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中国养老产业系列闭门圆桌(第七场)在北京圆满举办,本期主题为——农村养老:如何补齐“短板中的短板”。随着农村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少子化、空巢化以及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约束正在动摇家庭养老的现实基础,加之长期的城乡二元体制分割、农村养老底子薄、起步晚等历史原因,农村养老成为“短板中的短板”。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养老短板主要表现在养老公共财政供给压力大、农村养老金水平低、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和专业机构匮乏、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等多个方面。截至目前,覆盖农村的基本养老和社会保障体系已经基本建立,包括农村社会救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及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去年6月,民政部联合21个部门,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农村养老服务的指导意见》。这是首次在全国层面,专门对发展农村养老服务作了总体性、系统性的部署。站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和乡村振兴的大局,农村养老现存的制度困境和严峻问题亟须厘清。本期中国养老产业论坛系列闭门圆桌邀请政府机构、专家学者、社会组织、行业协会、养老服务企业机构等代表共聚一堂,探讨农村养老的现状与挑战。/ 精选发言要点/中国农业风险管理研究会会长张红宇表示,根源于城乡二元的社会保障体系,计划生育政策和城镇化加剧了农村老龄化现象,并削弱农村家庭养老基础。如今城乡养老金相差14倍,农村老人月均仅246元。可推行按照年龄分级提升的动态模型,使保障水平与年龄增长导致的收入递减相匹配。农村养老事业发展需遵循阶段渐进性,同时兼顾区域差异性,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老龄化程度,通过政策分层、社会协同和技术赋能,构建符合地方实际的可持续养老模式。张红宇,中国农业风险管理研究会会长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党俊武认为,农村养老不是小修小改能解决的,必须有顶层设计和大动作。乡村发展活力问题、乡村经济组织方式是现在比较棘手的两个问题。在城乡差距里,有些方面缩小了,但是养老问题上有些扩大了。日本在老龄化应对上技术层面是先进的但战略层面已告失败,我们不能重蹈覆辙。必须在国家战略中真正融合乡村振兴与老龄化应对,从制度、资金、服务三方面系统破题。针对城乡失能老年人群的增长趋势和教育生源缩减趋势,要抓紧采用师范生培养模式培育长期照护服务人才,国家承担他们的晋升培训和继续教育费用,加强队伍建设,为失能老年人高峰到来做好人才队伍的充分准备。党俊武,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朱启臻指出,很多农村老人拒绝去养老院,更渴望居家养老。但要提高家庭养老能力,就必须保护村落形态和院落生活,这是养老的情感基础。同时要发展社区服务组织,提供送餐、代购、护理等实实在在的支持,拆村并居、逼农民上楼是对人性的折磨。养老不是简单盖房子,而是护根、护文化。朱启臻,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副研究员纪竞垚认为,农村面临“两个大幅缩减,一个大幅增加”:人口总量和家庭规模都在下降,但老年人口却在上升。城乡居民月均养老金与城镇职工差距较大,不足以覆盖农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我们必须思考,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平衡青年就业与养老保障等各类政策资源、如何让政策真正落地。纪竞垚,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副研究员金色华年(上海)养老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郑婕表示,解决农村养老服务供给不足,不能单靠政府或市场,而要构建“国家+市场+家庭”多元模式。我们通过盘活闲置资产、培训本地护理员、建立“幸福小院”等方式,让老人“离家不离村”。养老不仅是服务,更是社会治理的一部分。我们培训低龄老人照顾高龄老人,建立睦邻服务站,甚至推动“70、80再就业”,让老人通过劳动获得成就感和收入。郑婕,金色华年(上海)养老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爱德基金会社区发展与灾害管理团队主任助理谢婕指出,老人的孤独感不只源于子女不在身边,也源于缺乏与他人和社会的连接。在为老服务工作中,爱德把居家养老老人的需求从物质基础到精神文化分为6个层次,即经济保障、医养健康、生活照顾、环境友好、社交学习和社会参与。根据老年人的不同需求,需要分层回应。就爱德过往项目的实践举例来说,“爸妈食堂”项目在欠发达地区的农村不仅解决留守老人的吃饭问题,更从个人、家庭、社群、社区和社会五个维度构建老年人支持和互助网络。具体做法有:充分发掘老人能力建立管理小组参与食堂运营,建立老人子女沟通群让子女了解父母在家的日常生活,以社区为平台发起助老微基金募集,连接社区内外部多元资源支持社区助老服务。让老人们的日常有地方可去、有人可聊、有事可做,才是抵御精神孤寂的更好方式。谢婕,爱德基金会社区发展与灾害管理团队主任助理,“爸妈食堂”项目负责人农村养老问题是历史欠账、结构矛盾和制度缺失的共同结果。补齐“短板中的短板”需从顶层设计入手,推动城乡融合、资源倾斜、服务下沉,同时发扬家庭养老与文化传统,构建符合中国实际的农村养老体系。关注中国养老产业论坛,共同助力农村养老事业发展。END 文章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