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后的下个时代你预测过吗?产品设计要靠什么以不变应万变呢?

Wait 5 sec.

产品设计面临着这样的矛盾:科技飞速发展使产品更新换代极快,但设计的底层逻辑却始终围绕着人的需求。一方面要紧跟技术潮流不断创新,另一方面又要坚守以人为中心的原则,确保用户体验。同时,如何在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的前提下,避免设计的复杂性与错误,也是亟待解决的难题。你有没有想过未来科技会发展成什么样子?最近我看了一本 2013 年修订版的书,最后一章是对未来技术的展望:早期的机械操作Smart智能交互AI辅助(ArtificialIntelligence)植入式(Implanted):例如增强假肢、脑机接口、植入计算设备因为这是十年前写的书,所以我的震惊很难平复。我们已经经历了前两个技术更迭,并且正在见证 AI 时代的变革,而马斯克的脑机接口新闻似乎也在窥见第四个展望。或许我们正站在一个时代巨变的门口。这其实是一本设计书——《The Design of Everyday Things (Don Norman)》。时代在变化,但是一些产品和设计的底层逻辑从未改变。1. 为什么有产品和设计你会发现有这样一种趋势。比如文字一开始在甲壳、石头、竹简上,后来写到纸上,到现在我们都存在手机里、电脑里,你会发现形式千千万万,但其实我们的目标——都是记录。所以第一个思想——以人为中心的设计。我们要关注人到底想做什么,而不是在形式和载体上。这也是为什么相机的操作一定会越来越简单,因为它要帮人实现的核心目标就是“记录、出片”。这是最终目的。所有的傻瓜化操作,本质上都是在帮助人更高效地达成目标。2. 怎么做设计既然我们的终极目标是帮助用户达成他们的目标。我们的设计就应该服务于用户怎么达成目标。那人一般是怎么去达成自己的目标呢?我这里简化一下 5 步:形成目标思考解决方案执行得到结果评估是否达成目标举个例子:开灯:想要房间变亮(1)→ 决定开主灯(2)→ 伸手找对应开关并按下(3)→ 看到灯亮(4)→ 判断亮度合适吗(5)→ 满足/再微调。当用户拿到产品时,其实目标和方案他们心里已经有数了,甚至他们也有自己的评估手段。因此接下来我们会着重在执行和结果分享设计的原则。3. 设计的原则为了方便理解,这里我整了一个脑图,会比原书的逻辑更加清晰。1. 怎么学会执行用户面对一个陌生产品,第一件事就是——“我能干什么?”这时候提示 (Signifiers)特别重要。按钮要写清楚文字,图标要能看懂,不要考智商。想象一下:地铁闸机上只放一个黑色方块,没有任何指示,你会把卡放哪?大概率试错。加一个小箭头或者一个感应标志,学习成本立刻下降。另一个补充思考点就是:如何降低学习成本比如一致性 (Consistency)。返回按钮永远在左上角,输入框永远会有光标,这些一致性让用户无须重复思考。比如映射 (Mapping)。车的方向盘就是一种映射。你向左打方向盘,就是左转,向右打方向盘就是右转。找到一种合适的映射也是关键。这几个是书里提到的,我这里把“记忆负担”也归类到这里。因为人的学习能力是有限的,你不能指望用户一下子就学会。所以要减少信息的一次性输入,如果信息真的很多,请记得分组。2. 怎么避免错误执行人一定会出错,所以产品设计要做的,是“提前规范”。约束 (Constraints)就是常见手段:物理约束:USB插头只能插一个方向。逻辑约束:操作有先后步骤,比如电商下单必须先选地址再付款。文化约束:用红色提示危险,绿色提示安全。这些约束让用户在错误发生前就被拦住,而不是出错后再懊恼。3. 怎么提升执行效率这是一个放大的思考点,结合了我在做产品的经验,原书中没有。优先级:核心功能要显眼,非核心功能要收起来。想象一个打车App,核心就是“输入目的地并叫车”,其它功能(拼车券、保险)最好不要挤在第一眼。自动化:今天很多App都在用AI让操作更傻瓜,比如相册自动分类、输入法自动补全。分步操作:把复杂任务拆解。想象注册一个账号,如果一次要填10个表单,你会直接关掉;分成三步,每次只填3-4个,用户体验就好得多。4. 怎么给出反馈操作后要有明确响应,可以是视觉(按钮变色)、听觉(提示音)、触觉(震动)。正确反馈:比如按下电梯按钮后,灯亮了;发送信息时,看到“已发送”。这就是心理安慰。错误反馈:就要降低用户的负面影响为错误设计。比如输错密码,系统要告诉你是账号错还是密码错;更好的设计,还允许“撤销”,比如邮件发送的5秒延迟取消功能。反馈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保证用户在整个交互过程中始终“掌控局面”。这本书我觉得是设计领域基石的书,非常推荐。我一直以内很纳闷这么经典的书籍国内没有引进,最后感谢网友提醒,中文版——《设计心理学 1》。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CoopyZhou】,微信公众号:【CoopyZhou】,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