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约 4600 字阅 读 需 要 14 分 钟1940年夏天的一天,烈日炎炎下,野场村儿童团团长王璞和另一位儿童团团员山虎背着红缨枪,分别骑在两棵柳树的树杈上放哨,一刻不敢疏忽。透过密密的枝叶,王璞忽然看到远处似乎有个人影在晃动。俩人迅速下了树,可一转眼那个人就不见了。王璞迅速跑上小山坡,发现那人正鬼鬼祟祟从后边的沟里走来,手里拿着一顶半旧不新的草帽,一边扇着一边从小路爬上了坡。王璞和山虎突然出现在那人面前,盘问其来历,并要查看他的路条。当时,日伪常派遣汉奸潜入根据地刺探情报或进行破坏。所谓“路条”,是当时为确保人员流动的安全,防止敌人渗透和破坏,由当地抗日政府或军队发放给需要出行人员的身份证明文件。每张“路条”上都会详细记录持有者的姓名、年龄、目的地以及出行目的等信息。而儿童团成员的任务就是在各个交通要道设置检查站,对过往行人进行检查,确认其是否携带有效的“路条”,并核实身份的真实性。被两名儿童团员检查路条,这人猝不及防,一会儿说是来村里探望亲戚的,一会儿说是来找村干部办公事,因出门走得急,忘了带路条。经过几个回合的问答,那人果然露了馅儿,被押送到村公所,经过盘问还真是个特务,是来探听八路军的军事情报。抗日战争时期,有一个特殊的团体,那就是儿童团,他们是抗战的小生力军。儿童团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生产,同时也担负着“宣传抗日”“侦察敌情捉汉奸”“站岗放哨送书信”等任务。宁死不降的少年英雄忘不了五月七日那一天,完县野场石沟的大惨案。我们的同胞流尽鲜红的血,也留下美名万古传……忘不了张竹子和王璞,当时鼓动大家宁死不投降,模范的母亲和民族小英雄,真是边区人民的好榜样……——歌曲《忘不了》(劫夫词曲)1940年,年仅11岁的王璞被推选为野场村儿童团首任团长。他带领儿童团的小伙伴们拿着红缨枪,站岗放哨、检查路条、为八路军递送信件等工作,还亲手在抗日小学的墙上贴了一张《抗日公约》:“我们是抗日儿童团员,誓同日本帝国主义斗争到底,坚决做到:不上鬼子学,不念鬼子书;不吃鬼子糖,不上鬼子当;不向鬼子说实话,不给鬼子带路;不暴露八路军,不说出村干部。”河北省顺平县老区建设促进会副会长、长期从事党史研究的冀宝田介绍,王璞1929年出生在河北省完县(今顺平县)野场村一户贫苦农民的家庭。在他刚懂事时,侵华日军发动七七事变,侵占华北,战争的火焰烧到了他的家乡太行山。日军的凶残行为,让王璞幼小的心灵燃起民族仇恨的烈火。就在日军铁蹄肆虐之际,八路军东渡黄河,挺进敌后抗战。一天,八路军来到距王璞家乡野场村仅1公里的大悲村,他们到周边各村宣传抗日,动员和号召青壮年参加八路军。当时才8岁多的王璞好奇地问父亲:“八路军是干什么的?”父亲告诉他:“八路军是专门打日本鬼子的。”王璞看到叔叔、哥哥们陆续参加八路军或游击队,他非常向往地说:“长大了我也要参加八路军!”1938年,王璞的父亲王三群积极参加抗日活动,并加入共产党,当选为野场村农会主任。每当王璞父亲和其他村干部到各家开展工作的时候,王璞总是跟在大人后面,耳濡目染,很快懂得了许多抗日救国的道理。不仅如此,王璞在村办的抗日小学里学习也很刻苦。虽然学校条件简陋,有时为躲避敌人“扫荡”,学生们还不得不转移到隐蔽的山沟或树林里上课,但他一点儿也不松懈,曾几次被学校评为学习模范。1940年,晋察冀根据地进入抗日相持阶段中的最艰难时期,斗争形势尖锐复杂。敌特分子经常化装窜行各村,打探各种情报。野场村一带因为有八路军的后勤机关,又是其军工生产所在地,所以敌人对这里更加重视。当年春天,为加强地方治安,防止汉奸敌特的阴谋破坏,野场小学成立了抗日儿童团。王璞因机灵果敢,经常参加一些抗日活动,所以被选为儿童团团长。对儿童团团长这个职位和称号,王璞既兴奋,又深感责任重大。他认真地带领儿童团团员们扛着红缨枪,站岗、放哨、查路条,严防敌特窜入;帮助村干部从事拥军优属、坚壁清野的活动。为对付日军“扫荡”,王璞还跟着民兵叔叔学会了布设地雷和制造地雷。有一次,他就用自制地雷炸死了一个汉奸,并协助民兵抓住了两个日本兵。1941年秋,日军调集大批兵力围攻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八路军某部就隐蔽在野场村东北贾各庄一带的莲花洞里。有位执行任务的八路军排长,想请王璞的父亲王三群带路到莲花洞,不巧王三群到区上开会还没有回来,排长十分着急。看到这个情况,12岁的王璞主动提出带路。王璞领着几十名八路军战士机智地穿过敌人数道岗哨,安全到达莲花洞。1942年春,野场村小学增加了军事课,从此,王璞每天上早操时和同学们一起练军棍、爬山,还带领儿童团员们经常搞夜袭演习。1943年春,抗日斗争形势更加残酷,日军频繁地对晋察冀根据地进行“扫荡”。野场村召开紧急动员大会,号召群众坚壁清野。王璞带领儿童团员们配合村子里的大人填埋水井、深挖地窖、藏粮食、刷标语,常常是从村东头跑到村西头,有时连饭也顾不上吃。1943年5月1日,日军向唐县、完县、涞源一带发动“大扫荡”。当时,晋察冀军区9分区后方供给部驻在野场村,八路军的枪支弹药、军衣、军鞋等物,事先都进行了坚壁清野,群众都隐蔽在山沟里,八路军的后方机关也已转移。与此同时,军民配合,利用山区复杂的地形同敌人周旋,打击敌人,搞得敌人惶惶不安。5月7日清晨,日军在汉奸的引导下,突然包围野场村东的石山沟(又称桃花沟)一带,将躲藏在这里的老百姓100多人驱赶到一块埝地上,架起3挺机关枪,逼迫大家说出八路军的军用物资藏在何处。野场惨案幸存者、村民王兴花回忆,日军头一次问,八路军东西在哪儿,都说不知道,第二次问还是这一套,第三次日军说,说了你们就能活,要不说统统开枪灭掉你们。这时,王璞站起来说:“我们都是老百姓,我们什么都不知道。”于是其他的人也都附和着说:“我们都是老百姓,我们什么都不知道。”日寇的每次逼问,王璞总是第一个开口。王璞开了口,其他的人,或附和,或沉默,把日本鬼子的问话都挡了回去。大家伙一致说不知道。日军一无所获,恼羞成怒,用机枪残忍地杀害了包括王璞和他母亲张竹子在内的118人。反“扫荡”胜利后,晋察冀边区政府和完县人民政府召开追悼大会,纪念遇难群众,授予王璞“抗日民族小英雄”光荣称号,授予他的母亲张竹子“完县模范母亲”称号,授予他的家庭“模范家庭”称号。1943年,音乐家劫夫根据野场村石沟大惨案写出了叙事式抗战歌曲《忘不了》。“小小八路”英姿爽儿童团要开大会,提着刀,扛上红缨枪,集合村头打谷场,“小小八路”英姿爽。———抗日民谣《抗日儿童团》儿童团团长海娃天天拿着红缨枪,站在山顶上,一边放羊,一边放哨,监视着前边平川地里边敌人的据点。他与伙伴配合默契团结协作,只要鬼子一露头,海娃就立马拉下“情报树”,后山腰的狗娃跟桂妞,看见树倒了,马上拉倒稻草人。村子里人一看就懂,鬼子要进山了。这是电影《鸡毛信》的经典桥段。河北省涞水县李各庄的贾宪刚,10岁不到加入儿童团,对他来说,这就是他烽火童年的真实写照。作为抗战时期平西儿童团的一员,他回忆:“鸡毛信之前是火柴信,一根火柴是火速,两根火柴是十万火急,三根火柴是万万火急。”1940年以后,日寇对根据地经济封锁禁运,没有了火柴,才改用的鸡毛,于是有了鸡毛信。“就跟电影里一样,信后面粘的鸡毛越多,信件就越紧急越机密。”同时,儿童团员人小隐蔽性好,容易伪装成放羊、割草、砍柴,所以小小的他们担负起了传递情报的重任。儿童团逐渐探索出一套专门用于站岗放哨、送情报、侦察敌情、快速转移等方面的措施。山东长清宋庄村儿童团创建人董叔衡回忆:“日伪‘扫荡’前的隐蔽转移工作,学校是重点。我们采取就近送小的回家,找老人看管,来不及送回的由儿童骨干两人带一个走。小的在前,老师和年龄大点的在后。有纪律,不乱跑,很快就到达我们早已熟悉的山峪沟、土屋或山洞里。除突发敌情外,一般是提前有情报,让孩子们带点干粮和衣物转移。当敌伪撤走时,我们警戒的小哨位在隐蔽处用手势、呼号,很快通知各路集合返校。等老师和一些老年人带孩子们回村时,儿童团员们已把三四年级的学生们组织到教室内唱起歌来,等老师上课。”“民族气节好模范”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道哪儿去了。莫不是贪玩耍丢了牛,放牛的孩子王二小。……干部和老乡得到了安全,他却睡在冰冷的山间。……秋风吹遍了每个村庄,它把这动人的故事传扬。——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方冰词,劫夫曲)1940年,《晋察冀日报》进驻河北省平山县滚龙沟村,当时,面对日军对我根据地实行“铁壁合围”的严峻形势,报社战士在村民的配合下与敌人巧妙周旋。王二小原名阎富华,是该村抗日儿童团团长。他们放牛边放哨,对陌生路人查看“路条”。1941年9月16日早晨,13岁的王二小和小伙伴史林山一边放牛,一边在村边的三道壕处站岗查路条。当发现东山顶信号树倒下时,王二小让史林山通知驻铧子尖报社的人员转移,自己留下监视敌人,不料被进山敌人抓住,逼其带路寻找报社人员和物资。王二小为了给报社争取转移时间,机智地领着日军转悠了6个多小时,日军得知上当后在二道泉顶用刺刀将王二小挑下悬崖,壮烈牺牲。当天晚上,人们用木耙将王二小的遗体从山谷里抬出,埋葬在一个树坑里。“那天晚上我在现场,没有棺材,在他身上盖了一片木片。”史林山后来回忆。当时驻在附近两界峰村的战地记者诗人方冰,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与曲作家劫夫写出了歌曲《歌唱二小》,随即刊登在1942年元旦出版的《晋察冀日报》上。史林山记得,王二小牺牲后几个月,新华电台的一位同志来到滚龙沟,教孩子们唱这首歌。当孩子们唱到“敌人将二小挑在枪尖,摔死在大石头的上面”时,就再也唱不下去了。而当年与史林山一起唱歌的16个儿童团团员,抗战胜利后只剩下9人。抗战期间,这些稚气未消的儿童团员们,在民族危亡之际扛起了时代的重任,他们在战火中淬炼成长,用生命谱写了中华民族不屈的篇章。参考资料:冯卿、樊江涛《抗日小英雄王璞:血染太行证忠魂》叶铭《战斗在烽火硝烟中的敌后根据地儿童》韩雨《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儿童团》徐辉《用一生讲述王二小》本文改编自《国家人文历史》2025年9月上,原标题为《红缨枪下的烽火童年——在战火中成长的抗日儿童团》,本文系“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END作者 | 黄金生编辑 | 胡心雅 主编 | 周斌排版 | 徐沁(实习)校对 | 戈雨推荐“没有国,哪来的家”1944年初台湾籍青年林正亨加入远征军赴缅对日作战此时,他的第二个孩子正待出生……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全体中华儿女以血肉之躯筑起新的长城团结一致,挺身共赴,汇聚成全民族抗战的洪流本期,让我们一同走进“全民族抗战”的那段历史看八路军战士、民兵、堡垒户、儿童团战地记者、文艺界人士、医护人员、科技工作者爱国企业家、科普作家、宗教界人士……这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如何汇成全民抗战的磅礴全景点击下方封面,即可购买↓↓↓“在看”的永远18岁 文章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