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降度潮”再现,行业自救还是跟风虚火?| 行业风向标

Wait 5 sec.

(图片系AI生成)新一轮“降度潮”正在席卷白酒行业,让一度沉寂的低度白酒重回大众视野。6月,多家白酒企业宣布将推出低度酒新品。从几家企业释放的信息来看,白酒这轮“降度”热潮完全是企业主导、市场推动的结果,本质上是对白酒年轻化的最新尝试。但降低酒精度数就能让年轻人爱上白酒?针对这一问题,舆论已展开交锋。笔者注意到,市场上围绕低度白酒的负面评价始终未曾间断,这意味着低度白酒的发展任重道远。其次,低度化能否充当白酒调整期的“救命稻草”还未可知,酒企扎堆“降度”无疑又将陷入新的同质化怪圈。低度白酒风潮再现2025年过半,白酒企业密集官宣新品计划,包括五粮液、泸州老窖在内的多家酒企瞄准了“低度酒”领域。具体而言,五粮液宣布将于9月正式推出29度五粮液·一见倾心;泸州老窖在此前召开的2024年度股东大会上透露28度国窖1573研发成功,计划年内投放市场,并同步开发16度、6度更低度产品。在这之前,洋河股份宣布将在第三季度集中上市果味露酒与33.8度微分子系列;水井坊提出将在特定区域尝试推出38度以下产品;酒鬼酒宣布已经进行了33度、28度、21度、18度等低度产品的准备工作。酒企集体“降度”让“低度白酒”成了白酒行业近期的热门话题。回顾来看,低度白酒上一个高光时刻还是在20世纪80年代,在此之前低度白酒经历了一段较长的探索期。公开资料显示,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实行酒类专卖制度,明文规定了白酒度数标准。1951年《专卖事业暂行条例》要求“专卖机构批发酒度为62度,零售酒商售酒不得低于60度”,所以当时主流白酒的度数普遍在55度至65度之间。直到20世纪60年代,为节约粮食、提高产量、利于出口,白酒厂在政府主导下开展了首轮“降度”工作。不过当时降度对大部分酒厂而言具有较高的技术难度,所以上一轮降度过后,茅台确定的度数是53度,浓香代表五粮液、泸州老窖则将度数定在了52度,仍然都是高度数产品。1975年,中国第一瓶38度白酒问世,产自河南张弓酒厂。有了成功的样本过后,低度白酒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并在1979年第三届全国评酒会上首次被纳入国家优质酒评选范围。以上述时间点来算,低度白酒实际上已有50年的发展历史,但却并未成为白酒消费主流。“低度=低质”成见如何打破?对于低度白酒,各方态度不一。白酒业内将低度化视为年轻化突破口之一,但市场似乎并不认同,网络上充斥着“白酒降度等于自毁风味”“兑水酒”“白酒舍本逐末”等言论。笔者从一线市场了解到,传统经销商态度也较为分化,不少酒商对酒企“降度”的策略感到焦虑。成都一经销商向笔者透露,近期四川某酒企态度强硬地要求经销商主推一款39度酱酒,引发经销商“反感”。他谈到,“低度白酒是一个方向,但需要一个较长的培育过程。因为很多消费者还是认为降度就是掺水,度数降一倍,水掺一半。要改变这种想法并不容易。”对低度白酒有“成见”的人不在少数,原因还要追溯到上一轮降度期。当时低度白酒在技术上就存在浑浊、寡淡、水解“三道坎”。通俗来讲,高度白酒降度会产生白色絮状沉淀,这些白色沉淀物主要是高沸点棕榈酸乙酯、油酸乙酯和亚油酸乙酯的混合物。这3种高级脂肪酸乙酯的性质不稳定,都溶于醇,但不溶于水。当高度白酒加浆(即加水)降度后,这些醇溶性高、水溶性低的酯类物质就会析出并产生沉淀,从而导致白色絮状物产生。需要说明的是,这些酯类物质也是白酒风味的成分之一,不去掉酒体就存在浑浊现象,但若被去掉就会削弱白酒风味,使得口感变淡,容易水解。很显然,在技术不发达的年代,部分酒厂对降度并没有太多经验,导致“白酒降度就是掺水”“低度=低质”的观念深入人心。时至今日,几家头部企业的降度技术已有明显突破,比如泸州老窖在开发38度国窖1573时,采用“冷冻过滤+老酒勾调”降度技术,保障了酒体风味;五粮液即将推出的29度五粮液采用了双重蒸馏降度技术优化饮后舒适度等,但低度白酒“低而不淡”这一工艺难题仍未被行业完全攻克。知名白酒分析师蔡学飞告诉笔者,“低度酒是行业转型的重要方向,但非万能解药,低度酒需要再分段降度、风味补偿等技术层面需攻克‘低而不淡’的工艺难题,市场层面需重构轻社交、悦己需求等消费场景与破除‘低度=掺水’的认知偏见。”所以酒企要想系统布局低度白酒赛道,首先需要回答一个问题:白酒降度是科技还是兑水?另一个问题是,降度是否等于降价?目前,市面上的低度白酒价格普遍低于高度白酒,比如泸州老窖旗舰店里500ML 52度国窖1573售价960元/瓶,同容量38度版售价700元/瓶;52度普五售价在1000元左右,同容量39度五粮液价格不到800元。其他品牌的低度酒系列价格情况类似。在技术层面上低度白酒门槛更高,在消费场景相对较少、消费认知稀缺的情况下,酒企势必要投入更多去培育市场。这样一来,低度酒若价格较低,酒企又如何保证付出与回报成正比?何况目前高度酒价格倒挂严重,渠道利润一压再压,低度白酒又能否保证经销商能获得可观的利润?低度白酒有没有未来?“降度”被视为应对白酒行业动荡期以及消费变革的破局之法,到底有没有未来?这一问题正被广泛探讨。在业内看来,低度白酒的发展前景乐观。白酒业界呼吁降度多年,至今也有不少具有代表性的品牌诞生,比如38度国窖1573、39度五粮液等,这些产品虽然销量不及高度酒,但也形成了一定的市场规模,在河北、山东等低度酒消费氛围相较浓厚的区域表现不俗。以38度国窖1573为例,泸州老窖管理层在2023年股东大会上就曾透露这款产品的销售占比已提升至50%左右。据了解,2024年国窖1573销售额已稳居200亿元,保守估计38度国窖1573的规模已在100亿元左右。中国酒业协会数据也显示,2025年低度酒市场规模将突破74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25%,这一增速远超白酒行业整体水平。尽管如此,行业也深知低度白酒的发展困难重重。低度白酒在低度酒赛道中处于劣势,美团闪购数据显示,今年618期间低度酒成交额同比激增10倍。其中20-35岁人群中仅19%偏好白酒,远低于啤酒的52%。里斯咨询发布的《年轻人的酒——中国酒类品类创新研究报告》显示,年轻人更喜欢酒精度超低的酒。其中,39.6%的年轻人最喜欢酒精度为10度左右的酒,仅有11.2%的年轻人喜欢30度以上的酒。同时,也有数据显示,而在酒精度较低的酒水品类中,啤酒、气泡酒、果酒等利口酒更受年轻人的青睐。而且也有部分观点认为白酒的“酒精度数”并不是年轻人的主要雷点,其背后还有年轻一代对白酒餐桌文化、敬酒文化的厌恶,这些并不是酒企通过降度就能解决的。蔡学飞认为,参照国际发展趋势,低度白酒并非没有未来,而是需要差异化发展,其中关键在于风味补偿工艺的技术创新和对于佐餐、自饮、礼品、微醺社交场景重构等。未来低度与高度酒将长期共存,满足不同需求,成为中国酒企最重要的细分增量市场。同时他提醒,任何创新都是有风险的,酒企在低度酒创新中也要注意保持自身的品类特点,维护自身的竞争优势,而不是一味地低度化,反而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经营与特色。(本文首发钛媒体APP,作者|杨欢)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