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了10年公众号,我没写出一篇爆款

Wait 5 sec.

在“爆款即正义”的内容生态里,写了十年却从未爆过,是失败还是另一种成功?这篇文章不是教你如何打造10万+,而是一次关于表达初心、创作节奏与普通人内容价值的深度复盘。写给所有在表达路上坚持的人。“我生怕自己并非美玉,因此不敢加以刻苦琢磨;却又半信自己是块美玉,所以又不肯庸庸碌碌,与瓦砾为伍。于是我渐渐地脱离凡尘,疏远世人,结果便是任由愤懑与羞恨日益助长内心那怯弱的自尊心。其实,任何人都是驯兽师,而那野兽,无非就是各人的性情而已。”——日本作家中岛敦《山月记》里主人公李征化身为虎后对友人袁傪的自我剖白今天这篇,我想给你讲一个关于我和这个公众号的故事。怎么好端端的说起这个话题来了呢?我最近有内容运营的小团队了,有三个人帮我,我来主笔,他们帮我编辑和运营。昨天小团队摩拳擦掌,输出一篇内容:烘焙行业还能不能做出品牌?(点击可跳转),经过多次修改调试,大家预期很高,信心满满,想着应该是一篇表现不错的文章吧!但是很意外,文章不仅没有爆,反而当天数据差到了历史低点。小团队非常失落,就连爱说爱笑的小崔都不吭声了。我知道这说明不了什么,按这个账号的尿性,一般都是让子弹飞上个把月,一个月后还会有持续阅读以及来要转载的。我也知道,责任其实在我,根本不是团队应该承担的事。看着他们辛苦付出和认真反思,我也开始陷入思考:对啊!我都写这么久了,怎么连篇爆款都还没有呢?我很少失眠,昨晚想这个问题,夜里三点还没睡着,翻来覆去,逐渐有了答案。我想写下来,想和你一起分享。到今年,这个公众号已经写了10年了,断断续续,波澜不惊。这次复盘,我才惊觉“钢铁是怎么没有炼成的”。这篇文章里面有10年来我对做“爆款”(或者你理解为“成功”也行)的一个反思。也许会给类似我这样的普通人,如何在这个时代找到一个小缝隙把事情做好,能有一点启发。别担心,文中没有“鸡血成功学”,也没有“焦虑添加剂”,请大胆阅读。01 灵魂拷问:写了十年,为什么不“爆”?近半年来,我发现网上到处都是这种内容:“一个月起号,我是如何做到篇篇十万+的”、“自媒体爆款太简单啦!”,让人很焦虑,好像标榜数据厉害是一种正确,只要有一个短暂快速的证明,就说明是值得关注的有价值的账号。这样的价值观,稍微动动脑子就知道不对,可是有一件事我始终说服不了自己:我都写了十年了,不说篇篇能爆吧,可是为什么我一篇也没“爆”过?先跟你说说这个号的情况:以前我们的团队都是围绕着“咨询”和“培训”的业务建立的,我的这些自媒体账号:小红书、视频号、抖音,包括这个公众号,就是没人管的一块我的“自耕田”。“自耕田”的意思就是看我的时间、心情来随机耕种,全凭个人意志。我翻了一下,这个号是2015年4月2日发出的第一篇文章(跟我开品牌课程是同一年),从创立时间上说,也算是“宫里的老嬷嬷”了。那时候我满满的表达欲要释放,啥都没想,抓来一个输出平台当场就开干,写下了一篇四五百字的“雄文”,管它有没有人看,反正随机写作,没有选题,也不存在字斟句酌,想到哪里写到哪里,更没有最后的修改,写完就发,全凭内力一股作气发挥。没想到,开头的“始乱”,埋下了一个大问题:更新节奏、内容质量和阅读量都不稳定。更没想到的是,“始乱”的结局不是“终弃”,而是“一直乱了下去”。十年时间,至今总共有171篇原创内容,平均一年17篇,意味着更新速度平均一个月才一篇的样子,关键是还不是规律更新,有时一个月写好几篇,有时一年一年的不更新。文章质量全靠一口仙气吊着,写的好坏仰仗心情和天气,比写日记还随机。阅读量也就深一脚浅一脚的,有的选题能到单篇1-6万的阅读量,有的则一直在可怜巴巴的千数阅读上徘徊,但是,不管写什么,就是没“爆”过(这里“爆”的衡量标准,我们姑且定义为大家常说的10万+)。有朋友给我支招,让我上点“科技与狠活”,比如来个吹嘘自己的数字标题党,或者写篇深扒某个品牌的起底文,最不济也可以来个品牌联动、付费转发。我迟迟都没有付诸行动。于是,没“爆”的原因一目了然:这件事压根从来没有被我好好对待过。你说有没有那种随便一写,根本没用心,就可以爆掉的?我认为没有。不管看起来多么漫不经心的正经爆款,都是深思熟虑的深沉打底。就像《道德经》里说的那样: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翻译一下就是:做事小心谨慎啊,好像冬天踩着冰过河;做事警觉戒备啊,好像防备着邻国的进攻)。但是,“不好好对待”,听起来有点像个借口。过去我有一个挽尊的说法叫做:佛系运营。经常跟人说:“我没好好做呀”,潜台词其实是:“一旦我好好做,那可就不得了了”。但实际上,潜意识里,我可能缺少去认真面对这件事的勇气。我害怕万一真的全神贯注好好去做了,还是效果不好。怎么办?你看,我进入了做事的另外一个心理陷阱:认为一旦好好对待了,就一定可以成功。真正做事的人,哪个不是抱着孤注一掷、专注投入的勇气?事实上,即使孤独一掷了,仍然很大可能未必成功。这个道理,憨人犟人易懂,“聪明”人往往难认。当我转到这个角度,就得到一个很尴尬的结论:我是个不够勇敢,意志薄弱的所谓“聪明”人。拈轻怕重,瞻前顾后,给自己留足后路。一件事总是盲目的开始,又惧怕失败而舍不得结束,所以导致这个号被荒置了十年。我问自己,这件事还干不干了?我的真实想法是:这仍然是一块对我来说有着深厚感情的“自耕田”,这里有我10年来那些虽不够勇敢、深沉却足够真挚的思考,有10年来那些从四面八方聚拢过来的新朋旧友,这里有至今对我仍有好奇和期待的读者。得干!但是得干成什么样?要是万一还干不好怎么办?所以,我想找到一个让我心安的答案。02 要是一开始就奔着爆款去,我可能早就停更了十年写作,虽烂但没停。我可以说因为自己怯懦,因为害怕失败而不敢大胆止损。不过,有没有另外一个可能性:我的确在输出表达这件事上“念念不忘”。如果说没有爆款是因为“怯懦散漫”造成的,那么持续十年的理由真的就只有“不敢停下”来吗?也许,“念念不忘”才是让这件事持续十年的根本原因。这个“念念不忘”,并不是为了“爆”,而是真心想要“说”。我可以认认真真的“说”,也可以随随便便的“说”,过去,我应该追求结果却惫懒了。未来,我需要更认真的追求结果,但也绝不能只是为了结果。如果一开始我只奔着“爆款”、“成功”这样的目标而来,也许我早就停更在半路上了。我是普通人的一个典型代表,就是那种什么东西都很普通的一个人。普通的长相,普通的出身,普通的智商和情商,普通的体力和精力,普通的毅力和心力,属于人群正态分布里的绝大多数。像我这样的普通人想做事,不能只拼目的性。那些由天选成功人士写成的成功学,根本不适合我这样的普通人。论狠劲儿钻劲儿普通人是没有优势的,既没有通宵达旦的体力,又没有步步为营的布局偏好。一旦只用目的性这样一个单一标准来要求自己,反而压力会导致动作变形,继而产生无端焦虑和自我否定。普通人往往又都是晚熟的人,用心理学家荣格的话说:40岁以后我们才真正开启自己的人生,之前的时间都是在做“市场调研”。当我们静下心来去复盘“调研结果”的时候,一些结论会自己浮出水面。比如,我们的偏好究竟是什么?我们长时间不离不弃的那些东西是什么?一旦“正式”开启人生的话,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什么?以我为例,过去公众号10年的输出,再加上之前年轻时线下的写作,我在写作这件事上至少持续了20多年的时间,还不只是写,我是“边说边写”,大大小小的采访、会议、论坛、活动、课程、咨询,这些年下来数不清说了多少,写了多少。但是这些所作所为,按照当下流行的成功学套路的说法:我缺少“数据”,没有“爆点”和“结果”,很难总结成三言两语的“赫赫之功”,于是,在“爆”上,就缺少了重要的“杠杆”。又加上我天生惫懒,花在积极精进上产生的“复利”也不多,内容上的“平平无奇”就显得在所难免。在这些“平平无奇”的内容里,的确存在着很多缺陷和潦草,散漫与粗糙,我要做的事就是接下来脚踏实地的去尝试,去实修,去力求改正,去和团队的伙伴一起拿着放大镜干活,去向有经验的专业的自媒体人请教,去学习那些做好的榜样和标杆,不断长进。但唯独不能做的一件事,就是:心急,急着想要证明什么。除了自己,我不需要向任何人证明。我相信很多人都曾面临过我经历过的这种进退维谷:该“狼性崛起”还是该找个心安的理由继续“光合作用”?我的答案是这样的:我们本不是狼。即使嗷的一声跑出门外,要不了多久也会丢盔弃甲铩羽而归。也许我们是一棵心平气和的树,或者一朵安安静静的蘑菇,树也有开花的时候,蘑菇也有张伞的时候,不是只有狼的世界里才有“爆”。丛林法则没讲全的故事就是:狼吃肉,树吸水,树界也有长达几十年的“绞杀”,夹缝里的蘑菇也能安然无恙的呆到最后,持续用力,哪个世界都有一套“爆”的逻辑。只是有的爆,如火树银花,万众瞩目。有的爆,也能不动声色,树大根深。美美与共的世界这么大,我要好好享受,谨慎有序,不过分为难自己。超会写东西的刘震云老师是这样说的:也许不如做个聪明的笨人,顺应自己的节奏成长,就像我们村的麦子一样,一步步抽穗扬花,顺应四季的节奏成熟,不用为了追随别人而扰乱自己的步伐,找准你自己的成长节奏。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李倩说品牌】,微信公众号:【李倩说品牌】,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