言斥骂“胡椒八百斛,千载遗腥臊”。唐,玉花柄杯。来源/故宫博物院胡椒的金贵从唐朝一直延续到了明朝,永乐年间,朱棣还曾用宫中贮藏的胡椒充抵银两来给官员们发工资。据《明成祖实录》记载: “春夏折钞,秋冬则苏木、胡椒,五品以上折支十之七,以下则十之六。”“胡椒每斤准钞一百贯,苏木每斤准钞五十贯,南北二京官各于南北京库支给。” 直到明中叶后,葡萄牙人占据澳门,取代了阿拉伯人在胡椒贸易中的垄断地位,大量贩运胡椒到中国,而中国内地也一点点摸索出了栽培胡椒的方法,这才打破了受制于人的局面,逐渐实现了胡椒自由。 胡椒作为香料在唐代受到如此追捧,究其根本乃是地理条件限制造成的商品流通不畅,加之阿拉伯人趁机从中操纵,垄断经营,将一粒小小的胡椒炒出天价。当然穷奢极欲的皇室贵族也难辞其咎,正如长安的荔枝一般,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参考资料:段成式撰,方南生点校:《酉阳杂俎》,中华书局,1981年版。温翠芳:《唐代的外来香药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张玉梅:《简论胡椒与唐代的饮食文化》,《考试周刊》2011年第38期。汪汉利:《从看唐朝与阿拉伯的海上丝路》,《回族研究》2016年第3期。本文系“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END作者 | 浅神编辑 | 胡心雅 主编 | 周斌排版 | 徐沁(实习)校对 | 李栋 彦文国历好物蓄势、顺势、借势、逆势于危机中寻先机于危局中开新局历史的每一步转折都是危机与机遇的博弈《国家人文历史》团队最新力作讲透中国古代多个关键转折时期新旧更迭的内在逻辑点击下方封面,即可购买↓↓↓“在看”的永远18岁~ 文章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