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发达国家的心血管介入诊疗被价值千万的放射导管室和大型进口设备垄断时,中国医生潘湘斌教授团队却应用中国原创技术,仅凭一台国产超声机,在非洲的树荫下,拉起床板完成了心脏手术。潘湘斌教授团队的中国原创技术,不仅穿过了跳动的心脏,更洞穿了百年来欧美医疗体系的技术壁垒。“这不是弯道超车,而是换道超车”——近年来,由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潘湘斌教授团队开创的单纯超声引导介入技术,以“零射线、微创伤、广可及”的革命性突破,颠覆传统范式,将全球心血管治疗推向新高度。破局:从“千里求医”到“村口可治”多年前,一名骨髓移植术后的先心病患儿,先后辗转北京、上海等多家三甲医院,但都束手无策。孩子患的房间隔缺损本是常见病,却因特殊病史陷入绝境:开胸手术必须体外循环,潜伏的癌细胞可能随之扩散;常规介入又倚赖放射线可能诱发细胞癌变。厚厚的病历从县城背到一线城市,耗尽积蓄,最终却只换来“没得治”的答复——这正是传统心脏手术“高门槛”的缩影:其依赖的放射线造影,将孕妇、肿瘤等特殊患者直接列为“手术禁忌”,技术本身成了他们求医路上无法跨越的那道门。现如今,这样的困境被彻底改写。在非洲肯尼亚的偏远村落,潘湘斌教授团队的移动手术车停在大树下,没有复杂的放射线设备,仅靠一台成本为传统导管室 1/20 的超声机,半小时就为当地一名心脏病患者完成介入治疗;在国内社区医院,曾经必须去大城市做的心脏手术,如今在社区门诊就能开展。而这一切的起点,正是当年那台“冒险手术”——为救下那名患儿,潘湘斌教授团队顶住压力,首次将超声引导技术应用于人体,在无开胸、无辐射的条件下,成功完成全球首例单纯超声引导心脏介入手术。从“千里求医”到“村口可治”,潘湘斌教授团队用这项技术,实现了心脏手术从“高门槛”到“广可及”的时代跨越。变革:从“开胸劈骨”到“绿色介入”过去,传统心脏手术长期受三大“拦路虎”掣肘:①创伤大,开胸手术需切开胸骨、心脏停搏并依靠体外循环机维持生命,术后感染、肺损伤等并发症高发,患者恢复周期长达半个月,且留下终身疤痕;②辐射高,传统介入手术单次辐射量接近100单位,远超55单位的安全警戒线;欧洲研究显示,全球约5%的肺癌源于医疗辐射,医生须穿戴30斤重的铅衣防护,腰椎病发生率骤升;③适应窄,依赖造影剂,肝肾代谢障碍者无法耐受;孕妇、肿瘤患者更因辐射风险被直接列为“手术禁忌人群”,只能在病痛中等待。而单纯超声引导介入技术则突破性地以无创影像替代放射线,在零辐射的全程可视化下完成精准操作,标志着心血管治疗正式迈入第三代“无创化”技术体系:全程无创:无需开胸、无需心脏停搏,仅通过 2-3 毫米的穿刺口即可完成操作,术后 6 小时患者就能下床活动,恢复周期缩短至 3 天左右,并发症风险降低 90%以上。零辐射:以超声影像替代放射线,医生告别铅衣,患者也避免了辐射伤害,孕妇、肿瘤患者等曾经的“禁忌人群”终于能接受治疗,当年那名骨髓移植术后患儿正是受益于此。安全普适:高龄和重症患者手术成功率达 95%,接近普通患者的99.6%,肾功能不全者因无需造影剂,也能安全接受手术。随处可及:不用依赖千万级大型医疗设备,一台超声机就能开展手术;无论是社区门诊还是偏远山村,一辆移动手术车就能解决基层“看病远”的难题。创新:从“技术攻克”到“器械创新”在俄罗斯的一场国际手术直播中,当潘湘斌放下手术器械、抱手而立时,全场哗然。“机器还没转到患者头上,你为什么停了?”面对质疑,他目光灼灼,“因为他们没看懂,我们用超声介入早已完成了手术。”这场被质疑“造假”的手术,最终让国际专家哑口无言——超声屏幕上清晰显示的封堵器位置,无声地向世界宣告着我们中国团队成功攻克了心血管手术“移动打靶”的技术难题。这些突破并非空中楼阁,而是源自“硬科技”的系统性创新:单纯超声引导介入技术本身像“实时三维地图”,能清晰地“看见”心脏跳动,让医生精准操作;HaloStitch®缝合器如同给心脏“缝补丁”的“智能针线”,闭合卵圆孔后缝线逐渐降解,零金属残留;还有被誉为“微型手术室”的移动介入手术车,自带发电与无人机取药功能,开到哪里,手术就做到哪里,让偏远地区的患者不再翻山越岭。作为国内首款经股静脉入路的PFO缝合系统,HaloStitch®缝合器开创了“介入无植入,植入无残留”的绿色治疗理念,为PFO患者提供了更安全、更精准的治疗选择。29岁的男性患者因反复头痛、一度濒临中风,却因肾功能不全无法耐受传统手术。潘湘斌教授团队靠超声“导航”,20分钟完成缺损缝合,术后无残留分流,患者当天出院。“无创、安全、便捷”由此成为可感可知的事实。突围:从“被卡脖子”到“全球标准制定者”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主任胡盛寿院士洞察学科发展方向,早在十余年前就布局建设复合技术团队,通过融合内外科技术,不断探索创新,发展并逐步完善了超声引导介入技术体系。“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原创性和颠覆性;对卫生健康而言,其价值集中体现在范式转换和‘换道超车’。”从破解“卡脖子”难题到赢得全球共识,潘湘斌教授团队的单纯超声引导介入技术不仅打破了欧美在方法学上的长期垄断,更成为中国医疗新质生产力跃迁与可持续创新的强劲引擎。这项技术不断获得世界认可——入选联合国促进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推广项目,并先后获得“世界卫生组织科技创新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并得到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支持,被称为“绿色手术”。这背后,离不开潘湘斌教授在联合国答辩时的医疗“硬实力”支撑,以及中国外交官的关键助力:“这项技术能缩小各国医疗差距,是‘不让任何人掉队’的最佳实践”,最终以“降低成员国医疗服务能力差异”的巨大贡献获得全球认证,目前已在发展中国家广泛推广。现如今,技术推广已呈“双轨并进”之势:在非洲、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团队通过移动介入手术车开展“上门手术”,已累计挽救20.4万患者生命;在法国、德国、英国等发达国家,潘湘斌教授团队每年赴当地示范手术,凭借无辐射优势,成为高龄、重症患者首选,获当地医学界高度认可。更具意义的是,这项技术还推动中国主导制定国际标准,成为“全球首个以中国人命名的心血管国际标准”。这标志着中国医疗从“跟随标准”跃升为“制定标准”,为全球健康福祉写下新注脚。 “还是那句话,健康和生命是没有国界的。我们说要心相通,起码得保证我们的心能够健康地跳动。”从最开始的房缺手术到改写全球心脏治疗格局的“中国标准”;从之前“在大城市、找大医生、做大手术”的心脏手术下到“田间地头”,到让中国医疗技术和器械创新惠及世界,这项技术已超越医学疆界。潘湘斌教授团队的医疗探索,为中国医疗可持续发展写下从“跟跑”到“领跑”的生动注脚,也为全球医疗公平与技术创新贡献注入澎湃的“中国动能”。(作者:张欣楠 实习生:吴思瑾) 平台地址:http://www.jintiankansha.me/t/kccqgZoOc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