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美股投资网九月,美联储降息几乎是板上钉钉。这不仅仅意味着利率要下来了,更意味着市场里的钱要重新找出口。利率一降,借钱就更便宜,公司融资压力减轻,投资人也会更敢把钱投出去。对于美股来说,这可能就是一次真正的“资金大洗牌”,市场的风向也会随之改变。过去两年,AI热潮让科技巨头成了市场的宠儿,股价不断创新高。但降息一来,故事就不一样了。钱不会只盯着那些已经很高的巨头,还会去寻找那些被低估、被压制的行业。一旦资金涌入,这些板块不仅能修复估值,还可能带来更大的涨幅。那么问题来了:在降息周期里,哪些板块会率先起飞?哪些公司可能最先翻倍?今天,我们就带大家深入分析两家仍在低位、但是有望未来翻倍的公司。金融科技公司PGY第一个值得重点关注的板块,就是金融科技。这个行业和贷款生意绑得最紧,而贷款在降息周期里往往会被放大:利率往下走,贷款更便宜,借的人多了,违约率还会下降,整个市场的交易量自然就会冲上去。在这个赛道里,大家最熟悉的名字可能是 AFRM、SOFI、UPST。这些公司直接面对消费者,打广告吸引用户,然后把贷款推到他们手里。好处是扩张速度快,但问题也明显:获客成本高,而且所有贷款风险都得自己承担。一旦利率环境恶化或者违约率上升,利润就会立刻受到冲击。而今天我们要介绍的第一家公司,Pagaya,美股代号 PGY,市值约 28 亿美元,走的完全不是这条路。它既不是银行,也不是 P2P 平台,而是把自己定位成金融体系的 AI 基础设施。它像是一个“智能的 AI 风控部门”:一端连接银行、汽车金融公司、分期平台,另一端连接全球投资者。PGY 的 AI 模型在后台实时运行,快速评估贷款风险,把优质资产打包卖给投资者。最重要的是,它不承担信贷风险,只靠服务费和佣金赚钱。这让它成了一个轻资产、可扩展、利润杠杆极强的模式。换句话说,前台的 SoFi、Affirm 越忙,后台的PGY 就越挣钱。从数据就能看出这种模式的威力。传统评分体系下,美国有 42% 的消费者,哪怕年收入达到 12 万美元,仍然会被错误拒绝贷款。PGY 的 AI 模型能识别出这些被忽视的优质人群,并在后台 1 秒内完成评估。迄今为止,它已处理超过 2.9 万亿美元的贷款请求,与 31 家机构合作,覆盖个人贷款、汽车金融、POS 分期等市场,帮助消费者新增了超过 350 亿美元的信贷。随着交易量不断增长,模型持续迭代,合作机构对它的依赖也越来越强,这种“越用越准”的飞轮,正在让PGY 成为信贷市场绕不开的基础设施。当然,模式清晰是一回事,市场长期以来对 PGY 最大的质疑,是它的资金来源不稳定。就像一辆跑车只有半箱油,看着动力十足,但跑不远。这一点,在过去几年被彻底改写。2018 到 2023 年,公司先后通过 PAID 项目融资 25 亿美元,RPM 项目融资 9 亿美元,还完成了 3 亿美元的首个 POS 分期证券化发行。这些早期操作,给它打下了基础。到 2024 年底,forward-flow 协议的累计规模达到 50 亿美元,投资者网络覆盖超过 150 家机构。进入 2025 年,资金端的突破更是密集。7 月 14 日,公司和 Castlelake 签署了 25 亿美元 forward-flow 协议,额度比原计划翻倍,这是资金方对它风控模型的直接背书。同月,PGY 首批汽车和 POS 贷款的 ABS 获得了 AAA 评级,这在金融科技公司中极为罕见,等于拿到了债市的“通行证”。7 月 28 日,公司又成功发行 5 亿美元的无抵押债券,认购倍数高达 5 倍,把融资成本从 11% 压低到 9%。这一连串动作,彻底打破了“融资弱、抗压差”的质疑。资金稳固之后,业务扩张自然提速。过去 PGY 的业务核心是个人贷款,如今则通过与 Klarna、Elavon 等合作切入 POS 分期,并持续加码 汽车贷款。到 2025 年二季度,这两块业务的收入占比已从一年前的 9% 提升至 30%。业务逐步多元化,也让公司在经济波动中更具韧性。PGY 的网络效应也愈发明显。其 AI 网络已经覆盖 近 6000 万终端客户,每季度处理的贷款申请高达 2500 亿美元。哪怕只转化其中 1%,也能形成巨大的放款规模。再加上 Castlelake 25 亿美元的弹药支持,业务和资金形成了良性循环。财务数据同样印证了这种转变。2024 年二季度公司还亏损 7500 万美元,而到了 2025 年二季度,净利润已经转正至 1700 万美元,并实现了连续两个季度盈利。全年盈利指引也上调至 5500 万至 7500 万美元,这意味着 PGY 已经从“烧钱扩张”转向“稳定兑现”。更值得关注的是 盈利质量。公司核心指标 FRLPC(手续费收入减去生产成本) 占网络交易量的比例,从 2023 年二季度的 3.3%,提升到 2024 年的 4.2%,再到 2025 年二季度的 4.8%。这意味着它从每 100 美元交易里赚的钱,从 3 块多提升到接近 5 块。而且,核心运营支出在 FRLPC 中的占比也从 57% 降至 39%,收入增速远快于成本扩张,利润空间被成倍放大。资本市场已经开始释放信号。过去三个月,分析师对PGY的营收预期上调了9次,对EPS预期上调了7次,几乎没有下修。在金融科技公司里,这种“一致向上”的预期并不常见。然而,预期与定价之间却存在显著错位。根据一致预期,到2027年PGY 的EBITDA可达4.67亿美元,但市场目前仅给予约5倍EV/EBITDA(对应股价在 27 美元左右);而Upstart的EBITDA预期只有3.40亿美元,却享受22倍估值。也就是说,盈利规模更大、模式更轻的PGY ,反而只拿到同行不到四分之一的估值水平。从EPS角度看,反差更明显。PGY 的2027年EPS预期为3.49美元,对应市盈率仅8.5倍;而Upstart预期EPS为3美元,市盈率27倍;SoFi预期EPS仅0.66美元,却获得31倍估值。换句话说,PGY 在盈利能力和风险抵御上均优于对手,但市场定价显著低估。这种错位在敏感性模型中表现得更直观:如果 EPS 最终兑现至 3.69 美元,即便市场只愿意给予 15 倍市盈率,股价也能达到 55 美元。如果EBITDA兑现到4.67亿美元,哪怕只给10倍EV/EBITDA,对应股价同样在55美元附近。而当前股价仍然远低于这一水平。所以逻辑非常清晰:哪怕只是估值稍微向行业平均靠拢,PGY 的股价都有成倍上涨的空间。随着盈利能力持续兑现、融资成本下降、再叠加美联储的降息预期,这种低估修复,几乎就是一个时间问题。然而,风险依然存在。新产品“直销引擎”和“联盟优化引擎”尚未在大规模环境里被验证,合作银行的接入周期也可能拖慢落地节奏。同时,PGY 的模式带有顺周期特征,一旦经济放缓、失业率上升,贷款违约和资金方风险偏好都会受到冲击,公司在压力测试中测算,如果经济恶化,信贷减值可能攀升至 2 亿美元,对利润和现金流形成实质压力。购房的一站式商店RKT第二个值得重点关注的板块,是房地产。住房按揭是美国房地产市场的核心环节,利率变化直接决定了购房的成本。过去两年,在高利率压制下,美国30年期房贷利率一度冲到7%以上,很多家庭即便有支付能力,也被高昂的月供挡在门外。但一旦进入降息周期,贷款利率回落,月供压力立刻减轻,购房需求会像被打开的阀门一样涌出。正因如此,房地产被称为降息周期里最直接的“放大器”。我们在这个板块挑选出来了Rocket,美股代号RKT。作为全美最大的住房抵押贷款发放商,它正在从单一贷款商,转型为覆盖找房、贷款、汽车的一体化金融科技平台。通过 Rocket Homes 切入找房,再通过 Rocket Auto 延伸到汽车融资,公司几乎贯穿了整个购房链条,把用户体验从“碎片化”升级为“一站式平台”。与缺乏金融深度的 Zillow 或缺少入口的传统银行相比,Rocket 的优势在于平台生态的完整性。此前知名做空机构Citron直言, RKT有潜力成为住宅房地产史上最具颠覆性的公司,要知道,Citron 创始人 Andrew Left 以揭露财务造假闻名,是华尔街公认的“挑刺专家”。当这样一家长期以做空为主的机构罕见转而看多,本身就说明市场对 RKT 的模式和长期价值不容忽视。Citron 的核心观点为:1、RKT 不只是“房贷股”,而是通过 AI、大数据和垂直整合,打造一个类似“住房界亚马逊”的平台。在高利率环境下,小玩家被淘汰,反而让 RKT 的优势更加突出。2、美国房地产金融的数字化程度极低——85% 的购房搜索发生在线上,但真正在线申请贷款的不到 15%,这为 RKT 留下了巨大的升级空间。3、收购在线房产中介平台Redfin与 房贷服务巨头Mr. Cooper(COOP),让它同时掌握流量入口和贷后管理,形成了完整的业务闭环,正加速它向“数字化基础设施”的定位演变。数据已经在验证这一路径。二季度,Rocket Mortgage 的贷款成交量达到 291 亿美元,同比增长 18%;净利率锁定量同比提升 13%。这背后,正是收购 Redfin 后的流量导入提升了转化效率。同时,公司宣布以 94 亿美元收购 Mr. Cooper。根据披露,整合完成后预计将贡献约 1 亿美元的额外营收,并节省 4 亿美元的运营成本,盈利弹性清晰可见。很多人一看 RKT 的市盈率(P/E)会觉得“好贵”,因为它的前瞻市盈率大概在 89 倍,甚至比 Zillow(53 倍)、SoFi(75 倍)还高。其实这并不是说 RKT 真比他们贵,而是因为过去两年房贷行业被高利率压得盈利很薄,导致算出来的市盈率被“虚高”了。如果换个维度看,就能发现真正的问题。RKT 的市销率(P/S)只有 0.58 倍,而 Zillow 和 SoFi 分别高达 8.4 倍和 9.8 倍。什么意思?就是同样 1 美元的收入,市场愿意给 Zillow 和 SoFi 8–9 美元的估值,但只愿意给 RKT 半美元。这背后不是 RKT 赚钱能力差,而是市场还把它当成一个“传统房贷股”,而不是科技平台。一旦 Redfin,Mr. Cooper 的整合完成, RKT的模式就会彻底转变为“平台型科技公司”。届时市场定价逻辑也会随之切换,从利差驱动走向平台驱动,真正的重估才刚刚开始。当然, RKT 的故事不会是一条直线。房地产行业本身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短期内利率、政策和市场情绪的波动,都可能让股价出现剧烈起伏。但从更长的维度看,美国住房金融的数字化改造几乎是不可逆的趋势。正如电商取代百货、线上支付取代现金一样,用户的行为一旦完成迁移,就很难回头。投资人真正要思考的,不是下一个季度的息差变化,而是谁能最终掌握用户入口和数据优势。 RKT正在这个方向上持续推进,而市场给它的定价,仍停留在“周期股”的思维里。这种落差,正是长期资金最值得把握的机会。【如需和我们交流可后台回复“进群”加社群】 阅读原文 文章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