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J 封面图源|AI生成 开学,你准备好了吗? 开学前夕,大一新生小林从广西南宁一路吭哧吭哧北上,拖着一个几乎要“炸开”的行李箱,站在了西安的大学校园里。 箱子里装着他对“独立生活”的全部想象:二十几包续命老友粉、一薄一厚两套床品、一个已经做过功课——确定宿舍能用的小电热水壶,还有临出门前老妈硬塞进来的两瓶黄皮酱,“等你想吃的时候就知道了!”妈妈边塞边说。箱子沉得他差点在校门口表演一个“开学第一摔”。 报到的队伍里,行李也是一个比一个大,呼啦啦的拖拽声、爸妈们絮絮叨叨的叮嘱,混成一片“嗡嗡嗡”的背景音——开学的紧张感,一下子就有了。 但很快,兴奋又占了上风——这可是小林第一次真正拥有自己的小空间!他立马掏出手机,翻出收藏夹里的“宿舍改造”视频。有人把投影仪架在床边,把白墙变成小影院;有人把桌子收拾得像电竞房,键盘灯一亮,氛围感直接拉满......他一边看一边截图,顺手全丢进了购物车。 看着别人的宿舍越收拾越像样,他心里也踏实了点儿:“好好整一整,我也要在这里舒服过4年!” 和小林的稚嫩不同,在抖音拥有760多万粉丝的博主——迅猛龙特蕾莎,已经毕业6年了。今年,她又以复旦MBA新生的身份重返校园,并且把“开学第一天”拍成了vlog。   在她的vlog 里,开学不再只是“一个人的事”,而是一群人的默契和共鸣,每个刚刚走进校园的新生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书写新的开始。 小林的焦虑和特蕾莎的温暖记录,其实只是开学季的缩影。 在社交媒体上,几乎每个新生都在用自己的小动作表达着同样的心情:有人反复搜索“开学必带清单”,生怕漏了哪一样;有人在布置好寝室后兴奋地拍视频,和陌生校友互动种草;有人在话题下悄悄立下新学期flag,给自己打气;还有人把迎新晚会的“社死瞬间”搬上了网,配文是“尴尬但快乐”…… 对今天的年轻人来说,开学不再是报到那一天的事,而是一整套流程:做功课、准备、分享、社交,再把这些经历打包进网络。通过这些碎片,他们彼此陪伴、互相支招,共同打造出一份属于他们的“开学仪式”。 独属于开学的仪式感 从“第一台笔记本”到“囤货清单”,从“立学习flag”到“迎新派对”,每一个年轻人都有自己的开学仪式。个体差异再多,最终都要落到几个相似的问题:怎么学、怎么住、怎么装备自己,以及怎么融入集体。换句话说,“开学焦虑”的底色其实很相似。 而在抖音,这些看似零散的开学瞬间,早就汇聚成了4个清晰的行为趋势。 装备换新,才算开学 “学设计是不是必须买Mac?”“工科生要不要独显?”“轻薄本和游戏本选哪个?”开学前,类似的帖子时不时就会登上抖音的热榜。对不少准大学生来说,挑选人生第一台电脑,就是他们的“大学入门课”。 来自成都的数字媒体专业大一新生团团就是典型代表。她在开学前半个月,做了一份堪比专业测评的表格,把5、6款笔记本的配置、价格、适用专业都一一列出来,连购机优惠和售后都写得清清楚楚。几条“大一开学如何挑选人生第一台笔记本”的视频分享,她翻来覆去地看。最终在开学前一周,下单了表格中性能最好的一台,“贵是贵了点,但都说剪视频流畅”。 真正拆箱的那一刻,还是有点手抖,她拜托室友帮忙录了开箱视频——撕膜,打开,第一次按下开机键,屏幕亮起来的那一刻,她小声“哇”了一下。而这位室友也才新买了一台平板电脑,正在考虑要不要贴膜。 对这些刚踏入大学的年轻人来说,装备换新不只是消费,更是一种心理暗示:新学期,新身份。拥有第一台属于自己的电脑,第一副属于自己的学习装备,就像一张“大学通行证”。升级的不只是工具,还有他们对“大学生”身份的期待。 囤货清单比课表还长 你见识过开学那几天的大学快递站吗?包裹从货架一路堆到走廊,大大小小的纸箱几乎淹没了取件码,怪不得导员提前在群里嘱咐:“开学不等于搬家啊各位。”可这话,新生们是听不进去的。 小鹿从湖南到北京上学,人还没到,快递先到了8个。她买了一套床品、两个分层挂篮、一大提纸巾、一个小台灯、一组衣架,还有最重要的——两箱卫生巾。寝室门口硬生生堆成了一堵“快递墙”,她和室友互相帮忙拆箱、整理,顺便分享各自的囤货经验:哪种收纳盒最省空间,哪款面膜平价最好用,哪款零食爸妈不让吃,现在终于可以吃个够...... 在“宿舍好物”“开学囤货”这样的标签下,每天都有大学生分享自己的“翻车现场”和“真香好物”。有人买错了床帘尺寸,短了一截,只好自我安慰“通风挺好”;也有人强烈安利折叠脏衣篓,“不用的时候收起来,特别省地方”。 那些点赞和评论里,藏着的都是同一句话:“原来不止我一个人这样。”好笑的背后,其实是年轻人悄悄用囤货来安顿自己——他们不是在单纯地买东西,而是在为自己布置一份踏实感。床帘、收纳盒、台灯、纸巾……每一样东西,都是对自己说:“我会照顾好自己。” 哪怕暂时手忙脚乱也没关系,这些提前备好的物件,能让他们在陌生环境里,更快地把日子过成属于自己的样子。 一开学就想卷,学习还是绕不开 “大学真的能轻松吗?”在无数大一新生的搜索记录里,答案几乎都是“未必”。 布丁是个英语基础一般的新生,高考一结束,她就默默关注了好几个四六级学习账号,整个暑假都在抖音上刷经验贴——“四六级单词怎么背”“过来人推荐的真题顺序”。她甚至提前买好了资料,开学前一周就发了朋友圈:“求一个四级学习搭子。” 甚至还有人,直接跳过四六级,开口就是“考研”。还没走进大学校园呢,就开始搜索学长、学姐们的“考研计划”了,理由很直接,分享视频的封面写着呢,“大一大二考研,领先90%的同龄人。” 除了备考,开学季最紧张的时刻之一就是“抢课”。整个宿舍楼都在点鼠标,比谁的手速快。有人手机、电脑双管齐下,还有人感慨:“本来以为上了大学就解脱了,结果比高中还紧张,课都要自己抢。” 谁也不是天生爱学习,只是无法避免地被一种“即将开始”的紧张感推着走。立flag、搜攻略、抢资源——这些都是他们对抗未知的方式。即使明知道flag可能会“烂尾”,也要立起来,心里才算踏实。 不管I人E人,都要在开学社交场亮相 开学,是一场大型集体“破冰”现场。再社恐的人,也逃不过。 自称80%I人的阿豪在开学前夜发帖问:“第一天要不要主动加室友微信?”“迎新晚会该怎么表现?”评论区里,大家七嘴八舌地支招:有人说“带点零食破冰最保险”;有人说“直接自我介绍就行,没那么严重”;也有人调侃:“实在不行,就请大家喝奶茶。” 但现实里的迎新晚会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搞。比如江西某高校直接上演舞狮表演,全校新生被当场硬控。朋友圈和抖音动态里,全是“太帅了”,“氛围真的好”。 社团招新也是一大“坎儿”,从没有接受过面试的同学们,为了加入喜欢的社团,只能硬着头皮上台做自我介绍。声音有点抖,手也不知道往哪放,但讲到自己真正喜欢的话题,紧绷的肩膀突然就松了下来,毕竟聊二次元可比聊专业容易多了。 对新生们来说,社交焦虑几乎不可避免,他们不可能一夜之间就变成社交达人,但在一次次“小尴尬”和“小试探”里,也会逐渐摸索出属于自己的位置。不管I人还是E人,都能在开学季找到属于自己的亮相方式。 开学季背后的“生意经” 当学生们乐此不疲地换装备、囤好物、立flag、找搭子——这些看似日常的行为背后,其实是他们在用各自的方式,慢慢适应新的生活。 而这些行为,也悄悄画出了一张张“开学生活地图”:哪里需要陪伴,哪里渴望支持,哪里等待惊喜。对品牌来说,这也是一次“融入开学”的机会。 新生们的每一次搜索、每一条分享、每一笔订单,都指向真实而生动的消费场景。比如开学季往往是“人生第一台笔记本电脑”的高发期,一边是苹果、华为、联想等品牌推出教育优惠锁定精准客群,一边是抖音“开学装备大作战”话题下,大学生自发分享开箱视频和使用体验。产品性能、颜值、性价比都在真实场景中呈现,这种“同学推荐同学”的氛围,让数码品牌几乎零成本推广。 那些堆满快递站的纸巾、洗衣液、收纳盒、床帘、小台灯,背后是日化家居品牌的“刚需曝光时刻”。学生在网上分享“宿舍神器翻车现场”或“真香好物”,本质上是在帮品牌融入日常生活——他们不只在卖货,更是在帮助年轻人实现“精致宿舍梦”。 与此同时,学习类消费也迎来集中爆发。从四六级真题、考研资料,到电子书、笔记软件会员,再到学习类APP的打卡会员,这些与学习强相关的消费被细分成一个个明确的需求场景。教材和图书销量快速上升,各类考试大纲、真题汇编、专业辅导书成为热销品类。对新生们来说,“投资学习,是最不会后悔的一笔开学消费”。 而饮品零食、美妆个护、快时尚服饰等品类,则凭借高频率、低门槛、易分享的特性,成为开学社交的“硬通货”。无论是迎新派对、宿舍闲聊,还是社团招新,这些产品都能自然融入场景,不仅满足使用需求,更成为年轻人之间破冰交流、建立关系的“社交催化剂”。 换句话说,这些趋势并非冰冷的“消费节点”,而是年轻人真实生活的一部分。他们通过一次次下单,把对新生活的期待,一点点填进寝室的每个角落。而对品牌来说,若能恰到好处地出现在这些生活细节中,就赢得了走进他们日常的入场券。 对学生们而言,抖音上的开学季更像是一场大派对,买东西只是其中一环,更重要的是在这里找灵感、看攻略、交朋友。 基于这样的洞察,巨量引擎针对开学季营销节点推出一系列营销IP,如“元气新学期”、“自在开学季”、“开学装备上大分”等。这些IP把原本零散的开学场景变得更互动,也更具传播性,品牌也因此不再只是“卖货”,而是可以通过与抖音一起抓住营销趋势,共创爆款内容,让品牌信息成为开��故事里自然的一部分,从而影响用户的心智。 一个电脑开箱视频,可能决定了一台设备的归属;一场寝室囤货,可能绑定了一整年的生活习惯;一本四六级词汇书,可能拉开了和教育品牌的长期关系;一支口红、一件T恤,可能成为社交场上的第一印象...... 新生们的选择,正在定义消费的新风向。而谁能读懂开学季的焦虑与期待,谁能融入他们的场景与话语,谁就能真正走进他们的生活。 你的开学“仪式感”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