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中国中信金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信金融资产”或“公司”,02799.HK)向市场递交了2025年中期业绩答卷。作为中国不良资产管理与金融救助领域的“国家队”,中信金融资产上半年实现归属于本公司股东净利润61.6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5.7%,剔除金租公司出表因素影响,同比增长27.5%。这一成绩不仅体现了中信金融资产过去三年改革化险成效,更体现了在复杂经济环境中坚定的战略执行力,改写了不良资产行业格局,为中国金融资产管理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中信样本”。核心业绩:盈利能力全面突破净利润增速亮眼的背后,是公司收入稳居行业前列的有力支撑。2025年上半年,中信金融资产实现各类收入总计402.21亿元,同比增长21.1%,通过收购处置、纾困、股权、特殊债券投资等业务模式的创新,驱动收入结构优化与规模提升,实现了主业收入的显著增长。更值得关注的是,公司资产效能与股东回报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2025年上半年,其年化平均股本回报率(ROE)达21.1%,较2024年提升2.7个百分点;年化平均资产回报率(ROA)达1.1%,较2024年末提升0.35个百分点。两项关键效益指标创下自公司加入中信集团以来的新高,也远高于不少上市银行,反映出公司在资产配置、运营效率和盈利质量上的全面进步,体现了较高的投资价值。自加入中信集团以来,公司坚定回归主责主业,剥离非核心金融牌照,国家队作用和主业竞争力得到显著增强。同时,依托中信集团产融协同优势创新纾困模式,在成功处置多个重大风险项目的同时,实现了经营质效的全面提升,改革路径与成效获得市场及同业的高度认可。战略转型:主业优势厚植增长新动能2025年上半年,中信金融资产持续深化战略转型,依托主业优势积极培育增长新动能。在不良资产经营业务方面,收购处置业务处置进度明显加快,已实现收益16.91亿元、同比大幅增长180.8%;新增不良资产收购债权原值1252亿元,市场占有率保持行业领先。这不仅体现了公司在不良资产经营领域的专业能力,也凸显了其作为“国家队”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纾困业务已成为公司业务转型的一大亮点。2025年上半年,公司准确把握政策机遇,纾困业务新增投放389.25亿元,业务收入42.27亿元,同比增长65.5%,固定收益类第二增长曲线效应开始显现。此外,中信金融资产成功落地了一批具有市场影响力的企业纾困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广西航洋项目就是中信产融协同纾困化险模式的一个经典案例。位于广西南宁市五象新区的航洋城项目曾因流动性危机停工五年多,涉及多家金融机构超过12亿元贷款逾期风险和3000多万元工程款拖欠。中信金融资产广西分公司通过“出资+出智”相结合的方式,联动中信集团内多家单位协同作战,成功盘活已停滞5年的商业综合体,化解了12.85亿元的债务危机,解决了300多名农民工工资问题,提供了1100多个就业岗位,该项目成功入选广西高院破产审判经典案例。资产管理和投资业务同样表现亮眼。持续深入开展行业研究,把握市场时机,主动加大资产配置,重点投向国家战略导向和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领域。例如,中信金融资产参与国网新源控股有限公司的增资扩股项目,便是其行业研究能力与战略投资眼光结合的体现。2025年7月,中信金融资产等投资人与国家电网旗下国网新源公司在北交所签署增资扩股协议,增资规模达365亿元,是今年以来国内规模最大的私募股权融资。其中,中信金融资产北京分公司投资26亿元,基于对能源产业特性的深刻理解,通过市场化债转股方式助力企业降低负债规模,扩大融资渠道,为国网新源抽蓄电站有序建设、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管理升级:融资成本大幅下降上半年,中信金融资产展现出强劲的融资能力。新增平均融资利率同比下降50bp,融资成本屡创新低,利息支出143.89亿元,同比下降20.16亿元,降幅12.3%。融资渠道多元化拓展取得实质性突破。目前,公司已实现与五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全方位合作,与12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建立全面合作关系,并与众多城商行、农商行及理财公司拓展合作范围。融资创新成效同样显著。今年7月,公司成功发行100.1亿元的资产支持证券(ABS),创下“规模最大、成本最低、利差最窄”的纪录。上半年,公司新增中长期融资1704亿元,创历史新高,母公司1年期以上融资规模较年初增长44%,期限结构持续优化,为业务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市场地位:市值跃升引发国际投资机构增持今年6月27日公司股价最高触及1.41港元,市值达到1132亿港元,突破千亿大关,三年多来市值最高涨幅达到544%,充分体现了资本市场对公司转型升级成果的认可。指数效应为公司带来了显著的流动性红利。今年2月,公司成功入选恒生指数系列七个细分指数,并成为港股通标的,打开了内地资金投资通道。8月,公司进一步入选MSCI中国指数,这意味着国际主流资金将被动配置公司股票。接连入选外资投资中国资产最具风向标效应的两大指数,国际机构增加持仓,推动成交量倍增,公司的市场影响力显著提升。WIND数据显示,先锋领航集团、贝莱德、道富集团等外资机构在二级市场增持了该公司股票。公司品牌价值获得国内外权威机构的一致认证。今年6月,穆迪将中国中信金融资产评级展望从负面调整为稳定,并维持Ba1的评级。穆迪特别指出,过去5年中信金融资产大幅压降了高风险信用资产和金融投资敞口,并且计提了大额拨备,公司在注重发展速度的同时,持续保持审慎经营理念。攻守兼备的策略为其在复杂市场环境中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同月,惠誉也确认中信金融资产的长期外币和本币发行人违约评级为BBB,政府支持评级为bbb,长期发行人违约评级的展望为稳定。未来展望:以创新认知打造不良资产行业标杆中信金融资产已经完成了“一年走上正轨、三年质效显著提升、五年成为行业标杆”的前两个目标,未来如何打造行业标杆,能否实现长期稳健可持续发展,是市场颇为关心和期待的话题。对此,党委书记、董事长刘正均在2025年中期业绩发布会上做了全面精彩的阐述。他表示,公司将在党建引领、经营业绩、主业能力、合规风控、改革创新、人才队伍六个方面打造行业标杆。对于打造主业能力标杆方面,刘正均表示,主业是AMC的安身立命之本,也是未来行业竞争的主赛道。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竞争,首先是认知的竞争、理念的竞争。认知水平决定了观势谋局的层次,决定了能否永远做正确的事,保持正确的经营方向。要成为行业标杆,必须形成一整套行业领先的认知、理念和打法,真正培育出不良资产主业的核心竞争力。在认知上,中信金融资产既不会不思进取、因循守旧,也不会人云亦云、跟随发展,而是要形成一种追求卓越的认知,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功能定位出发,深刻把握不良资产行业运行规律,形成适合不良资产管理视角的投资逻辑,做行业创新发展的领跑者。要对宏观形势和国家战略有深入分析,对行业波动和企业发展有超前预判,能够在行业周期波动中看到企业发展“危”与“机”的转化,真正做到逆周期救助。对市场需求和客户痛点有到位理解,利用专业解困能力捕捉新的盈利模式和盈利点,做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做不了的事。对监管政策和法律法规有精准把握,准确落实监管要求,对业务逻辑和业务实质有深刻洞察,建立不良资产业务的展业标准。在理念上,摈弃简单买卖资产的理念,树立主动挖掘和配置资产的理念,及时处置贬损资产,带着优质资产穿越周期,真正实现资产保值增值。在打法上,积极探索“非标业务标准化”的方法路径,提升产品设计的专业化水平,在严格控制风险的基础上,实现与客户的合作共赢。刘正均表示,未来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能力的竞争。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业务具有非标性、复杂性、专业性,员工应当具备投资、财务、会计、法律、评估和其他金融机构的专业知识,在收购处置业务方面练就“沙里淘金”的眼光,在股权业务方面练就“慧眼识珠”的能力,在并购重组方面练就“点石成金”的本领,在债权业务方面练就风险控制下获取安全收益的智慧,在资产运营方面练就修复资产、提升价值的身手,真正实现资本利得、经营利得、融资利得、管理利得的综合化实现和常态化增长。中信金融资产将始终将人才当作发展的第一资源,打造出一支“有情怀、有激情、有韧性、有担当”的一流人才队伍。中信金融资产的经营业绩持续稳健发展,充分展现了发展韧劲和未来潜力,公司对行业标杆的新认知、新理念,也展现出其打造行业领军企业的战略自信和卓越追求。数据提供方:中信金融资产 文章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