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有书吴玉琪 · 主播 | 阿成提及汉朝盛世的名将时,人们通常会想到卫青、霍去病等风云人物。然而,在那个英雄辈出的年代,还隐藏着一位同样不可忽视的传奇人物。他出身平凡,初入军旅从最低级的骑兵做起,凭借着少时勤学苦练所得的武艺与智谋,终于在38岁那年,一战成名。他,身处波谲云诡的朝堂政局中依然稳健前行,历仕三朝而不倒,成为稳固国家根基的栋梁之材。已至古稀高龄的他,仍展现出非凡的军事智慧,以攻心之计,平定了西羌之乱,在历史长河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便是汉朝杰出军事家赵充国。接下来,让我们一同深入探索这位大器晚成的西汉名将的传奇人生。立志报国,投身军旅公元前137年,赵充国出生在陇西上邽(今甘肃天水)的一户官宦家庭。据史料记载,他的家族有王族血统,到汉代时已数代为官,却并未跻身显赫豪族之列。赵充国的父亲赵君宣曾任宫廷内侍,后因和皇帝意见不合而迁居陇西,家族势力越发式微。虽然家境并不显赫,但赵充国仍有一个一般人没有的优势,那就是他属于“六郡良家子”。所谓“六郡良家子”,就是来自陇西、北地、上郡、天水、安定、西河六郡,有一定经济实力,不是医、巫、商贾、百工出身的人。当时“六郡良家子”因家世清白备受朝廷青睐,“六郡良家子”出身的将领数不胜数,比如著名的李广、公孙贺、甘延寿等。这一出身也为赵充国之后的军旅生涯助力颇多。彼时,正处于汉武帝开疆拓土之际,朝廷对北方的匈奴以军事征伐为主,辅以招抚之策,同时重视对兵书的整理与发展,兵法理论逐渐成熟。而陇西地处汉朝的西北地区,乃是重要的边防战略之地,民风尚武。在此背景下,少年赵充国深受熏陶,对军事产生了浓厚兴趣,一门心思习武,立志将来能为国效力。在之后的学习中,他不仅广泛涉猎各家兵法典籍,还勤加练习射御之术,渴望有朝一日能实现保家卫国的抱负。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番刻苦的努力,赵充国在弱冠之年已武艺超群,不久后,他便投身军旅,正式开启了他的军事生涯。然而,尽管心中怀揣着雄心壮志,但受限于平凡的家世,他不得不从最底层的骑兵起步。可正是这段在军队基层的经历,让他深入了解了普通士兵的艰辛与不易,更加珍惜每一条生命,也悄然塑造了他此后以智取胜的军事风格。加入骑兵行列后不久,赵充国凭借“六郡良家子”的身份,以及展现出的聪慧善战,得到了羽林军将领的赏识,进而被选拔至皇家卫队——羽林军中。随着赵充国在军中屡建功勋,展现了出众的能力,不久他便被提升为下级将领,开启了更加辉煌的军事生涯。凭借过人的智慧和坚定的意志多次击败外敌的入侵公元前99年,匈奴侵扰西汉边境,赵充国以代理司马的身份,随同贰师将军李广利出征至酒泉地区。李广利因求胜心切,在不了解敌情时就贸然进攻,不幸陷入了匈奴右贤王的包围之中。然而,兵强马壮的匈奴军却反常地围而不攻,意图显而易见——待汉军粮尽援绝,再一举歼灭。就在这绝望之际,赵充国凭借其深厚的兵法造诣及对匈奴的深入了解,敏锐洞察到右贤王的策略,下定决心突破此局。他将右贤王的阴谋告知了李广利,并主动请缨,请求率精兵突围求援。赵充国的坚持,最终说服了犹豫不决的李广利。随后,赵充国以满腔热血和非凡的勇气,率领百余人组成的敢死队,向敌方发起猛攻。他身先士卒,即使负伤20多处,也毫不退缩,最终杀出重围,为大军赢得一线生机。当时三十余岁的赵充国也因此一战成名,初露锋芒。汉武帝闻讯后,对赵充国的英勇表现大加赞赏,特召他入宫,亲自查看了他的伤口,并赐封中郎之职,以表彰其忠勇。赵充国在关键时刻勇挑重担、突围破阵,此举不仅令他名震匈奴,还让他的大将之材终于得到朝廷认可。此后,赵充国更是一路高升。同年,赵充国先因表现突出而被擢升为车骑将军长史,后以大将军护军都尉的身份,奉命带兵征伐武都地区的氐人叛乱。他凭借出色的军事才能迅速平定战乱,因此进一步晋升为中郎将,并转任水衡都尉之职。公元前87年,汉武帝驾崩,汉昭帝即位。此后的十余年间,面对匈奴的间歇性侵扰与国内民生凋敝的状况,朝廷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避免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因此,在这期间,赵充国也没有比较突出的战绩。公元前74年,时年63岁的赵充国因“击匈奴,获西祁王”的功绩被擢升为后将军。同年,汉昭帝不幸早逝。因汉昭帝无子嗣,大司马大将军霍光拥立昌邑王刘贺即位。可刘贺即位后荒淫酒色,昏庸无能,以霍光为首的群臣奏请太后废黜刘贺。最终,刘贺被废,霍光又迎立汉武帝之孙、戾太子刘据之子刘病已入宫继承大统。随后,刘病已被正式册封为皇帝,改名为刘询,即汉宣帝。在此次继位之争中,赵充国为汉宣帝提供了关键支持,赢得了汉宣帝的信任。故而汉宣帝在亲政后,视赵充国为股肱之臣,凡军国大事,都要与他商量。花甲之年的赵充国已是三朝元老,堪称国家的栋梁。汉宣帝登基后不久,长期受匈奴侵扰的乌孙国王再度上书求援。为解救盟友之急,汉宣帝派兵驰援。公元前72年,65岁的赵充国率3万骑兵,远赴万里之外的蒲类海地区(今新疆巴里坤湖)。然而,由于情报泄露,汉军到达之时,匈奴已逃之夭夭。尽管如此,老当益壮的赵充国依旧所向披靡,斩杀未来得及逃跑的匈奴士兵300余人,缴获牛羊7000余头,并生擒匈奴单于的使者蒲阴王等要人,立下赫赫战功。因此,他被加封为后将军、少府。自此,勇猛善战的赵充国名扬四海。平定羌乱,不战而屈人之兵而真正使赵充国的威名流传后世的,则是平定西羌之战。公元前61年,西部游牧部落先零羌因领土问题与汉朝产生摩擦,他们向汉宣帝上书请求回归湟水流域,表面是为了放牧,实则是扩张其势力范围,威胁汉朝边疆。汉宣帝洞悉其真实意图后,拒绝了他的要求。随后,先零羌强渡湟水,和汉朝将领义渠安国发生冲突。由于处理不当,义渠安国率军冲突中导致了大量羌人伤亡,此举激怒了先零羌首领杨玉,于是他率领羌人发动了叛乱。汉军初期受挫,面对恶化的局势,义渠安国不得不向朝廷请求增援。在当时的武将中,最熟悉羌人事务的莫过于赵充国。尽管他已七旬高龄,本该安享天伦,可朝中却无人能代替他。万般无奈之下,汉宣帝只得召见赵充国,原本只是期望他能推荐一位合适的将领。没承想,赵充国听到这个消息却主动请缨,亲自挂帅出征。同年四月,赵充国亲赴西羌前线,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周密调查,并精心制定了作战计划。六月,他先率一万骑兵突入湟水流域。面对挑衅的敌军,他并未急于迎战,而是采取时而撤退诱敌、时而突然西进的战术,使羌人难以捉摸。在羌人晕头转向之时,赵充国一举占领了战略要地,威慑力十足。可之后他却并未乘胜追击,反而天天大摆宴席、犒赏将士,以稳定军心,同时向敌方传递出不同寻常的信号。与此同时,赵充国采取分化瓦解策略,释放并安抚弱小部落的羌人将士,宣告无罪者若与反叛者断绝关系即可获赦,有罪者若自首或协助官军捉拿叛贼,亦或捕杀羌人大首领的,均可免罚,甚至能得到奖赏。这一策略,使得羌人内部产生动摇,一部分羌人开始动摇并归顺于汉。正当羌人一头雾水,尚未摸清汉军动向之际,赵充国突发奇兵,并大获全胜,使羌人溃不成军,伤亡惨重。此时形势一片大好,汉宣帝也下诏,命军队趁机一举攻破先零羌。然而赵充国却有不同想法,他打算让骑兵解散、士兵屯田,等待敌人瓦解。最初,大部分人都不理解赵充国的想法,赵充国的儿子还派人劝告他:“即使战斗失败,军队被打垮,甚至危机国家安全,您也可以保住将军之位,何必要跟皇上争执出兵是有利还是有害呢?”赵充国却说:“为什么说这么不忠的话?如果朝廷早听我的建议,羌人叛乱何至发展于此。”赵充国一心只为了国家的利益而非一己之私,他顶着压力,诚恳地阐述了自己的策略,最终说服了大部分朝臣,也得到了皇帝的支持。就这样,汉宣帝下令罢兵,只留下赵充国开展屯田。到了第二年五月,归降汉军的羌人已有3万余人,赵充国估计羌人的力量已经严重削弱,便请求罢去屯兵,得到批准后班师回朝。同年秋天,先零羌首领被斩首,另外还有不少羌族部落首领也率众来降。这就是赵充国的攻心计,他先用兵威胁,后安抚并分化瓦解之,实现了不战而胜的目的。赵充国一直坚信“上兵伐谋”的观点,主张用智谋取胜,“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最上策。因为他所追求的从来都不是眼前的军功利益,而是边境的安宁,以及汉羌民族之间的和谐共处。赵充国以最小的代价和最显著的成效,平定了西羌之乱。他提出的屯田戍边计划,也为汉朝边关的长期安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影响了后世数千年。公元前52年,赵充国病逝,享年86岁。汉宣帝深感痛惜,赐谥号“壮”,并将赵充国的画像悬挂于未央宫麒麟阁上,以示表彰与纪念。纵观赵充国的一生,他能从普通士兵成长为一代名将,凭借的不仅是英勇善战,还有他那深邃的智慧、对国家的忠诚,以及爱护生命的一片仁心。《孙子兵法》中说:“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比起其他名将,赵充国或许没有赫赫战功,但却能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这样的他无疑是历史上最优秀的将领之一。 文章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