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我的人生应该遵循什么样的价值观?”“我应该以什么为目标?”这三个“苏格拉底式提问”,也是英国哲学家A.C.格雷林在其新作《良好生活的哲学: 为不确定的人生找到确定的力量》中,开篇就明确的“人生哲学”。作者 | 李杰《良好生活的哲学》作者:(英)A.C.格雷林译者:吴万伟/崔家军版本:东方巴别塔|金城出版社2025年5月苏格拉底在2500年前发起并持续至今的辩论,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答案,但每个人都可以制定个性化的答案。韩寒在电影《后会无期》中的这句台词——“为什么懂得许多道理,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可以说对现有的人类智慧和哲学的有效性产生了深深的质疑。很多聪明人将其总结为,懂得道理却不能付诸实践,人的情绪和心理往往很难自控,环境和社会压力无处不在,等等。西方现代派哲学家往往将其归结为“现代病”,传统的价值观的崩塌,给每个人都带来了深刻的焦虑与无力感。书读得再多,道理懂得再多,也不一定拥有智慧。哲学家也不仅仅只有逻辑严谨、智慧无敌的一面,“哲学的另一半”包含了小说、戏剧、诗歌、历史和科学,它同样也是哲学思维和智慧的一部分。反思生活,探索生活的复杂性和可能性,寻求先确保生存继而繁荣发展之道——在坏事中发现美好的一面,在好事中避免乐极生悲,并最终决定真正重要的选择,是聪明头脑都要做的事,是他们根据自身情况或直接或间接回答的苏格拉底之问。社会是已经规定了正常的生活是什么样子吗?读书、找工作、结婚、买房、成家、度假、支付养老金、退休、闲逛、死亡,似乎按部就班就能平安顺遂,但不幸的是,在这个不长不短的过程中,大多数人都要应对爱情关系的破裂,父母或其他亲人去世的悲痛,对收入、体重、职业前景的焦虑,因为这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每况愈下;在困难吞噬你、消耗你的生存意志时,你可能会求助于现成的江湖秘笈来寻求安慰:酒精、宗教、艳遇、认𪨊、妥协。所以,“良好生活”简直就是童话——只要能比“正常生活”多一点点惊喜,就是“良好生活”了。道家一直劝人从善,不求圆满,佛教教人色即是空,无欲则刚。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并非欲望太盛自寻烦恼,而是职场遇到瓶颈期、身体经历更年期、经济下行加上人生变故、遭遇小人或亲友离世,这些都不是抽象理性的哲学观念所能化解,而由此还会引发越来越深的心理困境,长此以往便会深陷泥潭不能自拔。A.C.格雷林在这本《良好生活的哲学》中,更多像是一种闲聊人生和谈论生活的老人、智者,让我们在实践中感受哲学被称为“爱智慧”之学的缘由,它可以是和你一起吐槽的闺蜜,也可以是一位远在异乡的亲人的叮咛,或者是一位从未谋面但早已心灵相通的知音——智慧是免费的,属于每一个人。所以,“苏格拉底很闲”的人生态度,以及闲聊对话一般的人生哲学,如同幸福、美德、自由自在、诗意人生一样,成为了格雷林写作本书的基点,轻松而睿智、有趣而深刻、引发思考但不执著于思辨,在平凡和艰难的一生中帮助读者塑造性格、构建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和反应模式,不是通过说教要你思考“人生的价值”“生命的意义”,而是在各种小故事中讲述不同人“如何生活”,验证了苏格拉底所说的“未经省察的人生不值得活”的“生活之道”。某种程度上,“良好生活”之所以成为了一种理想,是在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所带来的人的“新异化”。科技的高速发展使整个社会运行的节奏不断“加速”,竞争带来的“社会变迁”,使得越来越多的人都感觉自己深陷这个旋转加速器中无法脱身,而“承认”现状的妥协、“沟通”所带来的误解和扭曲,都阻止我们迈向“良好生活”。同时,由于政治、商业等原因带来的突然“减速”,就像拍电影时的“cut”一样,会让所有人惊慌失措、怨声载道。一个人的“异化”会影响一个群体,而不同企业和群体的“异化”,会让整个社会的“良好生活”成为一个奢望。人工智能与基因编辑技术迫使人类重新定义“人性”。尼采认为“上帝已死”,希望通过“超人”创造新价值,但依照目前科技进化的速度来看,“超人”只有可能是“AI+硅基生命”的机器人——碳基生命的我们,按照达尔文的演化论,显然会因为跟不上速度而被淘汰。回顾以往工业革命中的精神危机,斯多葛派的智者主张理性分析,禅宗却让人“无为”“顿悟”,见性成佛,直至内心,而儒家则是通过家庭伦理建立一个关系网络,让所有人都在家天下中寻找存在的意义。现代社会和数字革命打破了这一切,越来越多的人的生活都依赖于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中的“虚拟自我”,或者元宇宙及游戏中的“角色”,梭罗式的“数字断舍离”提醒我们,回归身体感知,回归“大地母亲”的怀抱,不要沉迷于人类中心主义的生产-消费模式。事实上,哲学从未给“良好生活”提供一个明确的行动路径或者抵达方式,A.C.格雷林自然也做不到。在技术加速吞噬人性的时代,“良好生活的哲学”是一种抵抗异化、重建人性的生存技艺。鲁迅先生曾言,“一切都是中间物”,或许说明,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在流动的生活实践中。遇到危机,自己需要建构的是韧性,正如比赛中的抗击打能力一样重要。人生无常,几乎都是从小就面临逆境,从自律到超越是大多数人的习惯。现代社会的焦虑和压力无处不在,抑郁和崩溃如影随形,但其实都是社会和你自己所设置的双重困境。无论在你的能力和条件下是否能挣脱困境、解开心结,都要学会自我和解(或者像阿甘一样“与神讲和”),“良好生活的哲学”希望带给每个读者的是快乐——“幸福生活的起点和终点”是快乐,而“快乐是我们最初且本能的善”。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作者:李杰;编辑:宫子;校对:赵琳。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至朋友圈。最近微信公众号又改版啦大家记得将「新京报书评周刊」设置为星标不错过每一篇精彩文章~🌟2024书评周刊合订本上市!点击书封可即刻下单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新京报·书评周刊》2024合订本详情 阅读原文 文章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