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面试流程写进 AI:数据叠加 + 流程化Agent,让模拟面试更像大厂级“真面试”

Wait 5 sec.

模拟面试,不只是“问几个问题”,而是一次关于流程、反馈与真实感的系统重构。本文将从产品机制、内容设计到用户反馈,复盘这套 AI 面试系统的实践路径,探讨其在招聘场景中的真实价值与未来可能。把一个“会聊天的机器人”,升级成一套有标准、可衡量、能培养人的面试系统。以下基于 injobAI 的实践与复盘。先说人话:为什么多数“AI 模拟面试”不真实?你可能用过豆包、北森、BOSS 的面试功能,典型槽点有这些:问题要么太泛、要么跑偏,和求职者的的简历/岗位不贴。模型会“聊天”,但不靠谱;追问没依据、问到点子上少。只要你不接招,它就一直问;流程不可控。和真面试的差距很大:少了基于岗位的能力评估、真实性验证、潜力判断、稳定性考察等环节。另一极端:伪AI——一次性生成一堆题,像“背题”,不是真正的交互考核。本质原因有4个:没有统一标准:模型有“知识”,但没有评分Rubric、阶段化考点、岗位差异化的统一参照;上下文与记忆管理弱:长对话容易忘忘记早先的回答或考核目标、忘上下文,导致跑题/重复;目标不一致:没有把“用户回复+简历+考核点+面试目标”持续对齐,难以稳定输出有效反馈。体验门槛高:使用者需不断指导模型(高提示词成本),不是面试者友好的“真实体验”。问题的核心是什么?从现象 → 本质 → 约束 → 解法来看待现象:模型很聪明,会聊但是他不考,像一个面试陪练,不是一个面试官。本质:缺标准(考核是什么什么、怎么判断)、缺流程(谁何时干什么。每个环节要做什么事情)、缺目标对齐(针对这个人、这个岗位的考核点)。约束:简历质量参差、岗位层级不同、对话超长、用户不懂“怎么用”。InjobAI的解法:数据叠加(知道考什么、怎么考) + 顺序化 Agent(流程化,指导怎么做),再加推理-反思闭环,基于用户的回复不断的调整。最终:题目更贴合、追问更像人、评分可复盘、建议能落地。injob AI 的方案:数据叠加 + 流程化 Agent(含推理/反思)一句话:数据 + 流程控制器”装进 AI,让它既会问、又会判、还能教。架构组成1、长期记忆(Data Stack)JD→能力映射、阶段模板(筛/一面/二面…)、面试语料库、评分Rubric、真题示例作用:提供统一标准和岗位差异化依据2、短期记忆(动态 Agent 生成)根据简历、应聘岗位、面试阶段即时生成定制Agent作用:做到千人千面,避免“一把尺子量所有人3、单 Agent 执行:推理-反思机制围绕“用户回复+简历+考核点+目标”实时推理、校正、追问作用:问得有根据、追问有来处、反馈有指向4、编排层(Orchestrator)定义Agent顺序、职责与上下文共享;像导演一样控制流程作用:全程可控,每个Agent可独立升级而不破坏整体以产品经理岗位为例,三种模式的对话纯模型(直接和大模型聊天)好处:上手快问题:不稳定、无标准、易跑题,难以用作评估例:给到应届生简历,第二个问题就可能问成“资深执行者”的问题,层级错位单 Agent 模拟(常见产品形态,以豆包为咧)强依赖模型“临场发挥”,提问没依据更像是提词器的陪练在未提供简历/岗位时就开问,问题全靠运气injob AI(多 Agent + 数据叠加)围绕产品经理岗位考核点,系统会逐步验证三类核心能力:需求理解与转化:能否清晰描述用户是谁/痛点是什么/如何落到功能功能逻辑与竞品分析:是否具备结构化分析与取舍能力产出与价值交付:是否围绕结果与数据(反馈、指标变化)而非“参与过什么”Agent围绕岗位画像设定“必打点”,如场景分解、路径设计、数据指标、复盘。根据你的回答追问:让你拿出证据(数据/案例),或在模糊处“刨根问底”整体表现:问题贴合岗位:基于JD→能力映射追问更像人:围绕考点,逐问逐评可衡量可复盘:结构化评分+报告+改进建议结尾把更强的模型直接丢进去,不会自动得出“真面试体验”。关键在于把真实标准(数据)与分工明确的流程(Agent)结合:数据是“准星”:统一标准、岗位差异、阶段化考点Agent是“射手”:按职责、按顺序、按目标协作两者合一,才能让体验、稳定性、结果同时提升。本文由 @易俊源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