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 “烧钱商战” 十年,这些战役如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藏在背后的那些事!

Wait 5 sec.

当“日更 3 个月、阅读量仍两位数”成了常态,这篇文章把 5 个最隐蔽、也最致命的流量杀手一次性拎出来:内容不垂直、断更、质量差、同质化、标题废。作者结合自己从 0 到 10W+ 的踩坑史,给出“垂直定位+稳定节奏+拆解爆文+标题公式”的可复制打法。读完立刻能对照自检,把辛苦写的文章真正送进算法和读者的视线里。最近这一年,大家一定刷到过不少老外在中国生活的视频吧?比在某个城市街头面馆里,对着镜头用带着点生硬的中文喊着 “呀哈比比” 的 “老王在中国”;还有在南京留学的韩国大学生 “佑利”,和老板 “鸡同鸭讲” 的交流中搞出各种 “抽象” 名场面………这些看似随机推送的内容,其实藏着算法的小心思 —— 猜你对 “中外生活差异” 的好奇,或是想看到 “老外” 视角下的中国真实面貌的期待,都成了 “猜” 你想看或者 “想” 让你看,这就是你刷到他们背后的逻辑。而这些视频能高频出现,背后还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背景:中国 72/144 小时过境免签政策适用国家范围已增至 54 国。让越来越多老外能更便利地走进中国,让他们用镜头记录下那些 “真实中国” 的日常生活。这些在我们看来早已习以为常的细节 —— 手机点单半小时送到家的外卖、扫码就能骑走的共享单车、动动手指就能订好全程的旅行…… 这些技术改变生活方式也不是凭空出现,是近十年里那些搅动互联网江湖的 “烧钱商战”。那些巨头们用真金白银铺路 “教育用户”,最终变成了我们普通人的生活习惯。这些商战的故事有太多人讲了,我就不在这里做过多的赘述了。商战结束后,有的企业带着遗憾退场,有的企业在厮杀中站稳了脚跟,成长为新的行业巨头,甚至重塑了互联网生态的格局。今天真正想聊的,是藏在这场喧嚣背后的 “冰山之下”—— 那些互联网巨头们不为人知的深耕细作。这些商战从不止于表面的流量及用户争夺,往深了看,是用技术手段倒逼供给端的传统行业完成能力的跃升(如数字化)、效率的改革(如仓、配一体化)与供给关系的重构(如前置仓),甚至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新的服务业态(如骑手行业)。回望这十年 “烧钱商战”,就像翻开一部互联网改写生活的 “进化史”,也是一部供应端不断升级的 “革新史”,我作为参与者还是有很多亲身感受的,下面我就给大家简单分享一下。支付行业:从银行柜台到指尖的革命,支付体系效率全面跃升放在二十年前,谁能想到转账不用跑银行、缴费不用排队?那时候,发工资要去银行取现金,记得大学刚毕业第一个月工资是装在信封里的,上大学时候,远方的家人给我们寄生活费是要填汇款单、付手续费。交水电费、电话费都得专门跑趟营业厅,银行的支付系统处理效率也很低下,记得我创业做 “公路客运票务平台” 要对接网银收款,接口是用 “电话支付接口” 改造的,跨行业务更是繁琐。从支付宝、财付通诞生,到春晚红包大战的打响,一切开始加速改变。微信、支付宝、云闪付等互联网大厂轮番上阵,把数十亿红包撒向全民 —— 大爷大妈为了抢红包学会了绑定银行卡,年轻人在亲友群里用红包传递祝福。这场 “全民参与的支付市场培育”,让移动支付从 “尝鲜” 变成了 “刚需”,也倒逼支付供应端进行了彻底革新。从供应端来看,移动支付的推进不只是支付机构在提升系统处理能力、优化交易效率。收款端的渗透同样关键,而且早已下沉到了中小商户群体中 —— 阿里系、腾讯系、云闪付这些支付机构,都依靠服务商的地推力量,一家家商户去拜访、去签约。这让收款不再是那些掌握技术手段的互联网玩家的专属,就连街边不起眼的早点摊,也能轻松接入移动支付(当时我们作为支付宝口碑的服务商,也自主开发了适配的收款机具,还组建了一支上千人的地推团队,专门跑商户做落地)。同时,支付安全技术也在竞争中快速发展,指纹支付、碰一碰支付、面容支付等生物识别技术广泛应用,保障了支付安全。如今,从菜市场阿姨摊位上的收款码,到商场里的自助结账机;从公交地铁的扫码乘车,再到医院的线上缴费,移动支付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而这一切的背后,正是各互联网巨头、IVS(支付安全服务机构)、软件开发商提供的底层技术能力,以及众多服务商的推广支持在共同支撑。团购行业:从纸质优惠券到线上消费的转身,商户服务能力与供给模式升级2010 年是个有趣的分水岭。在此之前,我们手里攥着的是 KFC、麦当劳的纸质优惠券,订餐要打 “订餐小秘书” 的电话,商家想做活动,只能靠发传单、贴海报吸引客流,营销方式单一且效率低下,能触达的消费者范围有限。2010年千团大战的爆发,一下子激活了本地生活服务市场。5000 多家团购网站涌入战场,拉手、窝窝团、美团、糯米们用 “低价团购” 引流,让消费者第一次意识到:“线上买券、线下消费” 原来这么划算,大家还记得第一笔团购买的是什么吗?我记得第一笔团购是在窝窝团是上买的电影票。很少有人知道,那些看似轻松的 “低价优惠” 背后,是成千上万地推人员挨家挨户拜访商户的身影。他们教老板们如何用后台管理订单、如何核销验证码,甚至还帮餐馆设计团购套餐,一点点帮线下经营的商家 “拉” 进互联网上,这也提升了商户的线上、线下销售通路。从供应端效率来看,团购平台搭建的线上系统,让商户能快速发布优惠信息、高效管理订单,不用再靠人工统计、发传单宣传,大幅提升了日常运营效率。在供给优化方面,团购模式也推动商户经营更精细化:比如商户能根据消费者的订单量、预定量来灵活调整食材或商品的采购量,避免库存浪费;还能通过设置团购券的使用时段,把门店的闲时客流利用起来;像影院这类商户,更是可以依据团购订单数据,合理安排不同场次的排片,让场地和资源利用率更高。团购大战落幕时,多数创业玩家离场,但为行业留下了宝贵的遗产:确立了团购行业的规则,让 “线上引流 + 线下消费” 成为商家的标配玩法。现在我们已经习惯了打开 APP 买电影票、团美食套餐,不知道大家会不会想起曾经的哪些 “千团大战” 的参与者们,虽然他们早已销声匿迹,但那些被商战推着 “触网” 的商家,和被培养出线上买团购券消费习惯的我们,早已成了这场变革的受益者。电商行业:从 “货比三家跑断腿” 到 “指尖比价” 的狂欢,供应链与物流效率的极致突破还记得二十年前买台空调、配台电脑的场景吗?想挑台合适的,得在电脑城、家电卖场之间来回跑,手里攥着各家的报价单,对着型号参数反复比对,既怕买贵了吃亏,又担心售后没保障。那时候就算尝试线上购物,体验也远不如现在:商品图片模糊不清,根本看不出细节;付款得走银行转账,又麻烦又要等到账;更不用提当时的供应链,大多靠手工记账管理,很容易出错;物流体系也不完善,寄个东西又慢又没谱。我至今记得自己第一台电脑的来历 —— 专门跑到西安的赛格电脑城,在好几家店之间比价选配件,最后买齐零件,自己动手组装起来的。电商大战和百亿补贴大战的打响,彻底改变了这个格局。京东、苏宁的 “价格战” 打得火热,拼多多带着 “百亿补贴” 强势入场,淘宝用 “双十一” 掀起购物狂欢…… 消费者突然发现:坐在家里刷手机,就可以买齐所有家当了。这场 “烧钱游戏” 背后逼得电商平台们在供应端疯狂进化,提升效率、降低成本。电商平台自建物流让 “上午下单下午到” 成现实,物流体系通过智能化管理,实现了仓储、分拣、配送全流程的效率优化,仓储周转率大幅提升。如今,电商平台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商品销售,而是拓展到了生鲜、服务等多个领域,满足了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同时,平台们通过大数据分析消费者的购买行为,能够精准预测市场需求,反哺给商家进行生产和备货,提升商品库存周转率,正式这些背后能力的提升,才能我们坐在家里能够享受便利。出行行业:从 “招手拦车” 到 “扫码出行” 的蜕变,运力调度与服务供给的全面升级记得在 2010 年的一个暴雨天,当时我站在西安的路边拦出租车,整整拦了一个小时 —— 雨水早就打湿了衣服,司机要么拒载要么漫天要价,好不容易坐上车,还得提防司机绕路。那时候的短途出行更麻烦,从地铁站到小区的 “最后一公里”,只能靠步行或挤黑车、三蹦子,整个出行行业的运力鱼龙混杂,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网约车大战,是用资本硬生生撕开了出行市场的运力缺口。当年滴滴、快的、UBER 们疯狂烧钱发优惠券,甚至打出 “打车比公交还便宜” 的口号。我还记得那时候在厦门,第一次体验到 “手机下单叫车、到点直接上车、行程结束在线支付” 的顺畅 —— 不用再站在路边吹风淋雨等车,也不用纠结现金找零,这种便捷感在当时特别新鲜。为了争夺用户,平台还把补贴给到司机端,高额的冲单奖励、接单补贴,让大量原本开传统出租车的司机,纷纷转向了网约车阵营。也正是在这场竞争里,“网约车司机” 成了新的职业,专门为网约车提供车辆、管理服务的运营公司也应运而生,整个出行行业的从业者结构都悄悄变了。而在平台后台,看不见的大数据算法也在发力:通过分析不同区域、不同时段的用车需求,比如早高峰的写字楼周边、晚高峰的商圈附近,精准调配司机资源。这不仅提高了车辆的使用效率,减少了司机空跑的里程,也让乘客的等待时间大幅缩短。这场大战的影响远不止培养了用户用 APP 叫车的习惯,更倒逼传统出租车行业加快了 “数字化” 脚步 —— 曾经只靠路边揽客的出租车,慢慢都装上了叫车软件,开始学着用数据管理订单、提升服务。可以说,整个出行行业的服务能力,都跟着这场商战完成了一次升级。紧接着,共享单车带着 “免费骑车” 的补贴来了。ofo、摩拜、哈啰把五颜六色的单车投满街头,扫码开锁、随取随放,完美解决了 “最后一公里” 难题。上班族不再为赶地铁奔跑,共享单车让出行有了更多选择,可以更绿色、更灵活,甚至影响了城市规划 —— 现在很多街道都划了专门的自行车道,这都是商战留下的 “遗产”。外卖行业:从 “做饭 or 堂食” 到 “手机点单” 的日常,配送与餐饮供给能力的飞跃2013 年之前,“吃饭” 是道单选题:要么自己买菜回家开火,要么去餐馆排队等座。要是赶上加班晚了、或是下起大雨,就只能啃面包、泡方便面将就。那会儿也有餐厅做外卖,比如肯德基、麦当劳,但都只属于这类连锁品牌的 “专属服务”,卖的也多是标准化套餐。至于街边的小餐馆,老板们压根没想过 —— 厨房除了服务进店客人,还能靠 “线上订单” 多赚钱,更别提什么专业配送能力了,几乎为零。直到外卖大战 1.0 打响,美团外卖、饿了么、百度外卖带着 “满 20 减 15”“首单免费” 的补贴疯狂进场,一下子让用户和商家都动了心。对我们用户来说,最大的改变就是:手机上点几下,不管是麻辣烫、奶茶,还是家里常吃的家常菜,半小时就能送到手上,再也不用为 “吃什么” 犯难。这场大战给供应端带来的变革,远比表面的补贴更深刻。为了抢时间、拼配送速度,外卖平台不断优化配送路线算法,靠智能调度系统把订单精准分配给骑手,配送效率大幅提升 —— 从最开始平均要等一小时,慢慢缩短到半小时以内。也正是这波竞争,催生出了 “外卖小哥” 这个全新职业,逐渐形成了一支庞大的专业配送队伍,彻底补上了过去 “配送能力不足” 的短板。在餐饮供给侧,餐馆也跟着主动求变:为了适配外卖需求,不少店家改造了厨房动线,专门研发更适合打包、久放不易变味的外卖菜品,还优化了出餐流程,让餐品能更快送到用户手上。这里我想分享个小故事:大概 2019 年前后,我在杭州做餐饮商户供应链需求调研时,遇到过一位沙县小吃的老板。他跟我们聊起,以前店里的飘香拌面,都是用堂食的机制面做外卖 —— 可送到客人手上,面条很容易坨成一团,口感差了不少,因此收到过不少客诉。后来老板没少琢磨改进,反复试了好几种面条,最后选了一种棱形的面条,没想到效果特别好:不仅外卖送到后口感依旧在线,还不容易坨,客诉也少了很多。就连餐饮包装行业也跟着升级,保温袋、防漏餐盒成了标配,就是为了保证食物送到手上时新鲜又不撒漏。甚至小区门口的便利店、专门的外卖自提柜,也慢慢多了起来,让取餐更灵活。现在我们习以为常的 “点外卖”,早就从当年的 “偶尔尝鲜” 变成了离不开的 “生活刚需”。而这一切的背后,正是那场外卖商战,推着整个餐饮行业完成了一次彻底的 “线上化革命”。商战的硝烟散尽,留下的是生活的 “便利”从现金支付到扫码消费,从线下奔波到线上搞定,从被动接受服务到主动选择体验…… 我们亲历的这十年,是互联网商战改写生活的十年,也是供应端不断革新升级的十年。未来,或许还会有新的大战爆发,但只要方向是让生活更美好,我们就有所期待:那些现在看来 “不可能” 的事,终会在某天变成 “习以为常”。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闯爷】,微信公众号:【闯爷用户增长实战笔记】,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