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周刊导播|股市“寻慢牛”、债市“后免税”、国补“期中考”,潜藏于短期波动下的长期考验

Wait 5 sec.

点击上方蓝字  关注我们政策驱动、资本蜂拥,是什么拉动了这一波A股行情?市场如何评估可持续性?恢复征收增值税,将如何影响商业银行的债券投资策略?国补促消费“边际效应递减”,后续节奏该怎样调整?播音|财新 仇一文稿|仇一 陈正雅音频剪辑|王学武最近两个月,A股表现让不少人直呼,“牛市来了。”6月23日,A股从4月后跌出的低点3040点开始持续反弹,估值回到历史中位数上方,大金融、“反内卷”和科技等主题交替轮动;7月23日,上证盘中站稳3600点;8月18日,上证指数创下近十年来的新高,盘中超过3700点;当天A股成交超过2.8万亿元,有4000多只股票上涨,总市值首次突破百万亿元大关。对于此轮行情能持续多久,态度乐观的人不在少数。他们相信,A股会一改往日急涨急跌的“疯牛”习性,迎来“慢牛”行情。另一部分人则认为,A股的基本面基础仍然不足,宏观经济和微观公司的盈利数据等等,还达不到与牛市同频。————————————本期周刊导播,将先为你领读《财新周刊》封面文章《寻找“慢牛”》。让我们先看看,是什么拉动了这一轮股市的上涨。时间回到4月,特朗普政府宣布征收“对等关税”,引发全球资本市场震荡,A股应声下跌。以中央汇金为代表的“国家队”出手,增持ETF,稳定市场。6月,央行又宣布万亿元逆回购操作,并重启降息,将三大主要政策利率——即银行间质押式7天回购利率、常备借贷便利利率、中期借贷便利利率相继下调了10个基点。政策推动之下,市场情绪回暖,资本也蜂拥而至。6月下旬以来,融资融券市场连续五周实现百亿元以上的净流入,8月18日达到2.1万亿元的规模。截至8月15日,两融个人新开户数量比前一个月新增超过了6万户。在私募市场,量化私募成为上半年市场增量的核心,备案产品数量超过了2448只,占全市场证券类私募备案总量的45%。散户也在陆续入场。那么接下来,谁会成为A股资金增量的最大“弹药库”?居民存款被寄予厚望。一位公募基金高管向财新表示,“当下债市低迷,理财回报也不高,黄金价格又处于高位震荡,加之海外投资渠道受限、房地产市场未见明显好转,对普通投资者而言,股市可能成了为数不多的可选投资方向。”根据中金的测算,居民存款入市的潜在资金规模大约在5万亿到7万亿元,可能高于2016年到2017年、以及2020年到2021年两轮股市上涨行情中的存款入市规模。然而,根据华创证券近期的一场草根调研,目前存款整体入市的资金规模其实并不大。财新也随机询问了5位年轻一线白领,被问及当下有富余存款是否会用于炒股时,3人表示不会,2人则表示更倾向于偿还房贷。上海云脊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梁力表示,想要老百姓的存款入市,关键还得有稳定的赚钱效应;一家中小型寿险公司权益投资负责人则坦言,当下流动性宽松,资产价格持续上扬,但从股市基本面出发,真正能够长期带来稳定盈利的投资标的却相当稀缺。现阶段,A股想要进入稳健“慢牛”,还需解决一系列的问题。首先是宏观经济的影响。梁力表示,“整个社会的低物价还在继续,老百姓不愿意花钱、企业有竞争力但不赚钱。”数据显示,7月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同比增速为0,新增信贷时隔20年再为负值。而央行城镇储户调查中的未来收入信心、未来就业预期以及未来物价预期,都跌回了2022年三季度的水平。在企业方面,截至8月15日,A股共有1581家公司发布2025年中期报告业绩预告,披露率约在30%,而其中预增率只超过27%,同比降幅大约1.2个百分点。除了宏观经济基础,市场自身的制度建设也仍需完善——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IPO和再融资体系,以及并购重组制度等,需要抓住时机推动改革。只有真正有效发挥资源优化配置功能,让市场能自动筛选出优质企业,A股才能真正成长为“慢牛”。本期封面文章,作者王娟娟、吴雨俭、全月、丁锋、夏怡宁,文章除了分析此轮A股行情的成因、居民存款投资股市的潜力等,还深度剖析了险资、养老金等中长期资金入市背后的考量和影响。《国补“期中考”》8月初,苹果第三财季(2025年4月至6月)业绩亮眼,大中华区收入同比增长4.35%、至153.69亿美元,时隔两年重新上扬。CEO库克称,第三财季苹果部分产品获得中国政府消费补贴,手机和电脑销量增加推动大中华区收入增长。2025年,“国补”延续,全年再发行50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两新”。消费品以旧换新资金仍旧为“央地共担”,“国补”叠加“地补”总体资金规模超过3300亿元。汽车、家电和3C类是“国补”的主力品类。一个可见的趋势是,“国补”在促进消费的同时,部分品类成交价格却在走低,更多补贴资金流向中低价位产品。多名汽车行业人士指出,如果补贴更多流向便宜车型,这与目前行业“反内卷、反低价”的方向存在矛盾。一家中国头部民营汽车公司地区销售主管告诉财新,“有经济学家告诉我们,补贴消费品销售本质就是补贴生产,一开始我们还不理解,直到发现很多企业都去生产低端车。”此外,无论是汽车还是家电,随着市场需求释放,“国补”的效果开始出现“边际效应递减”。此外,本期《财新周刊》还有关于亚洲股市冲顶、拯救电视剧等内容。在下方的链接中,也可以找到过往所有《财新周刊》文章。升级订阅财新通,你不仅可以读到上述精彩报道全文,还可畅览财新全部文章。 阅读原文 平台地址:http://www.jintiankansha.me/t/BDL3ojhsD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