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对人工智能、半导体和量子计算等关键技术领域主导地位的争夺正在重塑经济和地缘政治格局。比利时布鲁盖尔研究所近日比较美国、中国和欧洲在关键技术应用与创新方面的现状后发现,尽管美国在量子技术等前沿领域处于领先地位,但中国正展现出快速崛起的势头,而且中国技术崛起凸显出“规模”和“应用”的重要性。具体来说,中国在半导体制造等子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并投入巨额资金推动产业发展。此外,在人工智能领域,中国企业凭借海量数据优势,将基础研究成果快速转化为商业应用,进而推动创新突破,例如视频和图像处理技术在自动驾驶和监控领域的应用。从全球专利申请层面看,美国的专利主要由人工智能、半导体和量子技术等领域的科技公司主导,掌握专利的中国企业所涉及领域更广,涵盖保险、电信和科技等,欧洲的专利则更多依赖公共研究机构和少数企业。欧洲最具竞争力的是新兴量子技术,尤其是光子学等细分领域,但在人工智能和半导体技术方面明显落后。此外,欧洲在复制和应用其他国家关键技术突破性成果方面进展缓慢,远不如中美。这种差距主要源于欧洲市场分散、产学研联系薄弱、监管和语言障碍,以及企业规模较小导致的创新不足。报告称,中国在关键技术领域的崛起凸显出两个关键事实:一是前沿技术领域的突破,规模效应至关重要,因为这类研发往往需要投入极其庞大的资源。中国能够有效整合资源,形成规模效应。相比之下,尽管欧盟整体经济规模可观,但其内部市场却长期处于割裂状态,这种碎片化不仅制约了企业的规模化发展,更对创新生态形成了结构性阻碍。虽然欧盟各国多样化的市场生态系统在理论上有利于创新多样性,但在当今以规模经济为主导的全球竞争格局下,这种分散模式难以形成足够的竞争力。二是中国的实践表明,不能转化应用的创新是不可持续的。为了让基础研究创新成果获得资金支持,企业必须找到商业化途径。这需要构建更加紧密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推动企业在关键技术领域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同时促进跨行业的技术融合与协作。来源 | 参考消息智库审核 | 陈向阳编辑 | 许海婷 田欣 阅读原文 文章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