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MS实战·批次管理,不是字段,而是仓库的生死线

Wait 5 sec.

凌晨两点,质检电话打进来:今天生产的原料发现异常。仓库经理被问的第一句话是:“这批货在哪?能不能只拦住有问题的批次?”如果有批次管理,三分钟能锁定问题批次;如果没有,唯一的办法就是——整 SKU 召回。损失可能翻十倍。这就是批次的意义:平时不起眼,关键时刻救命。一、批次设计的三个关键1. 编码:批次号必须系统生成,信息放属性里批次号千万别自己编,看上去聪明,其实后患无穷。最稳的做法是:主键:让系统自动生成唯一号,作为这批货的身份标识;属性:供应商批号、生产日期、到期日、产地、温层,用来展示和筛选。这样一分工,系统保证唯一性,人能看懂属性,谁都不打架。避免了供应商批号撞车、人工填错、跨系统迁移时全乱套。换句话说,唯一性交给系统,业务信息交给属性。特别提醒:至少要有“生产日期+到期日”,否则 FEFO(先到期先出)没法执行。2. 流程:批次要落地,必须嵌在动作里很多仓库嘴上说“我们有批次”,实际上只是填了个字段。等到真要追溯时,SKU 没问题,但批次全乱。说白了,批次必须嵌进动作里,才算真的落地。收货:先记来源,再给货“身份证”收货环节最容易偷懒:工人扫了 SKU 就算收货,批次要么乱填,要么干脆不填。我见过一家食品厂,因为收货环节没录批次,半年后遇到质检抽查,最后只能整 SKU 下架,几十万货当废品销毁。仓库主管事后直拍脑袋:“要是当时多扫一下码,就不会出这种事。”正确顺序就像进站检票:先看车票(入库单),再确认人(SKU+批次),最后盖章(托盘码)。只要缺一步,后续追溯都会崩。最小代价就是:收货时一定要录批次+打托盘码,别省这两秒钟。上架:先扫库位,就像开门上架如果不扫库位,系统只知道托盘在库里,却完全不知道在哪一格。拣货员找货,就像大海捞针。所以顺序很关键:先扫库位码,再扫托盘码,就像“先开门再进人”。这样一来,系统能记住哪一批货在哪一层哪一格,后续拣货和盘点才能高效。出库:三次确认 = 三个人签字画押旺季仓库最怕错拣。单子多、节奏快,如果流程里批次不受控,错拣率会直线上升。我在一家 3PL 仓见过这样的事故:拣货员图快只扫 SKU,不扫批次,两批同品不同保质期的货混装发走,结果客户投诉直接炸锅。最后整车退回,仓库当晚加班复核,几乎全员通宵。正确做法是三次确认:拣货时:扫任务单、库位、托盘/批次;复核时:再扫一遍箱码/托盘,比对明细;装车时:再扫运输箱码,生成装车清单。这三次,就像三个人签字画押,少谁都不完整。退货:能不能认回原批次,是关键分界线退货最怕假货混仓。能反查到原出库批次,就能放心再入库;反查不了,就必须隔离。最小代价方案就是:退货一定要能反查原批次,对不上就别放回去。特别提醒:在高价值品或医药行业,还要到 SN(序列号)级别,批次和 SN 同时落地。盘点:账对账,而不是人对人很多仓库的盘点还停留在“一个人喊,一个人记”。批次盘点要改成系统对系统:扫库位,系统弹出“应该有什么”;再扫实物批次,系统立刻生成差异单。这样盘点不是扯皮,而是黑白分明的账对账。特别提醒:医药/食品行业要注意,循环盘点可以,但法规仍要求定期做全盘点。召回:五分钟能不能拉出清单召回是批次管理的“终极考试”。输入一个批次号,系统应该几分钟内告诉你:哪些货在库里,哪些已经装车,哪些发给了哪些客户。我在医药企业见过一次演练:输入批次号后,系统 3 分钟就生成“在库/已发/客户清单”,全场松了口气。但在另一家快消企业,真遇到质量投诉时,仓库只能说“SKU 出库了,但不知道哪一批”。最后公司只能全量召回,几十万单包裹打水漂。特别提醒:专业仓库会设定 SLA(如 5 分钟出清单),并定期演练(季度/半年一次),否则召回只是纸上谈兵。小结收货、上架、出库、退货、盘点、召回,六个环节就像六道关卡,缺哪一关,追溯链条就断在哪。它们不是额外负担,而是仓库日常动作里必须嵌进去的检查点。二、行业对照:不同赛道,不同基线在不同的行业里,批次的重要性差别巨大,背后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法规要求、风险代价、客户容忍度。食品行业食品必须管批次,原因很直接:保质期和食品安全。一旦出现质量问题,监管要求企业在最短时间内锁定受影响的批次并召回。我有客户就是因为没做批次,整SKU全召回,损失几百万。那次之后,老板才痛下决心:批次管理写进日常。医药行业医药比食品更严格。批次不仅要管理,还要和SN(序列号)配合使用。一粒药、一支针剂都可能关系到生命安全。我见过的医药仓,连“批次+SN对不上的一箱药”都直接报废,哪怕损失几十万,也绝不冒险。电商/快消行业电商和快消看似量大,但单件价值低、风险低。客户对偶尔的错拣或批次差异往往能容忍。但风险在于:一旦出问题,没有批次,召回范围会从几箱货放大到几万单订单。很多仓库主管事后才明白:原来“不做批次省下的几分钟”,最后可能换来几天的灾难。一句话总结:法规越严、风险越高、客户越敏感,批次管理就越不能省。三、写在最后很多中小企业心里清楚:理想的批次管理是全链路、全属性、全追溯。但现实是,人手有限、预算有限、系统也有限。于是要么干脆不做,要么做到一半卡在流程里,最后形同虚设。所以,这篇文章想强调的不是“教科书上的完美批次”,而是:就算资源有限,也要先守住几个关键动作,把风险降下来。最后总结:批次不是摆设,它决定你能不能在关键时刻追溯和召回。编号要唯一化,信息要拆属性,流程里关键动作必须扫。中小企业别追求一步到位,先守住收货、上架、出库、退货四步闭环,就能防掉八成风险。最小动作版(能落地的做法):收货:录批次+打托盘码;上架:先扫库位再扫托盘;出库:系统分配FEFO,不靠人记忆;退货:能反查原批次,对不上就隔离。现实可能很骨感:仓库主管嫌麻烦,老板嫌多花钱。可一旦出事,损失往往是打印机墨盒的钱 ×1000 倍。批次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而是救命的保险丝。那你们的仓库呢?是只管 SKU,还是已经做到批次?有没有因为没管批次而吃过亏?欢迎在评论区聊聊。本文由 @橙子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