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见数不见人”:基层治理,以“群众+”激活“智能+”

Wait 5 sec.

*本文为《半月谈》2025年第13期内容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加速期,基层治理面临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浪潮澎湃的数字技术,擦出了治理变革的希望火花,“智能+”的种种新手段,正在为新时代基层治理开辟“基层智治”的新路。尽管如此,“智治”不能简单理解为“技术之治”,善用“数字红利”的同时,我们还需深思,如何以“群众+”真正激活“智能+”。数字化时代的“治理红利”今天的基层社会,面对的一大挑战就是人口大规模流动。以江苏制造业重镇江阴市为例,该市登记外来人口达68万,占总人口的42%。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邻近的昆山市,该市外来人口占比已超过50%。当基层群众的基本构成都处在不断变动之中,信息获取如何精准,公共服务供给如何适配?“信息不对称”成了基层治理一道需要耐心求解的难题。与此同时,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意味着市场逻辑已深入群众的日常思维,群众对公共服务有了更开放的认识和更多元的需求。如果群众期盼的不再局限于起码的“衣食住行”,不但在意就业,更有创业的热情;不但关心自家门前环境,更关心家乡生态的整体问题,那么,基层治理的视野与能力,应当有怎样的提升?“数字赋能”正成为新时代的的基层干部应对上述问题的有效方式。特别是在优化治理的响应速度和精准度方面,各类数字技术、智能技术身手不凡。让我们来看几幅“智能+”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生动画面吧。昆山市打造的“一网统管”城市运行系统,借2100多部智能感知设备之力,令城市治理要素的实时监测成为可能,仿佛给城市运转安上了“感知器”“体温计”。引入人工智能,系统可以自动识别占道经营、违章搭建、环境破坏等民生痛点,并即时生成智能工单派发给相关责任部门。江阴市的“澄心治”社区数字化平台,回应民生诉求不但力求快捷,还可以进行自动分类和优先级排序,使有限的治理资源能够精准投向最急需的领域。在回应之外,“澄心治”还有强大的研判功能,可将汇集的海量数据转化为基层有效预判治理态势,提前消除治理风险。嘉兴市“民声一键办”队员在综合指挥室使用“民声一键办”平台开展智慧巡防 徐昱 摄在浙江省永嘉县,传统的“村民信箱”也摇身一变,成了群众手机里反映诉求的好用平台。通过扫码提交、自动转办、结果公示的闭环流程,群众诉求的响应时间可缩短至1.8天。该县还建立起“超期亮灯”预警机制,但凡有未按时办结事项,系统自动提醒、严肃督办。既要数据“上云”,也要干部“下沉”当许多基层治理的日常事务可以“屏上办”“掌上办”,我们仍然不能乐观地认为,“智能+”是解决基层治理领域一切问题的“万能钥匙”。面对技术理性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有社会学家指出,如果一味将民众复杂微妙的生存困境简化为唯效率是从的管理分类,最终会导致治理者与民众之间的认知断裂,治理者失去对社会实情的感受力。“治理效能”的“能”到底来自何处?这样的能量,归根到底来自基层社区每一个具体鲜活的人的生活世界,来自群众的心意、心情与心思。越是讲求“智能+”,基层干部越应当警惕的,就是“见数不见人”。也正因此,数字化时代,“到群众中去”仍应该是基层干部的行动指南。要充分理解基层问题的复杂性,就要到问题现场去;要充分体会群众需求的多样性,就要到群众的身边去。在群众的日常生活中,仍有太多细节不能为数字化所简化。基层治理需要平衡考虑的,就是在治理实践中既发挥数字技术的力度,又保持与人民群众面对面的温度。在“一网统管”的昆山,“数字+网格”的“网格”仍保有与群众连接方式的一体两面:既是不断完善集纳的智能平台“末梢”,也有全市3000多个基础网格一体遵循的常态化走访机制。江阴的“澄心治”同样要求基层干部“线上接单、线下走访”,在处理数字化平台转办的每件诉求时,都必须实地走访当事人,回到群众的具体情境中“将心比心”,求得问题尽可能圆满解决。全国多地推行的“乡镇干部包村联户”制度,在永嘉有了“数字+”的新形态。着眼于共同富裕的大目标,永嘉的干部在定期下乡走访群众时特别在意让群众在电商兴起的时代找到增加收入的新契机,从“直播村配套集散中心”到“电商综合基地”,干部带给群众的,是一整套与数字化共舞的新思维。有数据“上云”,也要有干部“下沉”。唯有干部进入群众生活的“行动网络”打破“办公室治理”的路径依赖,成为数字化网络的自然延伸,数字赋能,才能转化为群众可以欣然悦纳的心意与氛围。“智能+”如何“请群众进来”为了避免“算法”愈精密,去群众“活法”愈远,我们需要坚持“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但是,如果不知变通复刻老办法,“干部下沉”就此滑向“干部包揽”,让干部完全扛起基层大事小情,如此基层治理恐怕不可持续。智治时代,要想让基层工作有更清晰的方向感,更可行的分寸感,应注重以“群众+”激活更有温度的“智能+”。郑州市秦岭路街道秦江社区的网格长发现并拍摄上报一处杂物堆放事件 李嘉南 摄所谓“群众+”,就是要在基层事务中“请群众进来”,让群众成为基层治理的“节拍器”。治理实践如何力道合宜,治理创新如何不致走偏,如果群众也可以分享基层治理的甘苦,他们所得到的认识对基层干部而言,可能就有了“别具只眼”的参考价值。在基层智治的新背景下尊重基层群众的创造性,尊重基层多元共治的可能性,让“人工智能”与“人情智能”在数字平台上融通,当然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依靠群众”的原则,完全可以落实在具体擘画的每一个层次。——细化群众参与的培育机制。根据群众数字素养和参与意愿的差异,设计多层次、有梯度的参与渠道:从基础的信息查询、诉求反映,到中阶的议事协商、方案建议,再到高阶的自主管理、监督评价。以更开放的架构,更包容的组织,搭建起“参与-反馈-激励”的良性循环,让群众逐步在治理的实际情境中提升参与能力。——创新群众参与的激励机制。建立基于先进数字技术的“社区贡献值”体系,将群众参与治理的行为转化为可量化、可积累、可兑换的信用资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更贴近群众需要的激励手段,培育可持续的参与文化。——重构数字平台的交互逻辑。改变传统的“政府发布-群众接收”单向模式,构建“群众发起-政府响应-共同推进”的双向互动机制。进一步优化“我要建议”“我来监督”“我们协商”等功能模块,让群众真正成为平台使用的主动方。——开放数字平台的运营方式。将群众中有意愿和能力参与社区多元共治的社会力量,纳入各类数字平台的运营团队,以求丰富平台的特色应用场景,让各类社会资源与社区差异化、个性化的民生需求更好地链接起来,形成更有活力也更有生命力的“小而美”智能社区生态。归根结底,在智治时代探求治理变革,数据相通,是为了更好地促进人心相通。只有将“群众+”更稳妥地嵌入“智能+”的基础逻辑,我们才可以期待数字赋能真正实现赋能于基层社会涵括各类人群的整体,赋能于更生动也更丰富的治理全过程,让干部与群众携手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进程。作者:卢晖临(作者系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今天看啥地址:http://www.jintiankansha.me/t/Pf0Tv6F9O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