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镜相工作室,作者丨彭杰克,编辑丨卢枕近一个多月,社交媒体上讨论最多的话题之一,是抢国补。“总算抢到电脑国补了”“北京国补什么时候重新开始”“怎么才能抢到国补”……类似的帖子在社交平台上层出不穷,既有抢滩最后一波红利的热闹,也有抢不到的焦虑。9月30日,发改委公告,已会同财政部向地方下达了今年第四批69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资金,至此,全年3000亿元中央资金已全部下达。这意味着,持续近两年的消费刺激计划将暂时告一段落。收官之际,不少家电企业拿出十足的诚意,不论消费者抢没抢到国补券,一律按补贴价售出;部分车企也宣布在国补基础上叠加厂补,赶着年底购置税补贴失效前再冲一波业绩;就连苹果新推出的iPhone 17也加入了国补,成了历年最快优惠的新机。事实上,新的资金下达并没有让国补券更好抢。上半年,政策执行初期,多地按照全年补贴总额度发放补贴,提前透支,到了下半年,第三、第四批资金多用于销售企业的前期垫资,新补贴不多。因此,部分地方仍然严格执行定时、限额发券乃至摇号,消费者不仅拼手速、拼网速,还要拼运气。国补不好抢了,与此同时,国补的刺激作用也在减弱。今年1-8月,全国共有3.3亿人次申领国补,带动相关商品销售额超过2万亿元,占同期社会商品零售额(除餐饮外)约7%。但从5月以来,社零总额和去除餐饮收入的商品销售额增速都在放缓,尤其是受益最大的汽车、家电等行业,销售下滑明显。国补资金提前透支了,相应的,消费者的钱也提前花了。回过头看,国补带动了居民消费,同时也重塑了这两年的消费市场。4500亿资金的流向,让一些行业和企业受益,但也让另一些被排除在补贴之外,甚至因此受损。我们试图追问,谁是国补最大的受益者?一场起点不一致的赛跑国补两年,消费品市场仿佛被按下快进键,每一家和补贴品类相关的企业,都经历命运的洗牌。2024年3月,《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发布,补贴涵盖汽车、家电、家装厨卫、电动自行车四大品类;2025年1月,手机、平板、智能手表手环等3C产品也被囊括其中。新能源汽车行业最先感受到风向。根据政策,个人消费者以旧换新购买新能源车型可获2万元补贴,购买2.0升及以下燃油车补贴1.5万元。这样的一次性定额补贴机制,对售价低于5万元的新能源车,刺激作用最为明显。据财新统计,2025年上半年,报废更新申请排名前十的车辆中包含五菱宏光MINI EV、一汽奔腾小马、比亚迪海豚、长安汽车糯玉米等车型,均为A00级车,起售价均在5万元以下。叠加厂补后,有些车型甚至可以不到一万全款提新车。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1-8月,A00级、A级和C级燃油车销量均有所下降,同期A00、A0级新能源车受政策拉动,保持超85%的高增速。相应的,以平价新能源车为主的车厂,也成了国补最大受益者。第一位的,就是比亚迪。2025年上半年,比亚迪营收3713亿,同比增长23.3%,归母净利润155亿元,远超其他公司。比亚迪本身走的就是薄利多销的路线,因此销量上涨也带来了稳定的利润增长。但其他车企,虽然大部分都实现了销量增长,却在更加激烈的价格战下增收不增利,如上汽、吉利、长城、长安、东风、广汽、一汽等利润均有下滑,而小鹏、蔚来、小米等依旧没有摆脱亏损,更多新势力车企在盈亏生死线上挣扎。某种程度上,国补加速了价格战下汽车行业的洗牌,让强者恒强,销量惨淡的车企则更快退出舞台。而在另一个重点补贴的3C领域,同样的洗牌也在发生。2025年1月,新增的数码产品购新补贴规定:购买手机、平板、智能手表手环(单件不超过6000元),可获销售价15%的补贴,单件最高不超过500元。按照“500÷15%≈3333元”来计算,当手机售价为3333元时,消费者即可拿满补贴,因此,售价在3000-6000元的机型最能吃到政策红利。在手机厂商中,小米的反应速度绝对属于第一梯队。以直营为主的销售模式,让小米的铺货和价格调控节奏能够更快抢占国补的窗口期。Canalys数据显示,手机加入国补后的2025年一季度,小米国内手机出货量达1330万台,同比增长约40%,市场份额19%,时隔十年重回中国市场第一。不只手机,小米还有平板电脑,有汽车,有家电,业务构成完美符合国补的范围。第一季度,小米大家电业务收入实现翻倍增长,洗衣机、冰箱出货量均创历史新高,平板和可穿戴设备出货量都位居全球前列,带动IoT与生活消费产品业务连续两个季度单季收入超300亿元,同比强劲增长58.7%;小米SU7成为20万以上价位所有车型的销量冠军。因此,第一季度,小米营收同比增长47.4%至1113亿元,继2024年Q4后再破千亿;经调整净利润达到107亿元,同比增幅高达64.5%。小米算是国补在公司层面最大的受益者之一。华为也凭渠道优势和品牌影响力,在2025年第一季度维持双位数增长,出货1300万台,同比增长12%;OPPO、苹果受到挤压,前者出货量下降2%,后者下降8%。但到了第二季度,国补覆盖6000元以上机型,苹果意外获益。苹果CEO蒂姆·库克在财报会上提到,苹果在华业务得到中国对部分设备提供补贴的帮助。财报显示,2025年第二季度,苹果大中华区营收同比增长4.4%至153.7亿美元,扭转了此前连续两个季度的下滑趋势;同期,在中国手机出货量总体下滑2%的情况下,苹果出货量逆势增长1%。品牌之间拼反应速度、价格和影响力,电商平台们则面临一场综合能力大考。国信证券研报显示,截至2024年12月13日,京东国补覆盖14个省、11个市(6省)、4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淘天覆盖15个省、14个市(3省)、2个自治区、3个直辖市,拼多多仅覆盖4个省、2个市(1省)、1个直辖市。京东最早在2024年8月26日上线“国补专区”,淘天在8月31日跟进,拼多多直到10月下旬才姗姗来迟。原因之一是模式差异。京东以自营为主,地方分公司多,能直接与地方政府对接,即时跟进当地补贴政策。同时,京东的供应体系成熟,3C产品用户心智坚挺,再加上线下商超、线上平台的配合,成为国补获益最大的平台方。在效率和心智上,淘天虽然不如京东,但也反应迅速。在消费者侧,及时分区域设置了国补入口,让用户能够更清晰、便捷地用补贴消费;在商家侧,帮助商家报名国补并协助审计回款,还联合品牌进行地方经营主体布局等。最终,淘天也抓到了不少红利。拼多多的故事则完全相反。由于起家于白牌商品,拼多多的经营者以中小商家和代理商为主,无法提供完整的资质或品牌授权,商品难以参加国补;而拼多多的国补入口较为隐蔽,也加大了用户参与的难度。2025年第一季度,拼多多营收957亿元,相较市场预期低了近60亿元;归母净利润为147亿元,同比下降47%。拼多多董事长、联席CEO陈磊无奈地表示,作为第三方平台,拼多多在向消费者传达政策优惠方面存在天然限制,商家和拥有自营业务的竞争对手们相比处于明显劣势。虽然这个问题去年就已经讨论过,但“由于我们团队能力方面存在局限,挑战仍然存在。”对许多经销商和小品牌而言,问题不只是平台没资源,而是根本进不了这场游戏。国补政策要求企业先行垫付补贴,再等待地方财政回款,同时还需具备增值税专用发票系统、防伪税控设备、专业人员培训等资质。对大型品牌或平台来说,这只是合规成本,但对小经销商、小家电厂商来说,则是一道资金与制度的门槛,是难以承受的现金流压力。这在短期内放大了“马太效应”——资金与体量越大、对接政府与品牌能力越强的玩家,越能抢占流量与价格窗口,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而那些本就脆弱的地方中小厂商和个体经销商,则更容易被挤出核心市场。国补的初衷是普惠,但在市场实际运行中,它更像一场起点不一致的赛跑。反应快、资金厚、渠道广的大玩家吃到红利,反应慢、资金弱的小玩家则被边缘化。汽车稳增长、家电谋升级、3C调结构从资金流向看,这场历时两年的国补并非大水漫灌,而是一场精准灌溉。以国补资金分配来排名,受益最大的三个行业分别是汽车、家电和数码。截至2025年5月31日,全国累计发放面向消费者的补贴约1.75亿份,其中汽车以旧换新补贴申请量412万份,按照彼时已下发的两批共计1620亿元资金规模测算,汽车补贴约618-824亿元,占比高达38%-51%,成为毫无争议的“资金黑洞”;家电家装和数码销量庞大,但由于单笔补贴额度较低,其财政成本远小于汽车。这并非偶然。汽车与家电是最能体现“链主带动效应”的行业:一个整车工厂能牵动上百家零部件企业,一台空调或冰箱的换新背后,是铜铝、塑料、物流与安装工人的整条链条。相比之下,手机、电脑等数码产品虽然体量大,但核心供应链更全球化,外资品牌份额高,财政刺激对国内制造业的带动远不如汽车、家电。另一个原因是“可验证性”。与服务业不同,汽车、家电报废更新留有发票、序列号、能效标签,补贴链条可查、可审、可问责。中央财政在“央地共担”框架下,宁愿将钱投向有据可依的行业,也不愿让地方随意操作。据央视新闻,在2025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国际论坛上,商务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以来,截至9月10日,汽车以旧换新申请量达到了830万份。结合乘联分会数据,今年1-8月份中国乘用车累计销量为1476.5万辆。这意味着超过一半的消费者都享受到了国补。受房地产拖累已久的家电行业终于等来了甘霖。2025年上半年,申万家电板块102家上市公司合计营收和净利润分别同比大涨9.19%、12.79%,其中,第一梯队的美的、海尔、格力利润均超过百亿元,科沃斯、长虹的利润增速也都超过了60%。不过,补贴刺激的峰值过后,二季度业绩增速明显放缓。家电产业结构也迎来了升级,更智能也更环保了。2025年上半年,智能冰箱、智能空调、智能油烟机,销量同比增长均在10%以上,一、二级能效家电合计销量占比八九成,尤其是一级能效的电视,销量同比暴增863%。3C产品的价格带分布被改写,3000元以上的中高价位机型变得更受欢迎。Counterpoint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600美元(约合人民币4300元)以上的手机销量同比增长11%,快于整个手机大盘的增速(2%),相应的市场占比也同比提升了2%,达到28%。汽车稳增长、家电谋升级、3C调结构,国补的流水重塑了制造业的上下游。但这种增长仍是短期的。在财政杠杆的放大下,企业提前兑现了未来的销量,消费者提前透支了后续的需求。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年8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668亿元,同比增长3.4%,增速自五月以来接连放缓。图源:国家统计局永安期货研究中心发现,去年的国补撬动了一半左右的新增汽车消费,但今年汽车消费的增长并不强劲。体现在销售额上,额外拉动基本为零。家电与手机的边际效应也在下降。冰箱的市场保有量已超5亿台、空调为6亿台,市场趋于饱和;手机换机周期被拉长至40个月。Counterpoint数据显示,2025年二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下滑2.2%,主要是因为大部分手机厂商为利用国补优惠而提前推出了新机型。因此,这是一次存量市场的结构性调整。国补过后,行业和公司可能面临需求萎缩、销量下滑的问题,行业洗牌会再次加速。国补资金分配的现实落差随着中央资金分批下达,地方预算吃紧,国补的“地理轮廓”逐渐显现。补贴是全国性的,但各地财政情况有好有坏,不同人群消费能力有高有低,政策落地执行效果出现了明显的差异。从人群来看,城市及中等以上收入人群,信息触达更充分、合规商家和电商渠道覆盖广、旧设备多且更容易被系统核验,参与国补更便捷。相对而言,农村和低收入群体面临信息不对称、可接触的合规销售与回收网点少、汽车家电可核验旧物比例低等障碍,这些都使他们的参与率偏低、获得感受限。为了拉平城乡差异,各地也做了一些尝试。如宁夏争取中央财政以奖代补资金,降低偏远地区农民参与以旧换新的成本;银川市西夏区各乡镇,动员志愿者、网格员、乡镇干部入户宣传政策,帮助农民熟悉以旧换新流程;山东临邑县的商家在乡镇专门设置销售和服务站点等。从地区来看,政策规定,消费品以旧换新的资金遵循“央地共担”原则,总体比例9:1。中央财政承担主体责任,对东、中、西部地区分别承担85%、90%、95%,地方根据自身财力配套剩余部分。资金分配时,国家综合考虑常住人口、地区生产总值、汽车和家电保有量等因素,来确定各地区的资金规模——这是一套尽量量化、寻求相对公平的分配方式。然而,这套规则在地方层面呈现出了复杂的现实。以云南和江苏为例:2024年,云南申请的国补资金为40.55亿元,占全国的2.7%,略高于其GDP占比(2.3%),但低于常住人口占比(3.3%);江苏申请的补贴资金为127.4亿元,占全国的8.5%,低于其GDP占比(10.15%),却高于人口占比(6%)。换言之,中央分配更倾向于在政策层面扶持中西部地区,但在实际消化速度和使用效率上,经济发达地区仍然更有优势。地方财政能力、居民消费力、行政执行力的差异,最终决定了谁能真正吃到这场“国补”红利。国补的目的在于,如何用更少的钱,达成持久又广泛的刺激。它考验的不仅是地方的财政基础,更是对政策施行的精准设计。2025年,国家用于消费品以旧换新的资金共计3000亿元,分别于1月(810亿元)、4月(810亿元)、7月(690亿元)、9月(690亿元)发放。这种分批次的发放节奏,考验着各地的财政情况和落地能力。重庆的补贴就像“坐过山车”。去年11月,重庆补贴预算资金才用了不到七成,眼看用不完,补贴迅速加码,终于在年末不到50天的时间里,拉动销售超百亿元。到了今年,尝到甜头的重庆开年即顶格发放补贴,导致出现大量跨地区申请补贴,汽车销售激增。于是,5月末就因财政压力暂停了汽车置换更新补贴,8月调整为按开票价格比例发放,还设置了单车补贴和月度补贴总额上限,缓解财政压力。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西部地区的补贴显得紧巴巴的。多地通过下调特定品类补贴额度,延长资金使用时间。例如,云南省从8月12日开始下调汽车置换更新标准,新车为新能源车的单辆补贴从1.5万元调整为1万元,新车为燃油车的单辆补贴从1.3万元调整为0.8万元。相比之下,江苏的表现就更好些。2025年上半年,全省社零总额达2.39万亿元,同比增长5%,增速高于全国水平,社零规模和净增额均为全国第一;累计2598万人次享受补贴,资金使用173.77亿元,拉动消费超1400亿元,占比全国12.7%。江苏的做法涉及品类优化、节奏管控、政策协同等方方面面。品类上,除国家规定的12类家电外,江苏将补贴范围扩至58类,并重点扶持饮水机、破壁机、除湿机等地方优势品类;节奏上,自6月起实行“限额分配”机制,按日、按月设定上限,分阶段发放,控制资金消耗节奏;协同上,把家装家居购新补贴扩围至成品门窗、涂料、瓷砖等12类建材商品,与旧房厨卫改造、居家适老化改造形成政策互补。凭借充裕财政和高效执行,江苏成为本轮国补转化率最高的省份之一。国补执行的两年中,一个规律逐渐清晰:资金拨付的节奏、政策调整的灵活度、地方政府的协调能力,共同决定了补贴的实际效应;产业链集中的地方吸收了更多红利,而经济基础薄弱、财政紧张的区域,只能有限参与。参考资料:青年志Youthology:《先涨价再返补贴:国补的迷局与博弈|我们的钱》财新:《国补“期中考”》财经杂志:《国补退坡,消费还能刺激起来吗?》经济观察报:《多地汽车“国补”暂停,都是价格战惹的祸?》界面新闻:《史上最疯狂手机“国补”:谁受益?谁掉队?》财联社:《“国补”遇上618:手机市场的短期狂欢与格局重塑》新华财经:《家用电器行业半年报:营收利润双增长 美的、格力、海尔利润超百亿》QuestMobile:《QuestMobile 2025中国智能手机市场洞察报告:国补带动换机潮、中高端机型占比双提升,AI技术推动智能机成为“中枢”》CounterPoint:《2025Q2中国手机出货量同比下降2%,华为和VIVO市场份额最高》《2025Q1 中国手机出货量:华为同比增 18%》永安研究:《以旧换新:国补下半场,消费向何方》PChome科技:《净利润暴跌47%,错失国补红利的拼多多选择“自砍一刀”》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