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品牌能在18个月开出1万家门店,有的却连10家直营都管得鸡飞狗跳?区别只有一句话:它到底是在“用人”还是在“用系统”。当瑞幸用全自动咖啡机把出品误差压到±1ml,当海底捞用SOP把服务动作拆成231个节点,万店连锁就不再是人力堆出来的奇迹,而是系统复制的结果。一个生意能不能开连锁,有些人可能认为取决于流量够不够大、品类是不是刚需。于是想借此机会快速铺开做连锁,但结果往往都是以失败告终,为什么,对人的依赖太强。一个业务模式中,尽量要减少对人的依赖。为什么?人是难以可控的,服务难以可控,面对利益诱惑也难以可控。例如到家业务,上门保洁上门维修等,就是靠人来服务。首先服务标准化就难以可控,不同的人对需求的理解能力不同,所以在人的培养上就需要很长时间。例如同样擦玻璃,有人仔细干净,有人马虎随意,能不能做好就靠阿姨的用心度。其次飞单,引导私下交易,你可以做监管去回访用户,只是要考虑业务成本。多数到家业务的品牌只是流量撮合方,自己做直营难度极大。即便有些门店挂着品牌门头,但不意味着事实上的连锁。最后人员流动性,具有复购性的到家业务,人员流动非常高。做得好的建立了信任,储备足够多的客户后续就自己服务;做得不好的,收入大概率也不理想,也会面临跳槽的可能。复购沉淀在“人”身上,而不是“品牌”身上。依赖人的业务也不是没机会,它需要3个体系能力。第1是工具化,用设备、智能化减少人的差异,代替过往的全部人力服务。第2是平台化,建立信用体系、评价体系,让用户监督人(例:滴滴司机评分)看看这个阿姨的满意度。第3是对用户分层,也就是对需求分层。大部分用户接受标准化服务,少部分高端用户愿意为个性化买单。你看,到家业务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建立起标准体系,但它是值得期待的一块业务。我们再说万店,现在你能看到的事实上的万店,服务上大多数会减少对人的依靠,是人借助设备做产品的二次加工。人并不需要额外做更多的思考,面对的产品与环境并不会发生太多改变。同时品牌也尽可能将用户的需求标准化,减少个性化服务的可能。当用户有了标准需求,门店的员工安装标注流程生产,降低对人的思维依赖。为什么瑞幸短时间可以跑出万店规模,最重要的环节产品标准化极高,对人依赖极低。一杯咖啡并不靠咖啡师手艺,靠机器出品,员工只是负责设备操作。判断一个业务值不值得做,还是要多问自己3个问题。1. 这个模式的核心价值,靠「人」还是靠「系统」?如果离不开“人”,规模化难度变大;如果能靠流程、设备、系统复制,就有可能规模化。2. 复购沉淀在“品牌”还是在“人”?如果用户只认某个保洁阿姨、美容师,那是人的复购,不是品牌的复购。如果用户无论在哪家门店体验都一样,那才是品牌的复购。就好像你进入海底捞、麦当劳,总不会踩坑。3. 业务能不能被拆解?客单价 × 流量 × 转化率 × 复购率 × 核销率 = 生意规模。如果某个环节过度依赖“人”,风险就非常高。能跑出万店的,是靠系统的能力,而不是靠人力的堆砌。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陈罡Pro】,微信公众号:【陈罡Pro】,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