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不是一场全民狂欢,而是一场认知分层的加速赛。当技术红利被少数人收割,普通人该如何自处?本文从“搭不上车”的焦虑切入,剖析AI时代的认知门槛与行动路径,为你提供一份不被淘汰的生存指南。“我们倾向于高估一项科技带来的短期影响,却又低估它的长期影响。” —— 罗伊·阿马 (Roy Amara)这句话在今天,几乎是为人工智能(AI)量身定制的墓志铭,或者说,是加冕词。2023年以来,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AI,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核弹,激起的滔天巨浪至今未息。从科技圈到寻常巷陌,从投资大佬的闭门会议到邻里间的闲谈,AI无处不在。Sora的问世,让整个影视行业感受到了地壳震动的寒意;Midjourney的迭代,让“人人都是艺术家”的口号变得不再那么戏谑;而层出不穷的AI应用,正在以“天”为单位,重塑着我们对“生产力”的认知。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奇异的混合气息:一半是近乎癫狂的兴奋,另一半则是深入骨髓的焦虑。兴奋的人,仿佛看到了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蒸汽机轰鸣作响,认为这是百年一遇的泼天富贵,只要纵身一跃,就能乘风而起。焦虑的人,则眼睁睁看着自己赖以为生的技能,在AI面前变得如同马车夫的鞭子一样脆弱,生怕稍一不慎,就被时代的巨轮碾得粉碎。我作为一名在互联网和科技行业摸爬滚打了十几年的一线从业者,每天都浸泡在关于AI的海量信息、技术迭代和商业模式的探讨中。我想告诉你一个可能有些刺耳,但绝对发自肺腑的观点:对于99%的普通人来说,AI这趟高速列车,你大概率是拿不到那张名为“创业暴富”的头等舱车票的。你能做的,而且必须做的,是拼尽全力,买一张“不被淘汰”的站票,紧紧跟上它的速度。这不是悲观,而是认清现实后的冷静与务实。这趟车,与我们过去二十年所经历的任何一波技术浪潮,都有着本质的不同。为什么AI不是你想象中的“互联网+”让我们先把时钟拨回到那些我们曾经熟悉,甚至亲身参与过的“风口”。1. 互联网时代(约2000-2010年):那是一个草莽英雄辈出的年代。你只要懂一点HTML,就能建一个个人网站,成为最早的“站长”;你只要会泡论坛、会社群,就能积累起第一批流量,成为意见领袖。那时候的机会是什么?是信息差。互联网打破了地域的限制,让信息的流动变得前所未有的高效。普通人可以通过建立一个信息节点(网站、博客),将自己的知识、见解或者搜集的信息,转化为注意力和影响力,进而变现。入场券是:基础的建站能力和对特定领域的热爱。2. 移动互联网与电商时代(约2010-2018年):智能手机的普及,催生了淘宝、微信、微博等超级平台。机会变成了渠道的民主化。你不需要自己搭建复杂的网站和支付系统,淘宝给你开好了店铺,微信给你准备了公众号。一个普通人,哪怕身在小镇,只要有一部手机,有好的货源或内容,就能把生意做到全国。直播带货更是将这种模式推向了极致,李佳琦和薇娅的崛起,让无数人看到了“个人劳动力”被平台无限放大的可能性。入场券是:对平台的理解、供应链能力或独特的内容创作能力。3. 短视频与零工经济时代(约2018-至今):抖音、快手等平台的算法推荐,让“一夜爆红”成为可能。同时,滴滴、美团等平台的兴起,让拥有汽车或电动车的人,可以随时将自己的闲置时间和资产,转化为即时收入。这两种模式的核心是劳动力的即时匹配与变现。你的才艺、你的时间、你的驾驶技术,都可以通过平台迅速找到需求方。入场券是:一部智能手机,或者一项具体的、可量化的劳动技能。发现了吗?过去二十年的所有风口,无论外在形式如何变化,其内核都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在降低普通人参与商业活动的门槛,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平的平台,让个人可以将自身的某种“存量资源”(知识、时间、技能、劳动力)接入一个更广阔的市场进行交易。 它们本质上是“连接器”和“放大器”。然而,AI,尤其是生成式AI,从根本上颠覆了这个逻辑。AI不是一个更高效的“连接器”,它正在成为“生产者”本身。它不是给你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工具去卖你的画,它正在学习自己画画,而且画得可能比你好一万倍。它不是给你一个平台去展示你的文案,它正在自己写文案,而且一分钟能生成一百种风格。以往的风口,是给你修了一条高速公路,让你的小破车也能跑得快一点。而AI,是直接空投了一辆无人驾驶的超级跑车下来,它不仅要取代你的车,甚至想连你这个司机一并取代。这就是本质的不同。AI带来的不是渠道的变革,而是生产要素的变革。它直接作用于生产力本身,而且是以一种指数级的、非线性的方式。这就导致了普通人想要像抓住前几波浪潮一样抓住AI,会面临三堵前所未有的、难以逾越的高墙。速度、资本与认知如果你依然怀揣着靠AI创业,实现阶层跨越的梦想,请先冷静地审视一下这三堵墙,你是否有能力翻越。速度的诅咒——“刚学会就过时”的残酷循环让我们回到你提到的那个绝妙比喻:你是一个滴滴司机,汽车是你的生产工具。在AI时代,这个故事会是这样的:第一季度:你经过深思熟虑,投入巨资购买了一辆基于“GPT-4”引擎的“灵感快车”,它能帮你规划最优路线,还能和乘客进行有趣的对话,好评如潮。你觉得你抓住了未来。第二季度:对手公司发布了基于“GPT-4.5Turbo”引擎的“闪电飞车”,不仅路线规划更精准,还能预测交通拥堵,甚至能帮乘客预订餐厅。你的“灵感快车”瞬间就不香了,订单量开始下滑。第三季度:市场上传闻“GPT-5”引擎即将发布,其能力将是4.5的十倍以上,能够实现完全自动驾驶。你手里的“灵感快车”成了一堆昂贵的“过时资产”,升级改造的成本高得离谱,几乎等于重新买一辆。而你,甚至还没完全回本。这个故事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正在AI应用层真实上演的剧情。任何一个试图基于某个大模型特定能力创业的个人或小团队,都时刻面临着被“模型迭代”碾压的风险。你今天开发了一个精巧的图片处理应用,利用了Midjourney V6的某个特性;明天Midjourney V7发布,原生集成了这个功能,你的应用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你今天做了一个基于GPT-4的法律文书写作助手;明天GPT-5发布,其法律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让你的产品看起来像个玩具。这种现象在科技圈被称为“被OpenAI Sherlocked”。“Sherlocked”一词源于苹果公司,指苹果在操作系统中加入了某个功能,导致原本提供该功能的第三方应用瞬间死亡。而在AI时代,OpenAI、Google、Anthropic等模型巨头,就是新的“苹果”。这种前所未有的迭代速度,对创业者提出了一个致命的要求:你必须拥有持续、高强度的研发能力,才能在浪潮中不被甩下。 这不是一个人的单打独斗,也不是一个小作坊的灵光一现,它需要一个建制完整的团队,时刻追踪技术前沿,并迅速将新技术整合到产品中。对于没有雄厚资本和技术团队支持的普通人来说,这是一场注定会输掉的“军备竞赛”。你引以为傲的“时间差”优势,可能只有短短几周,甚至几天。资本的引力——“算力”即权力,你只是租客以往的互联网创业,我们可以谈“轻资产”,谈“四两拨千斤”。一个车库,几个兄弟,一个绝妙的点子,就有可能创造一个商业帝国。AI时代,这个浪漫的剧本已经翻篇了。AI,特别是大语言模型,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重工业”。它的基石是两个东西:海量的高质量数据和天量的算力。数据:头部公司用整个互联网的数据来“喂养”它们的模型。普通人能获取的数据,在体量和质量上都无法与之抗衡。算力:训练一个千亿参数级别的模型,一次的成本就是数百万甚至上千万美元。而这背后,是成千上万张英伟达高端GPU(如图形处理器)日夜不休的运转。黄仁勋为何被誉为“AI教父”?因为他掌握了这场革命最核心的生产资料——“算力芯片”。GPU,就是AI时代的石油。这意味着什么?AI时代的权力格局,在游戏开始之前,就已经基本确定了。 玩家被清晰地分成了几个层级:第一层(神仙打架):OpenAI、Google、Meta等巨头。他们制定规则,定义能力边界。他们是“发电厂”,生产着这个时代最基础的“电力”——模型能力。第二层(诸侯争霸):少数拥有强大资本和技术实力的“独角兽”公司。他们或许无法从头开始建造“发电厂”,但他们有能力购买或自建“变电站”,对基础模型进行精调(Fine-tuning),在特定行业或领域建立优势。第三层(应用生态):广大的开发者和创业公司。他们能做的,是向“发电厂”购买“电力”(通过API调用模型能力),然后包装成各种各样的应用,卖给终端用户。绝大多数普通人,如果想参与这场游戏,唯一的位置就在第三层。但身处第三层,意味着你是一个“租客”,而不是“房东”。你的生意完全建立在别人的地基之上。API的价格、政策、开放程度,任何一项发生变动,都可能对你的业务造成毁灭性打击。你的利润空间,也被上游的“电力公司”牢牢锁定。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现在看到市面上最普遍、最成功的“普通人AI变现”模式,是卖课。因为卖课,卖的不是AI本身,而是围绕AI产生的“信息差”和“焦虑感”。这是一个经典的商业模式,在任何一个新兴领域都会出现。它不需要庞大的算力,也不依赖于不稳定的API,它变现的是人们对于“跟上时代”的渴望。这无可厚厚,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不叫“AI创业”,这叫“知识付费”,只是内容换成了AI而已。真正通过AI应用本身,建立起长期、稳定、高利润业务的普通人,凤毛麟角。认知的迁跃——从“执行者”到“指挥家”的身份转变这可能是最隐蔽,但也是最根本的一堵墙。过去的技术革命,大多是增强了人的“执行能力”。电脑让你打字更快,Excel让你计算更准,Photoshop让你修图更方便。它们是工具,是手的延伸,核心还是需要你一步一步地去操作。你的价值,体现在你使用工具的熟练度上。而AI,正在取代人的“执行过程”。你不需要告诉AI“先用12号字体,加粗,然后调整行间距”,你只需要告诉它:“帮我写一篇关于市场营销的演讲稿,风格要幽默风趣,面向年轻观众。”然后,它直接给你结果。这个变化是颠覆性的。它意味着,未来社会对于人才价值的评判标准,正在发生根本性的迁移。过去,你的价值在于“How”(如何做):你知道如何写代码,如何做设计,如何写文章,如何做报表。你是一个熟练的执行者。未来,你的价值在于“What”和“Why”(做什么和为什么做):你需要定义目标(我想要什么),规划路径(应该分几步实现),评估结果(AI给我的东西好不好,怎么改进),并承担责任。你必须成为一个指挥家、一个策略师、一个品味卓越的鉴赏家。这种认知上的迁跃,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是极其困难的。我们的教育体系、职业培训,在过去几十年里,都在致力于把我们培养成高效的“执行者”。我们习惯于听指令,完成具体的任务。而现在,AI正在成为最强的“执行者”,它把“定义问题”和“提出高质量问题”这个更困难的任务,留给了人类。你能否清晰地描述你想要什么?你是否有足够的领域知识,去判断AI生成内容的优劣?你是否具备整合不同AI工具,构建一个完整工作流的系统性思维?这些,才是未来真正稀缺且高价值的“人类技能”。而这,恰恰是普通人最缺乏,也最难在短期内培养起来的。从“淘金者”到“冲浪者”说了这么多,难道普通人在AI时代就只能坐以待毙,束手无策吗?当然不是。关键在于,我们要彻底放弃不切实际的“淘金梦”,转而接受一个更现实的身份——“冲浪者”。淘金者的目标是挖到一块巨大的金矿,一夜暴富。这需要巨大的投入、极好的运气,以及承担血本无归的风险。正如我们前面分析的,这条路对普通人基本已经关闭。而冲浪者的目标,不是征服大海,而是理解浪潮的规律,借助浪的力量,让自己在水面上保持平衡,滑行得更远、更久。他知道自己无法创造浪潮,也无法阻挡浪潮,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提升自己的技巧,与浪共舞。那么,一个普通人,如何成为AI时代的合格“冲浪者”?以下是三条具体且可行的建议:拥抱“AI增强型”职业定位,而非追求“AI原生”创业忘掉那些“用AI做个XX应用就能颠覆行业”的宏大叙事。从今天起,思考一个更实际的问题:AI如何能让我的本职工作,效率提升10倍?如果你是文案/策划:不要想着去创造一个“AI写作神器”来创业。你应该立刻去学习和掌握PromptEngineering(提示词工程),把ChatGPT或文心一言,变成你最强大的写作助理。让它帮你搜集资料、搭建框架、润色文稿、提供创意。把你的核心精力,从繁琐的“码字”工作中解放出来,投入到更具战略性的思考、更深刻的洞察和更独特的个人风格表达上。如果你是程序员:不要想着去复刻一个GitHubCopilot。你应该立刻把它集成到你的开发环境中,让它帮你写那些重复的、模板化的代码。把你的大脑,从记忆繁杂的API和语法中解放出来,专注于系统架构的设计、复杂业务逻辑的实现和创造性的问题解决上。如果你是设计师:不要害怕Midjourney会抢你的饭碗。你应该把它当作一个无限灵感的源泉。用它在几分钟内生成几十种视觉方案,快速验证你的创意。把你的专业能力,从“画图”这个执行层面,提升到对美学的把握、对商业需求的理解和对最终视觉效果的把控上。核心心法是:将AI定位为你的“副驾驶”或“外包团队”,而不是你的竞争对手。 让AI去完成80%的、可标准化的、重复性的劳动,而你,则专注于那20%的、需要人类智慧、情感、经验和创造力的核心价值环节。未来,不会是“AI取代人类”,而是“会用AI的人,取代不会用AI的人”。你的职业安全感,不来自于你原来的技能有多牛,而来自于你将AI与你的专业领域结合得有多深。深耕“最后一公里”的整合与落地能力AI模型生成的内容,无论多么惊艳,都只是“半成品”。它们通常缺乏具体的商业场景、行业规范和个性化的“人情味”。从AI的输出,到真正能够被商业世界使用的“成品”,中间隔着漫长的“最后一公里”。这“最后一公里”,就是普通人最坚固的护城河。行业知识的壁垒:AI可以写一份看似专业的医疗报告,但它无法像一个资深医生那样,结合病人的具体情况和临床经验,做出最精准的判断。AI可以生成一份法律合同,但它无法像一个老练的律师那样,洞察合同背后可能存在的风险和博弈。你在你的行业里沉淀多年的经验、直觉和对复杂情况的判断力,是AI短期内无法替代的。工作流的整合:一个完整的项目,往往需要多个工具和流程的配合。你的价值,在于能够成为一个“胶水型”人才,将AI工具(如内容生成、数据分析)和你熟悉的传统工具(如项目管理软件、CRM系统)无缝衔接,形成一个高效、闭环的工作流。你不是工具的发明者,而是工具的“总工程师”。人际沟通与情感连接:AI可以帮你写一封热情洋溢的营销邮件,但它无法替代你和客户面对面交流时,那种真诚的眼神和温暖的握手。在服务、管理、销售、教育等高度依赖人际互动的领域,人类的情感智能和共情能力,将变得愈发珍贵。不要总想着去“创造”什么,多想想如何去“连接”、“优化”和“落地”。把AI当成一个能力无限的实习生,而你,是那个负责把控方向、审核结果、并最终对项目负责的、经验丰富的项目经理。培养“AI素养”,将其内化为一种本能在未来,“AI素养”(AI Literacy)将和我们今天所说的“读写能力”、“计算机能力”一样,成为一个人在社会上生存的基础技能。它不要求你懂算法、会编程,但你必须具备以下几种基本认知:知道AI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了解市面上有哪些主流的AI工具,它们各自的适用场景和局限性。比如,你知道LLM(大语言模型)擅长语言处理但容易“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幻觉),所以你不会完全相信它给你的事实性信息。你知道AI绘画工具在处理人物手指等细节上仍有缺陷。掌握与AI高效对话的能力:学会如何提出一个好问题。一个模糊的问题,只能得到一个平庸的答案。一个清晰、具体、包含足够上下文和约束条件的问题,才能引导AI给出高质量的输出。学习“提问”,将是你未来最重要的元技能之一。建立基本的AI伦理和安全观:知道AI生成内容的版权归属问题,了解数据隐私的重要性,警惕AI可能带来的偏见和歧视。在享受AI便利的同时,保持一份清醒和审慎。这种素养的培养,不需要你报名昂贵的课程,它来自于你每天的实践和探索。把玩各种新的AI应用,用它来解决你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关注几个靠谱的科技媒体和博主,保持对这个领域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就像20年前我们学习打字和使用搜索引擎一样,将使用AI,内化成你思考和解决问题时的一种本能反应。火车正在离站,你没有时间犹豫回到我们最初的那个比喻:AI是一趟正在加速驶离站台的高速列车。绝大多数人,都不可能成为这趟列车的设计者或驾驶员。试图冲进驾驶舱的努力,大概率会让你摔得头破血流。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要被抛弃在原地,眼睁睁看着它消失在天际线。正确的姿态是:不要再幻想去抢夺方向盘,而是立刻开始奔跑,追上这趟列车,找到一个你能扒得住的位置,哪怕只是车厢外的一个扶手。这个“扶手”,就是你将AI融入你现有专业的能力,就是你利用AI提升你工作效率的实践,就是你对这个时代最前沿技术的基本认知。放弃对“风口”的执念,回归对“能力”的关注。停止对“暴富”的幻想,开始对“成长”的投资。这趟车,不会停下来等你。你能做的,仅仅是跑起来,跟上它。因为在这场由AI驱动的、史无前例的生产力革命中,跟不上,就意味着被淘汰。而奔跑本身,就是我们在这个时代,唯一可以选择的,最务实,也最体面的姿态。作者:蒋昌盛 公众号:蒋昌盛本文由 @蒋昌盛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