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像來源,BBC Chinese/Lok Lee圖像加註文字,台灣兩輪罷免選舉落幕,31席國民黨立委皆未成功罷免。Article InformationAuthor, 蔣宜婷Role, BBC中文記者台灣兩輪「大罷免」落幕,在野國民黨被提出罷免的31名立委全數保住席位。這場被視為可能逆轉立法院「朝小野大」局勢的政治運動失敗後,總統賴清德宣佈將改組內閣等「四項調整」,國民黨主席朱立倫也向執政黨提出了「五大訴求」。明年台灣將舉行縣市首長選舉、2028年是總統大選年。究竟這次「大罷免」失敗後政局發展將會如何、朝野對立的「政治僵局」能否打破?BBC中文請來多位專家分析。值得關注的還有,台中市長盧秀燕在選後被點名呼籲接任國民黨黨主席,或將決定藍營未來走向。這次藍白兩黨合作的成功,也可能使雙方在明年縣市首長選舉有更多整合機會。「朝小野大」政治僵局待解跳過 YouTube 帖子允許Google YouTube内容此文包含Google YouTube提供的内容。由於這些内容會使用曲奇或小甜餅等科技,我們在加載任何内容前會尋求您的認可。 您可能在給予許可前希望閲讀Google YouTube曲奇政策和隱私政策。希望閲讀上述内容,請點擊“接受並繼續”。Accept and continue告知: BBC不對外來網站内容負責 YouTube 内容可能包含廣告結尾 YouTube 帖子無內容繼續瀏覽 YouTubeBBC對外部網站內容不負責任。這場史無前例的「大罷免」行動,由公民團體發起、執政民進黨支持,試圖翻轉2024年選舉後「朝小野大」的立法院格局,第一輪罷免在7月26日進行投票,當時24名國民黨立委及新竹市長高虹安的罷免案均未能通過;週六(8月23日)的第二輪罷免,7名國民黨立委的罷免案也遭否決。Skip 熱讀 and continue reading熱讀台灣「大罷免」第二輪投票:實時開票結果外星人很可能存在,但短期內不會來造訪我們全球核能回潮,台灣「重啟核三」是更安全的選項嗎?台灣「大罷免」事件始末、政黨表態及投票流程等一次看End of 熱讀與第二輪罷免同步舉行的「核三」重啟公投,因為同意票未達四分之一門檻而未通過。但同意票數為434萬,多於此次不同意的151萬票,也超過了2021年重啟核四公投的380萬票。「大罷免」結束後,台灣立法院維持原本席次分配:國民黨52席、民進黨51席、民眾黨8席、無黨籍2席,這一年來「朝小野大」、行政立法權對立的「政治僵局」,也將持續對執政民進黨推動政務形成考驗。台灣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劉嘉薇教授向BBC中文表示,罷免結果呈現「最新民意」,「執政黨須承認是立法院少數,跟在野陣營溝通妥協,釋出權力,才能運作政治解決僵局。」她說,過去一年立法院互不相讓的政治僵局「已造成台灣憲政體制無法順利運作」,賴清德政府兩次提出的大法官人選在立法院都無法過關,司法院長從缺,憲法法庭也形同停擺。劉嘉薇認為,在未來,賴政府應主動尋找解套方式,包含提名大法官人選前與在野陣營溝通,「了解其合適人選標準」;制訂預算案時加強協商。具體手段方面,他可透過總統的「院際調解權」,召集各院院長會面協商解決爭端;也可以民進黨黨主席身份,邀請兩黨黨主席會商。中正大學政治系蔡榮祥教授向BBC中文表示,學界對於解決台灣目前政治僵局,有討論籌組聯合內閣和共治政府的聲音,但可能性不高,未來應會維持少數政府,執政黨進行部分內閣改組,「但有可能考慮任用非民進黨籍、能爭取中間選民支持的人士入閣。」蔡榮祥認為,國民黨在選後未必會持續在立法院與執政黨強硬對抗,第一輪「大罷免」後就有部分國民黨人士採取較溫和路線,例如八月台美關稅談判時,台中市長盧秀燕就曾提出要做「政府後盾」,「有些法案還是不會照民進黨版本通過,但較沒爭議的民生法案,可能可以看到合作。」圖像來源,Getty Images圖像加註文字,台灣兩輪罷免選舉落幕,31席國民黨立委皆未成功罷免。東海大學政治學系張峻豪教授也指出,這屆立法院國民黨有多位新科立委,部分政策未必與黨團持相同看法,他們經過罷免選舉累積實力,將來未必都會依循黨意,「執政黨應嘗試與這些立委合作」。張峻豪認為,賴清德政府亦有可能受外部壓力而轉變態度,「如果民進黨還是無法在立法院提高軍購等國防預算,使美國產生疑慮,就可能為了提升執政正當性、得到美國信任,進而妥協釋放善意。」他指出,朝野對立在台灣憲政史上並不新鮮,陳水扁也曾面對,但賴清德目前面對更大的民意壓力,卻未見有積極回應。「這次很大的訊號是,選民認為民進黨輸了國會選舉是不應該翻盤的,行政跟立法互相制衡是理所當然的事,2024年大選、2025年連續兩次罷免投票,都展現了強烈民意,告訴執政當局你就是要面對少數執政的狀況、要釋出更多善意,但賴總統沒有提出很具體的措施如國是會議,或黨鞭會有更多作為等。」專家點評台灣「大罷免」二輪投票與核三公投結果——直播回放台灣第二輪大罷免:國民黨「常勝軍」面臨去留考驗,這七名立委是誰?第二輪「大罷免」五大看點:動員冷卻了,能緩和台灣社會撕裂嗎?賴清德提內閣改組圖像來源,行政院提供圖像加註文字,行政院長卓榮泰在726罷免後曾多次向賴清德請辭。接連兩輪罷免選舉結果,反映賴清德政府執政面臨的挑戰。726罷免後多項民調都顯示,執政黨民意滿意度明顯下滑,賴清德、行政院長卓榮泰滿意度皆已跌破三成創新低。不僅台灣社會引發內閣重組的討論,黨內也出現檢討聲浪。總統賴清德在週六選後召開記者會表示,將啟動行政院內閣改組,而行政院長卓榮泰在7月26日後曾多次請辭,但在應對台美對等關稅談判及南部風災重建、穩定推動政策等仍在進行,他希望行政院長卓榮泰留任。行政院公佈,將在下週啟動人事改組。先前經濟部長郭智輝、數位發展部長黃彥男則都已在8月23日第二輪罷免前請辭。但張峻豪教授表示,民進黨新任秘書長徐國勇、總統府秘書長潘孟安,都是和賴清德相近的人,顯示賴面對重大挫敗後,反而是把權力圈子進一步縮小,「過往歷史都是如此,越面對執政上的困境,更會把權力掌握得更緊」。他表示,外界都在觀望這樣的行政團隊,是否能發揮更多專業,以及面對朝野協商並促成和解。台灣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助研究員顏維婷向BBC中文表示,內閣改組是賴清德選後改革的第一步,但仍要檢視「行政院長會不會換人?是小改組還是大改組?」目前外界多批評賴清德政府決策群過於狹隘,新任內閣能否帶入新的聲音和多元意見才是重點。「民進黨不是沒有輸過,重要是觀察其823之後的作為,」顏維婷指出,2018年前總統蔡英文在九合一選舉大敗後,明快更換行政院長,其決策風格、意見廣度也比現在政府寬,「蔡英文當時仍握有立法院多數席次,賴清德處境是更為艱困,他需要比蔡英文更為妥協,如果沒把握機會,無法在府院、黨團間做好聯繫,民調就會進一步下降。」成功大學政治系教授王宏仁向BBC中文表示,綠營支持者目前也期待看到賴清德願意為大局「有所改變」,例如美國總統特朗普就被認為是個「deal maker」(交易能手),擅長協商和達成協議,賴清德應該釋出更多善意,利用總統層級協調行政立法。王宏仁指出,先前賴清德曾邀請在野陣營會談未果,應該再試一次,並試圖在綠營內部整合共識,「排出哪些政策可以退讓,哪些理念要堅持的優先順序。」但在這次選後談話中,其並未提及朝野要如何具體對話。大罷免結果代表綠營挫敗?圖像來源,Getty Images圖像加註文字,綠營支持者在上輪罷免遭受挫敗。大罷免如何影響台灣藍綠政治版圖,也受到各方矚目。張峻豪教授分析,在許多過去藍白合奏效的選區,不同意票高過前一次的得票,反映在2024年後雖然民眾黨因柯文哲被關押而支持度下滑、國民黨也流失了部分支持,但是中間選民也「對民進黨反感」。張峻豪強調,這不代表反對罷免的中間選民支持國民黨或民眾黨,未來各陣營都要面臨「鐘擺」的情況,選民可能因為反感某一方而改變投票立場。學者蔡榮祥指出,此次由公民團體發起大罷免,雖然結果看來失敗,但數據可觀察到罷免團體提出的訴求仍吸引不少「過去民進黨沒有動員到的人」。「這些人到2028年國會選舉時,還是會扮演重要角色,包含過去被認為政治參與度低的女性,是這次主力成員,對國民黨也是一個警訊,民進黨應該延續聯盟合作,不要讓公民力量散去。」台灣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員林宗弘先前指出,7月26日第一輪罷免投票率約55%,其中支持罷免的票數占比約43%,已高於2024年總統選舉民進黨在藍營優勢選區的36%得票率,顯示罷團動員有效吸引了部分藍營選民(特別是淺藍選民)支持罷免。王宏仁指出,兩輪罷免選舉並未涵蓋全台灣選區,僅佔總投票人口四分之一,結果未必能反映接下來2026年地方首長選舉、2028年總統大選的發展,未必能形容民進黨「大敗」,其在立法院的席次分佈僅是回歸本來基礎。「但這對國民黨來說是很好的開始,」王宏仁指出,國民黨認定罷免大勝,氣勢受到鼓舞,這次面臨罷免選舉的台中立委江啓臣、楊瓊瓔,也透過這次選戰動員和練兵,為其未來是否參與台中市長選舉做準備。圖像加註文字,第二輪罷免集中在台灣中部選區。盧秀燕接國民黨黨主席?值得關注的,還有國民黨在兩次罷免選舉取勝後的政治動向。國民黨主席將在九月面臨改選,迄今人選未明。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在週六第二輪罷免後表明,將會辭去黨主席,並呼籲台中市長盧秀燕接棒,帶領國民黨面對台灣接下來的2026年縣市長選舉及2028年總統大選。盧秀燕在第二輪罷免選舉受到外界高度關注,這次七位面臨罷免的立委當中,台灣中部選區立委就有五個人,其不僅積極助選、陪同中部立委掃街拜票,也多次與國民黨主席朱立倫聯手為反罷免造勢活動站台。劉嘉薇指出,這次罷免選舉對於盧秀燕是一次政治檢驗,如今中部的五位立委成功保住席次,「代表盧秀燕輔選成功,墊高她在黨內和台灣政壇的地位。」然而,盧秀燕近期多次被媒體詢問競選國民黨主席意願,始終未正面回應,也多次傳出其不願參選。美國德州山姆休士頓州立大學政治系副教授翁履中認為,盧秀燕勢必將扛起黨主席的責任,這是「民意所趨」,一再推卻可能造成支持者失望。由於兩波大罷免和公投投票藍白合態勢明顯,牽動2026年台灣縣市首長選舉的整合,「在野陣營也產生更多期待與希望」,盧秀燕能否為其帶來改革方向,意味承擔更多支持者的期待,要「交出更好成績」。張峻豪指出,盧秀燕先前表示對競爭黨主席不感興趣,可能是擔心該職位耗損其政治能量,「想要減少犯錯」,但兩輪罷免選舉的好表現都為她「打了一劑強心劑」。圖像來源,Getty Images圖像加註文字,台中市長盧秀燕(右一)被點名為下任國民黨主席人選。藍白整合的下一步?多名專家都指出,這兩輪罷免選舉都顯示「藍白合」成功,外界也更加關注兩黨在2026年台灣地方選舉將如何合作。由民眾黨黨主席黃國昌發起的「重啟核三」公投有超過400萬同意票,超過了2021年「重啟核四」公投的380萬票。張峻豪認為,這標誌黃國昌的重大勝利,代表民意對民眾黨的肯定,未來無論是談「藍白合」或與國民黨合作抗衡民進黨,民眾黨都有非常重要的角色。「隨著民眾黨政治能量提升,如果能得到更多淺白和中間選民支持,在原本綠、白選票重疊的情況下,將對賴清德造成更大困擾。」日前,黃國昌已表態參選新北市長。不過,國民黨的台北市副市長李四川、新北市副市長劉和然都接連提出參選意願,顯示兩黨在這一題上還未出現共識。學者蔡榮祥指出,由於民眾黨的「兩年條款」,黃國昌將在明年一月卸任立委,他此次全力為國民黨助選立功,有更多籌碼能與國民黨協商,即使明年不參與新北市長選舉,也可能在2028年與國民黨候選人搭配投入總統大選。蔡榮祥也說,這次由民眾黨提案的重啟核三公投,即使因為未達門檻通過,同意票數仍多於不同意票數,這不僅為民眾黨拉抬聲勢,也讓黃國昌有更多與國民黨談判的資源。不過,學者王宏仁也表示,黃國昌在公開表態參選新北市長前,缺乏與藍營溝通,只考量其政黨利益,可能令他最終走上前次總統大選藍白整合失敗的道路。不過,王宏仁認為,距離明年縣市長選戰還有一段時間,兩黨將如何協調,還有待觀察。BBC中文記者李澄欣對此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