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中期间,不少机构发布了半年度的消费报告。而在这批报告中,普遍提到了一个趋势:人们开始注重服务、精神体验、情绪价值这样的软价值。比如前不久LABUBU爆火,还有演唱会、音乐节等持续受欢迎,本质都是人们为了愉悦自己,获得情绪上的享受。可以看到,人们在消费中,越来越喜欢用一些“低成本、强刺激”的方式来获得快乐。这个现象背后,还有一个值得留意的生理学视角,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马慧来源:得到App《得到头条》01从“物质性价比”转向“情绪性价比”不久前,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发布的《2025年中国消费研究报告》提到,国人的耐用品消费趋于稳定,而服务消费正在猛增,到2030年,国人服务消费占比将超过所有消费的一半,我们将会进入服务型消费社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研究院,发布了《2025中国居民消费特点及趋势报告》,主题是“美好生活大调查”,消费正在从“物质满足”向“品质生活”转型,服务消费中,“情绪消费”又是新热点,有四成受访者说,需要高情绪价值服务。中信智库发布了《中国消费领域八大趋势前瞻》,里面提到,消费者一手要平替,一手要快乐,在消费中更重视精神体验,会偏向休闲、娱乐、康养这样的精神满足类消费。我们经常提到“情绪价值”,过去这好像只是商家锦上添花的手段,但是发展到现在,它已经成了刚需,人人都需要一点情绪价值。上半年最火的消费,不管是泡泡玛特盲盒、LABUBU玩偶、老铺黄金,还是各种旅行、音乐节、演唱会,本质都是为了愉悦自己,获得情绪上的享受。这背后还隐隐体现出一个趋势:消费的重点,正在从“物质性价比”转向“情绪性价比”。消费者开始追求用更少的钱换回更多的情绪价值,什么商品能最快地调动人的情绪系统,什么就会走红。比如泡泡玛特,“盲盒+IP”的玩法,能够非常高效地刺激你的多巴胺,每次抽盒的小惊喜都可能让你更想继续。再比如,今年最火的黄金品牌老铺黄金,价格比奢侈品低,既让人觉得买黄金不会亏,又能像奢侈品一样“晒出去”,很多人表示从中获得了双倍的情绪满足。再比如,现在香薰经济也很流行,一块售价60元的香薰蜡烛可能只够点两个晚上,但它带来的放松感、仪式感,还有拍照分享价值,远远超过一个同样是60块钱的电风扇。总之,人们在消费中,越来越喜欢用一些“低成本、强刺激”的方式来获得快乐。02我们需要主动管理自己的多巴胺在这个现象背后,还有一个值得留意的生理学视角。从生理上看,我们获取的情绪价值,主要来自多巴胺的奖赏机制。因为多巴胺的分泌,我们才感觉到了快乐。但当需求逐渐增长,大脑就会陷入“刺激—耐受—再刺激”的循环,一次两次还觉得开心,时间长了就没感觉了,除非看到更稀有的盲盒、花样更多的商品,以及其他更强烈的刺激。我们可以把这种现象命名为“情绪价值的通胀”。相同的刺激带来的愉悦感会随着频率提升而递减。我们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金钱、注意力,不断升级刺激强度,才能获得我们想要的情绪满足。原来看一集电视剧就很开心,现在可能需要连刷三个小时才能获得差不多的感觉。还有很多人刷短视频都不过瘾,要同时打开几个屏幕,一边2倍速刷短视频、一边玩游戏、一边跟人聊天。但是,长此以往,多巴胺会变得越来越难以调动,人的快乐成本也会越来越高。换句话说,在充满情绪刺激的环境里,我们需要主动管理自己的多巴胺。03试试多巴胺戒断具体怎么做,最近我在一些文章、课程里看到了几个方法,或许可以试试。第一,你可以试试多巴胺戒断。这是从前年开始,就在硅谷创业者和教育界流行的方法。具体方法是,戒断手机、酒精、社交媒体、网络游戏等等容易“产生满足感”的东西。当然,也包括戒断太高频的抽盲盒、频繁购物、暴饮暴食这些高刺激行为,通过这种戒断来“重置”大脑中多巴胺受体的刺激阈值,让大脑不那么容易释放多巴胺。一段时间后,你的大脑就会忘记原本的上头体验,发展出一个新的多巴胺适应模式,这时候,你再去做一些愉快的小事,比如看看风景,吃点美食,这种微小的新刺激,也会让你重新感受到细微的快乐。这个戒断时间不需要很长,快的话,只需24小时,大脑的多巴胺受体就会重置。换句话说,每一个新的一天,你都会迎来一个重启状态,你都有机会重新塑造自己的快感体系。这件事不需要你去专门下定决心,做正式的戒断行为。只要在每个清晨给自己一个重启的机会,对抗刷手机、偷懒的念头,做一个微小的改变,就有可能进入一个新的正反馈的进程。得到的CEO脱不花,介绍过李笑来老师告诉她的一个“无痛戒断多巴胺”小技巧,只需要把手机切换成黑白模式,色彩的天然反馈就会帮你对抗一次刷手机的冲动。04放弃易得的快乐,开启慢多巴胺第二,有意识地去获取慢多巴胺,避免沉迷快多巴胺。没错,多巴胺也分快慢。前不久,万维钢老师在《精英日课6》专门解读这两个概念,它们传递的都是多巴胺,但行为模式和作用机理很不一样。快多巴胺来得快去得也快,刷两个小时的视频,下单买一大堆东西,看似很快乐,但很容易感觉到空虚麻木,迫切渴望更多刺激。它的特点是,波动很短暂,迅速冲上波峰之后很快就会落下波谷,大脑还会惩罚你,增加你的情绪低落感。慢多巴胺是来得慢去得也慢,而且波谷没有惩罚。可能你非常努力才看进去几页书,但只要看进去了,你就能获得快乐。一小时后把书放下,多巴胺会消退,但你并不会失落,这就是慢多巴胺。快多巴胺只会让你上瘾,慢多巴胺才会给你的大脑赋能。因此,答案很明确,我们应该防止沉溺于快多巴胺,多来点慢多巴胺。这也是可以积极主动创造的。你可以给自己设置一个纪律。每当你想要拿起手机的时候,你都可以给自己一个暗示,“是不是又想要快多巴胺了?”以此提醒自己克制这个冲动。大脑中有一个关键区域,叫“前中扣带皮层”,每当你抵抗了一次上瘾行为,并转向一个健康行为,它就会被激活。而且,这个区域像肌肉一样,越使用,越强壮。因此,我们的每一次自我暗示,都是一次对意志力的训练。慢多巴胺同样可以用非常微小的行动开启。比如,每天刷社交媒体之前,要求自己先看到阳光。那你就不会醒来就刷手机,而是会先动一动,收拾好一切,并且出门走走。再比如,要求自己,起床一定要整理好床铺,这个动作会给你一个暗示,你做了事,看到了进展,你会得到一点慢多巴胺。其他事也是一样,做家务,最重要的是先收拾好第一个地方;读书,最重要的是先读进去前两页;每天的工作,最重要的是解决好第一个小问题。放弃易得的快乐,用微小的动作开启慢多巴胺,你就有机会进入一个正反馈的循环。05把“正确的事”和“快乐的事”绑定在一起第三,重建自己的快乐回路。到底什么样的事情能让我们快乐,这是自己能够决定的。前不久,卓克老师解读过科学家对情绪的新理解。简单说,情绪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我们的大脑根据经验加工出来的。比如,一个人夜晚走在没人的小巷子里,突然听到“哗啦”的一声响动,他就会产生恐惧的情绪。大多数时候,黑暗里的响动都没好事,这是人们从小学会的“恐惧”模板。反过来,如果一个人经历过其他的情况,比如“哗啦”一声后,总是惊喜出现,那么他在这种情况下,可能就不太会觉得恐惧,而会觉得激动、兴奋。再比如,一个成年人站在海边看日落的时候,会感到平静和安宁,这也是由他的个人经验决定的,也许是从小看过很多关于日落的浪漫电影,也许是他家正好住在能看到日落的海边。这些经验让他的大脑中形成了“日落等于浪漫,等于内心安静”的回路。换句话说,决定情绪感受的,不是多巴胺本身,而是你的大脑怎么“解释”它。比如熬夜刷视频,同样大量分泌了多巴胺,有人觉得放松,有人觉得愧疚,这也是大脑的解释不同。从这个角度看,我们或许可以试试,把“正确的事”和“快乐的事”绑定在一起。比如,坚持看书之后给自己一点小奖励。久而久之,大脑可能就会把看书和奖励联系到一起。看书可能就从一件煎熬的事变成了快乐的事。前段时间刘润老师说过一句话,“所谓的自律,就是驾驭好你的多巴胺”,去控制那些短暂的冲动,并且告诉自己“等一等,那个更大的、更长远的快乐,才是我真正想要的”。坏消息是,我们可能得放弃一点简单易得的快乐,要从眼前的“小确幸”里跳出来,去追求“大满足”。好消息是,我们大脑的天然设置决定了,只要稍稍努努力,这件事的成功率几乎是百分百。👆👆tips:敬爱的读者朋友,由于微信的推送规则,即使您关注了我们,可能也常常收不到推送,记得点击“罗辑思维”名片,设为星标⭐️,文章每天会自动推送哦!推荐阅读不靠学历靠能力,精细化时代的生存指南07-10 能力精细化,是很多人的唯一解法国家重磅政策:就业、就业,还是就业07-17 天大地大,饭碗最大这一刻,这一课:2025高校毕业致辞盘点07-09 与其追求伟大,不如专注当下的行动大学没教你的五个社会真相07-12 你对世界的真相了解得越清楚,对自己越有好处做消费,是不是感觉越来越难?市场热点瞬息万变,好不容易看准一个机会,又怕一头扎进去只是陪跑。到底什么样的产品能成为爆款?什么样的模式能持续赚钱?下一个真正的风口又在哪?这些问题,有个人可能比我们大多数人都看得清楚,他就是王岑。从红杉到天图,再到创立B资本,他亲手投出了近百个我们熟悉的消费品牌,每天都在资本市场的第一线,用真金白银去研究和判断:什么样的公司能穿越周期,活下来,还能赚大钱。7月26日老板节,我们把这位“消费王”王岑,请到了现场!他会把那些一线的宝贵经验和对未来的敏锐判断,毫无保留地讲给你听。如果你也想为自己的生意找到更确定的方向,那就来看直播吧!欢迎点击下方卡片或扫描海报二维码,预约【得到新商学】年度盛会👇点击“阅读原文”,订阅《得到头条》 阅读原文 文章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