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新质动能,作者|沐风,编辑|时楠2025年8月,一家叫“一亩田”的公司,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了。一亩田此次上市共发售501万ADS(美国存托凭证),发行价格为每ADS 4.1美元,募资2054万美元,发行市值4.7亿美元。这是中国第一个农业全产业链的互联网公司。这家公司的老板,叫邓锦宏。一个14年前从百度辞职的年轻人,想用互联网改变中国农业。他确实改变了一些东西,但也差点被自己玩死。这14年里,他经历了被资本疯狂追捧的高光时刻,也遭遇了因刷单事件而陷入窘境。如今,他终于带着这家公司,敲开了纳斯达克的大门。但市场却给了他一盆冷水,上市首日暴跌超30%,股价从发行价4.10美元,下滑到2.80美元,此后一直在2美元左右震荡。一亩田上市背后,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疯狂故事?风口上VC抢着送钱故事得从2011年说起。那时候,26岁的邓锦宏,还是百度的一名员工。因为接了一个乡村信息化的项目,他有机会一头扎进了农村。他看到的是什么?几十年没变的流通环节,信息闭塞,农民辛辛苦苦种出来的东西,卖不上价;城里的采购商,想找好货又没门路。这个不是农业出身、学信息工程的年轻人,觉得这里面有机会。于是,他辞掉了百度的铁饭碗,带着另外两个人,创立了“一亩田”。一开始,他们也像“没头苍蝇”一样。帮农民团购饲料、搞农村社区、帮批发商卖菜给饭店……试了六个方向,黄了五个。唯一跑通的,是一个农产品信息比价的“去哪儿”模式,靠会员费和广告费赚钱,不到两年就实现了盈利。这一下,就踩中了当时的风口。那时候,“互联网+”的概念,正被资本吹上天,猪都能飞起来,更何况是还没被开垦过的农业。丁磊跑去养猪,柳传志去种猕猴桃,互联网大佬们,都想下乡当“新农人”。一亩田也成了资本的宠儿。2013年,红杉中国投了他们1500万美元的A轮。据邓锦宏说,当时红杉的钱,比合同还先到,协议都没签,几百万美元就打过来了。一年后,红杉又继续跟投B轮。后来的事更夸张,昆仑万维的创始人周亚辉,在一个活动上跟邓锦宏聊了几句,当场就要个人掏3000万美元投他。结果,半路杀出个程咬金,马云的云锋基金,直接抬高估值,把这单生意给“撬”了。周亚辉最后只能跟着投了330万美元,占了1个点。在资本的疯狂追捧下,一亩田的估值一月一涨,2015年前后,一度超过了10亿美金。疯狂后泡沫被戳破资本的狂热,让邓锦宏也跟着一起疯狂。拿到钱后,一亩田不再满足于只做一个信息平台,而是想转型做交易,搞O2O闭环,还要做金融、做物流。甚至为了跟当时做C端的美菜网竞争,还专门抽调队伍做了个“大厨网”。摊子铺得太大,就需要更多的人。2015年春节后,公司的团队,从200多人,不到一年就膨胀到了3000多人。公司开始猛追GMV(商品交易总额)这个指标。结果呢?为了完成KPI,员工开始疯狂刷单。数据泡沫,一下就吹起来了。很快,媒体的质疑铺天盖地而来,一亩田陷入了巨大的舆论丑闻。原本谈好的一笔C轮融资,也当场告吹。这是邓锦宏创业以来,最黑暗的时刻。他不得不亲手,把自己吹起来的泡沫,再一个个戳破。3000人的团队,两个月砍到只剩200人。金融、物流这些烧钱的业务线,全砍了。公司重新回到了原点,老老实实地做起了信息撮合的本行。在鬼门关走了一遭,一亩田活了下来。这一次,他们学乖了。不再幻想搞什么金融、物流,而是老老实实地回到原点,专心干一件事:帮田间地头的农民和城里的批发商,更高效地找到彼此。他们开始做苦活累活:梳理全国的农产品行情,给买卖双方建线上店铺,搞了个“求购大厅”……把所有线上撮合的流程,都重新打磨了一遍。调整仅一年,公司的核心指标,同比增长了几十倍。靠着这份漂亮的成绩单,他们也总算在2016年11月底,拿到了那笔迟到的C轮融资 ,红杉、真格、云锋这些老朋友都还在,又加了个易贸集团。但估值和金额,都打了不少折扣。到2017年3月底,一亩田的总用户数冲到了432万,每天还能新增一万个用户。这个盘子,在当时的农业电商里,已经是最大的了。这场挫折也给邓锦宏上了最深刻的一课:农业这碗饭,不好端,也急不得。再造一个“农业版链家”?活下来之后,邓锦宏变得更务实了。他不再幻想一口吃成个胖子,而是围绕着“帮农民卖货”这个核心,一点点拓展业务。公司的基础业务,依然是一亩田App这个数字平台,连接产地的经纪人、种植大户,和销地的批发商、商超。根据招股书,到2024年底,这个平台已经服务了超过3800万商户,覆盖了全国2800多个县,以及65%以上的一二级农产品批发市场。在这个基础上,他又搞了几个新业务。比如,一个叫“豆牛”的代卖平台,帮产地的货主,对接城里的批发市场。2021年预制菜火了,他又联合政府部门,搞了个预制菜产业联盟,想当连接器。2023年,他又启动了“沃众田”项目,和地方合作,搞数字化规模种植基地。而他现在最看重的,可能是一个叫“沃来采”的业务。这本质上,是一个庞大的地推团队,要去田间地头,帮城里的采购商找货、验货。说白了,就是想做“农业版的链家”。这事听着就特别重,特别烧钱。招人、管理、开店,哪个不是成本?而且每个店,都得先亏上一段时间,才能慢慢回本。这么大规模地铺开,意味着公司未来几年,还得继续亏钱。问题是,华尔街的投资人,有这个耐心,等他们慢慢开花结果吗?就算钱的问题解决了,还有个更要命的行业顽疾等着他。所有B2B平台,都怕一件事,叫“跳单”。就是买家和卖家,在你这认识了,然后偷偷摸摸加个微信,自己私下交易去了,把你这个平台一脚踢开。为了防止“跳单”,平台就得下场,提供验货、担保这些服务。但这么一来,你既是“裁判员”,又当了“运动员”,跟你平台上的那些经纪人客户,就成了竞争对手。客户一生气,就更要跑了。这里面的分寸,特别难拿捏。所以,你看,一亩田的处境,其实挺微妙的。既要花大钱去搞一个很重的线下模式,又要小心翼翼地平衡自己和客户的关系,挑战非常大。看看一亩田的财报,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事。2024年,公司亏损从一个多亿,收窄到了3000多万,看起来是不是要上岸了?但别高兴得太早。这漂亮的亏损收窄,不是因为公司更能赚钱了(开源),而是因为它更会省钱了(节流)。营收规模,其实还在原地踏步,甚至略有下滑。而靠省吃俭用,是过不上好日子的。这说明,它那个“把流量变成钱”的商业模式,还没真正跑通。虽然平台上有5600万用户,覆盖了全国65%的批发市场,但怎么把这巨大的流量,变成实实在在的利润,而不是持续的“战略性亏损”,依然是个大问题。如今,邓锦宏也把目光,投向了海外。毕竟,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粮食生产国,大蒜占了全球三分之二的份额,苹果、西瓜、土豆的产量,也都是世界第一。一亩田在香港成立了国际业务运营中心,想做“买全球、卖全球”的生意。目前,已经有来自130多个国家的采购商在平台上交易,韩国人来买娃娃菜,日本人来买土豆,销量都相当可观。结语折腾了14年,经历了高光、裁员、转型,邓锦宏终于把一亩田,送到了纳斯达克。他在上市致辞时说:“中国最好的创业机会在广大乡村”。这句话,可能没错。但要把这个机会,变成一门能让华尔街信服的、持续赚钱的生意,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你看他的招股书,公司年收入只有1.6个亿,而且还一直在亏损,2024年的净亏损是3494万。上市首日股价就大跌,也说明了资本市场的态度。这次上市不是终点,甚至可能只是又一场苦战的开始。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