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评论只是“留言区”?其实,它早已变成产品表达的多面体。从弹幕到打分,从互动投票到AI对话,评论功能正在悄然重塑用户参与方式。本文将重新定义“评论”的边界,带你看清那些被忽略的表达机制。这些图标大家是不是都非常熟悉我们几乎每天都会看到它们甚至每天都会用到但这个我们“熟悉”的功能我们真的了解吗当有人提到“评论”时你是不是立刻想到的就是这些功能但是它只包含这些功能吗?让我们先打个我今天想用最根本的方式来重新理解“评论”这个词我想到的是从它的本质含义下手百度百科是这样定义的评论是人们对事物进行主观或客观的自我印象阐述这里的“事物”可以指内容、产品、服务、观点等等而表达这种自我印象的方式可以是文本、语音、表情、视频……任何能表达看法的形式都行所以从本质上看评论就是提供用户表达观点、交流互动或反馈信息的功能从这样看,其实有一些常见却并不会立即让人联想到“评论”的功能其实也都属于评论范畴反馈几乎所有的APP都有反馈功能这是用户对产品或服务表达观点的一种途径用户评价(如星级)在银行、办卡、在线客服等场景我们经常会在结束服务后看到弹窗“请对xxx进行评价”这就是用户对服务表达观点的诉求弹幕看电视剧、直播、B站视频时随处可见这是用户对视频内容即时感受、吐槽或讨论的体现社区论坛用户可以在特定主题下发表帖子其他用户则可以回复、讨论帖子和回复的形式,本质上也是评论点赞/点踩可能是最简单的评论方式了只要点击一下,就能表达态度投票类用户通过投票表达对某个观点的支持或反对也是一种简化的评论形态私信虽然是点对点的私密交流但如果你在私信里分享看法或反馈也可视为评论的一种特殊呈现上面这些形式都可视为评论的延伸或变体由于它们应用在不同场景往往会被起一个对应的名字但从功能角度说它们都是评论接下来,我们再聚焦到“评论功能”也就是开头展示的那些常见图标所指代的功能随着评论功能的发展和普及你可以认为一说“评论”就是指这类功能因此,本文接下来说的“评论”都是特指这类功能现在我们想象下我们常见的评论功能都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图标不一样为什么输入文本的长短不一样为什么浏览评论时层级结构也不一样(主题式、平铺式等)……接下来我们就带着这些疑问,一步步来认识评论功能笑脸对话气泡图标常用于社交氛围浓厚、内容轻松的场景比如微信朋友圈、抖音等这些平台互动性强,用户更倾向轻松活泼的交流方式笑脸图标能很好地契合这种氛围铅笔图标常见于强调内容创作、文字表达的平台比如知乎、今日头条这些平台用户通常需要写出相对深入的观点或见解铅笔图标能让人直观感受到“要写些什么”常规对话气泡图标这是最常见的评论图标,适用范围很广比如电商平台拼多多、音频平台喜马拉雅等用户可能是对商品发表评价,也可能是对音频内容分享感受这个图标可以很直接地引导用户去评论双对话气泡图标更侧重于强调互动性和多条评论展示一些社区论坛中,用户之间交流频繁这个图标暗示用户可以查看和参与多条评论互动再通过一些实际产品的示例我们可以更直观地感受评论功能如果整理一下它们的关键设计要点就能看出不同平台在评论功能上的侧重点和维度差异非常明显例如知乎注重深度交流,微信朋友圈多以问候为主,抖音则倾向快速直观的表达这些差异也决定了在设计评论输入功能时是否要支持长文本输入以及是否允许上传图片、视频、音频、表情等多种形式在页面结构上比如知乎以话题为核心,用主题式评论来聚焦关联讨论,方便深入探讨抖音则普遍采用平铺式布局,让用户能够快速浏览评论可见,每一种评论样式背后都有明确的逻辑和理由支撑作为产品经理,我们的设计输出必须有充分的思考而不是出于“我不知道”“看别人怎么做我就怎么做”或“随便抄吧”这种模糊或敷衍的心态这种严谨的思维方式应当始终贯穿在我们的工作之中那么针对上述这些评论功能,我们大致可以总结出几个共同点:多人参与互动内容具有可讨论性用户表达需求强烈需要有反馈与交流的机制最后,相信大家对评论功能的由来也会感兴趣评注评论的概念可以追溯到印刷术出现之前的中世纪那时学者在手抄本边缘留下的“评注”就是最早的评论雏形读者来信印刷媒体发展后,报纸杂志出现了读者来信栏目让读者对刊登的文章发表看法比如19世纪70年代中国人自办的第一份政论报纸《循环日报》上面的“读者来信”“读者批评”“评述文章”可以视为现代评论功能在媒体上的早期形式BBS进入电子时代后(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公告板系统(BBS)让用户能够在线发表信息并进行讨论注:BBS(Bulletin Board System,公告板系统)最早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它是一种基于计算机网络的交互式系统允许用户通过拨号、Telnet或早期的网络协议连接到特定的BBS站点在其中阅读或发布留言、进行讨论并共享文件说白了,类似“电子化的公共留言板”网页评论区1998年,博客网站Open Diary 首次推出了网页评论区功能读者能直接在博文页面留下公开或私密评论几乎同一时期,美国《落基山脉新闻报》也成为最早允许在新闻报道页面进行在线评论的报纸之一从那以后,评论功能在博客、论坛、新闻网站逐渐普及评论功能在中国互联网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新浪网2000年4月7日上线的新闻评论功能当时用Perl语言编写了一个简单的脚本自此之后,评论功能逐渐成为各大新闻网站、博客、论坛的标配本文由 @AI思·享@蓉77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