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回顾性研究揭示了不同剂型GnRHa联合内分泌治疗在绝经前HR+乳腺癌患者中的疗效与安全性,为临床实践提供了坚实的证据基础。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中激素受体阳性(HR+)乳腺癌是最常见的乳腺癌亚型,约占所有乳腺癌的70%[1],但这类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仍面临着疾病进展的挑战。卵巢功能抑制(OFS)联合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RM)或芳香化酶抑制剂(AI)已成为标准治疗方案。然而,关于1个月(1M)与3个月(3M)剂型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在联合内分泌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目前尚缺乏明确结论。一项大型回顾性队列研究对该问题进行了探索,研究结果显示3M GnRHa在实现卵巢功能抑制方面并不逊于1M GnRHa,1M和3M GnRHa均可作为绝经前HR+乳腺癌患者OFS治疗的选择[2]。该研究为不同剂型GnRHa在HR+乳腺癌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循证医学支持。现攫取重要内容整理如下,以飨读者。研究方法本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了2013年1月至2021年1月期间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乳腺肿瘤中心接受GnRHa联合SERM或AI治疗的绝经前HR+乳腺癌患者,患者被划分为1M和3M GnRHa两组,并随后依据多种因素进行进一步的细分。本研究收集了患者的人口统计学信息、肿瘤特征以及治疗前后的激素水平数据。主要观察指标为1M和3M GnRHa组患者在治疗后1-24个月内实现雌二醇(E2)抑制(定义为E2水平≤30 pg/mL)的比例。次要观察指标包括不同亚组的E2抑制率、治疗后E2、卵泡刺激素(FSH)和促黄体生成素(LH)水平的变化、不完全卵巢功能抑制(iOFS)的特征及风险因素,以及患者的无病生存期(DFS)和总生存期(OS)。研究结果基线特征本研究最终纳入950例患者,1M组与3M组各475例,平均年龄39岁。1:1倾向评分匹配后,两组在年龄、体重指数(BMI)、既往化疗情况、化疗类型以及STEPP评分等基线特征上均无显著差异。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数患者均有既往化疗史,且根据STEPP评分,患者群体整体呈现出高风险的特点,E2抑制率在24个月的观察期内,1M和3M GnRHa组的E2抑制率分别为94.53%和92.84%(95%CI -4.78%-1.41%)。亚组分析显示,在不同时间点、不同内分泌药物(SERM或AI)、不同年龄组(0.05),这表明无论是1M还是3M GnRHa,在各种亚组人群中都具有相似的E2抑制效果。激素水平的变化研究中所有患者在GnRHa治疗后均进行了E2水平检测,其中737名患者有基线E2水平数据。结果显示,1M和3M GnRHa组患者在注射后48个月内,E2水平持续保持在≤30 pg/mL的低水平。此外,GnRHa治疗后,1M和3M GnRHa组的FSH和LH水平也保持在较低水平,在随访期间未观察到升高趋势。不完全卵巢功能抑制(iOFS)本研究共有60例患者(6.3%)经历了至少一次iOFS(E2>30 pg/mL),1M组和3M组的发生率分别为5.5%和7.2%。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揭示,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