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所有“好看”的设计都值得上线。本文将拆解自嗨设计的典型特征,结合产品场景与用户心智,提供一套识别与规避自嗨设计的实操方法,帮助设计师与产品人构建更有共鸣的表达机制。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什么样的设计叫自嗨设计?给大家一分钟思考……好,我们直接说答案。一、什么是自嗨式设计1. 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真实市场需求支撑过度炫技,展示“设计者的厉害”,而非解决用户问题。复杂动效、晦涩交互,牺牲了用户的易用性。本质上,这类设计更多是满足设计者的心理需求,而非服务于用户。2. 脱离用户场景,臆造不存在的需求因为害怕同质化,刻意追求“与众不同”,甚至虚构并不存在的用户场景。信息架构和流程缺乏真实用户目标的支撑。其核心问题在于:虚构需求 → 自我闭环 → 自嗨式自洽。3. 过度执着于“美好”和“细节”,忽略业务目标过分强调视觉美感,却忽视功能的有效性与落地价值。把大量精力沉溺于某个局部细节,而缺少对整体业务和设计系统的把控。最终结果是:设计虽“好看”,但既未解决用户问题,也未服务业务目标。二、如何分辨自嗨式设计1. 以设计者主观意图为主导,忽视用户需求失败案例:公司背景: Boo.com 是一家成立于 1998 年的英国在线时尚零售商,旨在通过创新的虚拟试衣技术和全球化的购物体验,颠覆传统零售模式。失败原因: Boo.com 在其网站设计中,过度依赖 Flash 技术,采用了复杂的 3D 动画和虚拟试衣功能,试图打造一个前卫的购物体验。然而,这些设计导致了以下问题:加载速度慢:由于页面内容繁重,加载时间过长,尤其是在当时的互联网环境下,用户体验极差。导航复杂:网站结构复杂,用户需要多次点击才能找到所需商品,导致用户流失率高。技术不成熟:虚拟试衣功能虽然创新,但技术实现不成熟,用户反馈差。忽视用户需求:设计团队过于关注技术炫技和视觉效果,忽视了用户的实际需求和使用习惯。后果: Boo.com 在短短 18 个月内烧掉了超过 1.35 亿美元的资金,最终于 2000 年 5 月宣布破产,成为互联网历史上最著名的失败案例之一。如何分辨:产品是否建立在用户调研和数据验证之上,还是仅凭掌舵人的直觉和喜好?功能设计是否真正回应了用户的核心任务,还是为了展示炫技?决策是否有市场反馈支撑,还是“老板说了算”?一旦发现产品方向主要由个人偏好决定,而缺乏真实用户需求支撑,就可以初步判断这是“自嗨式设计”。2. 脱离用户场景,臆造不存在的需求失败案例:蓝牙音响的“自嗨式设计”背景: 某公司推出了一款蓝牙音响,其设计理念极其独特——音响只有在用户用手机看电影时,才会根据电影剧情实时播报当前场景。乍一看似乎很“酷”,实际上功能极其单一且使用场景高度局限。设计问题:虚构的使用场景:设计团队假设用户在播放电影原声的同时,需要音响进行第三视角的剧情解说。然而,现实中几乎没人有这种需求,用户更关注高质量音效或便捷的操作。功能过度狭窄:音响除了根据电影播报剧情外几乎没有其他用途,无法作为普通音响使用,严重脱离用户日常需求。忽视用户体验:功能设计高度局限且操作复杂,用户在实际使用中体验差,无法获得真正的便利或娱乐价值。后果:使用率低:由于功能冷门且受限场景极小,音响几乎无人日常使用。资源浪费:公司在研发、生产和推广上投入大量成本,却未能带来实际收益。团队士气受挫:极端的“自嗨式设计”让团队成员感到挫败,影响了团队士气和创新动力。如何分辨:功能是否有真实的使用场景,用户是否真的会在自然状态下用到它?需求是否来自用户反馈或痛点,还是纯粹是团队主观臆想?使用频率是否足够高,能否在主流场景中创造价值? 如果功能看似“独特”,但无法回答“用户在什么真实情境下需要它”,那它大概率就是自嗨式设计。3. 过度执着于“美好”和“细节”,忽略业务目标典型问题: 很多公司在商业链路尚未跑通之前,就过度把资源压在视觉美感、动效打磨、界面精致化上,误以为“细节决定成败”。这种做法往往带来三重后果:时间成本被浪费——本可以快速验证商业模式,却被拖入无休止的设计打磨中,错失市场窗口期。人力资源消耗——设计师、前端、产品团队被迫反复迭代细节,消耗了宝贵的研发能力,却没有换来用户价值。团队士气受挫——当成员发现自己投入大量精力打磨的“漂亮细节”,并没有带来用户增长或业务价值时,挫败感会迅速蔓延。反例:微信的早期版本背景: 2011 年刚上线的微信,UI 简陋,功能甚至依赖 GIF 动画(如“摇一摇”“漂流瓶”),完全算不上精美。结果: 功能虽然“粗糙”,但牢牢抓住了用户的核心需求——结识陌生人、扩大社交圈。用户体验到真实价值,使用率极高。启示: 微信用最小成本验证了商业模式,在细节打磨之前就快速跑通了产品逻辑。对比案例:Juicero 的失败背景: Juicero 是一家美国硅谷创业公司,成立于 2013 年,主打“智能果汁机”。它的产品理念是:用户只需购买 Juicero 专用的果蔬压榨包,把它放入 Juicero 机器,就能得到一杯新鲜果汁。Juicero 曾获得谷歌风投、Kleiner Perkins 等知名 VC 的投资,总融资额超过 1 亿美元,被媒体誉为“厨房里的 iPhone”。设计问题:过度强调工业设计与精致感:Juicero的果汁机售价高达400美元,机身设计精美复杂,但对用户而言,本质上只是一个榨汁工具。核心价值不足:Juicero销售的果蔬压榨包,用户完全可以用手直接挤出果汁,而不需要昂贵的机器。换句话说,这台设备并没有解决“榨汁的本质问题”。链路未跑通就烧钱造梦:在没有验证用户是否愿意为“智能榨汁”买单的情况下,Juicero就把大量资源砸在产品外观、包装和硬件细节上。后果:用户嘲讽:媒体和消费者发现手捏果汁包比机器更快、更方便之后,Juicero迅速成为硅谷“自嗨式创新”的笑柄。资金浪费:公司在工业设计和硬件制造上投入巨资,却没有形成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团队士气崩塌:当核心价值被戳穿后,团队努力的“精致细节”反而成了讽刺。最终失败:Juicero在2017年停止运营,投资人损失惨重,被誉为“硅谷最失败的创业项目之一”。教训:在产品早期阶段,商业链路和用户价值验证远比细节打磨重要。过度执着于“美好”不仅是伪命题,还会导致资源浪费和团队挫败。真正的好设计,不是追求极致的精美,而是能帮助产品更快、更高效地验证和实现用户价值。总结:识别“自嗨设计”的三大思维线索自嗨式设计的共同特征是:脱离用户真实需求和业务目标,沉迷于掌舵人的个人喜好、虚构的使用场景,或过度执着于美感与细节。 具体表现为:以掌舵人主观意图为主导——决策被个人审美牵引,缺乏市场验证,最终功能使用率低、资源浪费。脱离用户场景,臆造不存在的需求——创造一些用户根本不需要的“花哨功能”,导致产品可有可无,无法形成真实价值。过度执着于细节与美感——在商业逻辑尚未跑通之前,过度消耗时间、人力和士气在精致化打磨上,错失市场窗口期。判断标准:凡是一个设计如果满足了团队或个人的心理满足感,却无法解释清楚它如何解决真实用户问题、服务业务目标,那么大概率就是“自嗨式设计”。 真正的好设计,不是看起来多酷、多精致,而是让用户“用得着”,让产品更快、更高效地跑通价值链路。三、如何拒绝自嗨式设计既然知道了“自嗨式设计”的陷阱,那么更重要的是,如何避免掉进去?我的答案只有四个字:实事求是。1. 用市场说话不要闭门造车,要用真实的用户调研、数据反馈来验证需求。设计决策不是掌舵人的“灵感独舞”,而应该是市场验证下的“集体理性”。案例对比:成功:微信在最早期版本,并没有追求极致的界面美感,而是用最小成本快速上线“摇一摇”“漂流瓶”,真实检验用户需求。失败:Juicero则是反例,在用户还没证明愿意为智能榨汁付费时,就烧掉了上亿美元去追求精美设计,最终成为笑柄。结论:市场是最诚实的裁判,用户用脚投票,决定一个设计是否有价值。2. 用事实说话不要“拍脑袋”,要用数据、实验、AB 测试来对比。一个功能究竟有没有价值,不在于它有多酷炫,而在于它是否提升了用户留存、转化、或满意度。案例:Facebook 曾经推出过很多炫酷的功能(比如“Poke”应用),但最终保留下来的只有那些被事实证明对用户有价值的功能。结论:事实比语言更有力量,数据比审美更有说服力。3. 用历史说话看看互联网发展的历史就知道:所有真正成功的产品,都不是“自嗨式设计”的结果。正面案例:淘宝早期界面极为简陋,但因为解决了“线上交易的安全和信任问题”,迅速打败了eBay。微信早期UI简陋,但因为解决了“高效即时通讯+陌生人社交”的需求,快速占领市场。反面案例:Boo.com过度追求炫酷设计,却让用户连商品都找不到。Juicero花了上亿美元打磨外观,结果用户发现“手捏就能替代”。结论:历史早就告诉我们,用户要的是“真实价值”,而不是设计师的自我陶醉。大火收汁所以,如何拒绝自嗨式设计? 很简单:用市场说话、用事实说话、用历史说话。如果一个设计不能在用户身上验证价值,那就是伪命题;如果一个设计无法用数据和实验证明效果,那就是自嗨;如果一个设计背离了历史上无数前车之鉴,那就是重蹈覆辙。记住一句话:设计不是为了让我们自己陶醉,而是为了让用户和市场买单。开放性思考: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些离谱的自嗨设计?我先抛砖引玉: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决策者需要用所谓的“灵感”和“细节”,来掩盖自己在战略规划上的短视和不足。你们又是怎么看的?欢迎把自己的观点留在下面,一起讨论。本文由 @睡不醒的Max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