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红书上关于新加坡的一则谣言说起

Wait 5 sec.

最近在小红书上看到一些关于新加坡的谣言,令人哭笑不得,可能是传播新加坡的负面信息也算一种「流量密码」,那些帖子流量都挺高。比如有人说「新加坡部长收入 176 万新币,但是还有 150 万人收入不到三万九千新币」,然后再罗列好几条虚假信息,再加上一连串质疑,结论指向新加坡高薪养廉有问题。这是一些「井底之蛙」型博主惯用的信息「操作」手法,屡试不爽,每次都能引起「井蛙共振」。你如果问他们信息都是从哪里看到的?他们还真能提供信息来源,比如引用早报的报道内容:约 150 万(新加坡)国人将在 8 月获得最高 850 元现金补助,逾 69 万名年长者也将获 450 元保健储蓄填补,以应对生活费上涨;政府也将把可估税收入的门槛从 3 万 4000 元上调至 3 万 9000 元。你看,这难道不是证据?还不信的话,再贴个来自财政部的图:数据虽然这么列出来,但是对于数据,还是要建立在正确的解读分析之上。不应该误读,更不应该刻意曲解。我认为这些有意无意传播关于新加坡谣言的博主,他们对数据常常存在误读或曲解,或是故意误导别人。新加坡成年公民(21 岁及以上)具体没有准确数据,推测大约在 280–300 万人之间,财政部提到的 150 万人,大致占成年公民的一半左右。但是,成年人数量并不是小红书上所说的 262 万,那是新加坡选民的数量。选民人数不等于成年人数量。150 万人年收入低于三万九千新币,是某种事实,但是,必须要看人群结构分布。根据官方数据,2024 年全职雇员的月薪(含 CPF)中位数约为 5500 新元,年收入约 66000 新元。有人会觉得这不是挺高的么?注意,这里说的可是「中位数」,也就是有一半的人低于 5500 新元。上面说的是全职雇员,还有兼职和灵活工时的雇员,这部分月薪通常在 1000–2000 元左右,年收入远低于 39000。然后还有哪些人?老年人、家庭主妇、已成年的学生以及半退休人士等。这其中,应该把已退休的老年群体去掉。这部分人群占多大比例呢? 上面其实说了,符合保健储蓄补贴条件,有 69 万年长者。年长者指的是 65 岁或超过 65 岁的人。69 万年长者大约占 150 万的 46% 。但要注意新加坡超过 65 岁的年长者实际不止 69 万,因为有些人不符合补贴条件。还有 81 万人。但是,这 81 万人里,还包括 60 岁到 65 岁的人群,这部分数量大约有多少?根据数据,有「110 万名 60 岁及以上的公民」,推算一下,60 岁到 65 岁人口取中间值,约 25 万人。假设其中一半年收入不超过 39000 新元,12.5 万人。从 81 万里减去 12.5 万,还有不到 70 万人收入在 39000 以下。从每年的应税居民数据上看,也是差不多这个数字,有误差,不会太多。这个人群数量,对比新加坡公民 364 万人(《2024 年人口简报》),不到 20%。或是对比新加坡约 280 万到 300 万成年人,不到 25%。是不是就不那么夸张了?2024 年的数据注意本文中有几处数据为估算。我们再汇总一下,即使以 81 万人估算,这里面包括:低收入的全职雇员、兼职雇员、灵活工时雇员、家庭主妇、已成年的学生以及因各种原因提前退休或半退休人士……那他们年收入低于 3 万 9000 新元是不是就一定「很惨」?如果人人都能高收入,当然好。但是,收入低,也不一定会像中国网友想象得那么惨。不理解为什么有些人总通过这种方式寻找优越感。为什么人家没那么惨?注意看上面第一张图,其中有个词叫「住屋年值」。住屋年值(Annual Value)的定义是如果业主出租该物业时预估可以收取的年租总额。那条规定的意思是,如果住的是比较好的房子,那么不应该拿补贴。这比较好理解,对吧?如果稍加琢磨,其实隐含的信息是,他们都有房子。新加坡有大约 80% 公民住组屋。拥有住房的成本极低,而且,房子会升值,这是一项超级福利。有房子还意味着什么?房子是不动产,那是一份实打实的几乎无负债的资产。另外,对于中低收入人群,担心医疗问题?新加坡公民需要负担的医疗成本,实际也很低。注意,新加坡不搞所谓的「免费医疗」。没有了住房和医疗的压力,衣食住行,那还差交通和吃饭。新加坡有便利的公共交通,这部分成本很低。至于吃饭,基本都吃食阁。总体上生活成本可以控制得非常低。这也可以解答有些网友无法理解的问题:为什么有些新加坡人明明收入不高,游客感受到的新加坡物价还那么贵,但好像他们也能活得不错。实际上,人家可能活得真还不错。虽然不一定能随便出国旅游,不一定消费得起奢侈品,但是,生活质量不会差太多。他们收入或许不高,但他们拥有的资产并不太差。当然,中低收入的新加坡人并不是没有压力,毕竟近年来物价确实在上涨。这也是新加坡政府不断给公民发补贴的一个原因。补贴是什么?并不是「都发钱等于不发钱」,因为并不是「都发钱」,高收入人群就基本不发钱,住在新加坡的外国人也不发钱。新加坡的发钱,其实是收高消费人群的税,补贴低收入人群。也是在做「转移支付」,这样不少中国人就能理解了。再说个数据,新加坡 2024 年的基尼系数(包含政府补助后)为 0.364 。好奇的话,可以查一下其他国家的基尼系数。在这里我也批评一下有些网友的不正常心态,他们总希望看到别人过得比较惨,然后让自己有一种优越感出来。大可不必。总盯着别人,挺不好意思的,自己好好过吧。后记:造谣一张嘴,辟谣敲字搞到手抽筋啊。这还只是驳一个论点,还有一大堆胡扯的谣言呢……至于新加坡部长的薪水是不是太高了,这个话题可有意思了,要解释也需要足够的背景知识,限于篇幅,等以后有机会再谈吧。 文章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