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应考虑向大埃及博物馆归还文物

Wait 5 sec.

“埃及赠予世界的礼物”——大埃及博物馆于11月1日正式开馆,数十个由各国元首、政府首脑、地区和国际组织负责人率领的官方代表团参加了当晚举行的开馆仪式。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当天向埃及总统塞西致贺信,祝贺大埃及博物馆开馆。习近平主席在贺信中指出,相信大埃及博物馆将在埃及文化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为保护和传承古埃及文明发挥重要作用。作为世界最大单一文明博物馆,建造过程历经二十多年延宕的大埃及博物馆终于得以与世人相见,被认为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项目”。该博物馆藏品涵盖了埃及7000年历史的约十万件文物,其中有五千件珍藏是首次完整面世,包括图坦卡蒙的黄金面具、王座和战车。大埃及博物馆的落成开馆,除了能显著推动当地旅游业,更有文明层面的积极意义。正如埃及总统塞西在开馆仪式致辞中所说,博物馆的创建是“全球伙伴关系的产物,是对人类文明的致敬”。近代以来,由于西方国家在军事和经济领域率先崛起,“文明与野蛮”的二元叙事也在西方与非西方国家之间被有意塑造。亚非拉国家很多珍贵文物因殖民掠夺、非法贸易流散西方,导致这些国家的民众只有到西方博物馆,才能有机会看到本民族的文明瑰宝。而这在很长时间里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西方舆论中一度流行的“发达国家保管文物更可靠”的论调,本质上是将文物掠夺包装成一种文明恩赐,这是西方文化霸权下对全球南方文明自主权的剥夺。即使是在今天,个别西方媒体在报道大埃及博物馆开馆时,仍然刻意强调所谓“埃及文物安全问题”,字里行间依然透着“西方优越论”的傲慢。全球南方的群体性崛起,既是国家经济实力的跃升,更是文明主体性的觉醒。更多全球南方国家开始重新思考自身文明定位。人们注意到,大埃及博物馆面世的一大背景,是全球南方国家近年来纷纷在世界范围内组织和巡回展出自己国家的重要文物,要求西方博物馆归还被盗抢文物也渐成趋势。大埃及博物馆开馆正是全球南方国家文明主体性觉醒的缩影,具有深刻的世界意义。当前人类社会处在新的十字路口,世界亟需摆脱“西方中心主义”的过时论调,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等级性世界秩序。而全球南方国家的文明觉醒浪潮,无疑为全球文明治理提供了坚实土壤。在这方面,中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中国不仅积极参与全球南方文物保护合作,还在2023年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强调要在文明多样性基础上进行文明交流互鉴,“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对大埃及博物馆来说,目前的展品尽管丰富,但并非没有缺憾。不少报道都提到,古埃及文明中仍有一些“无价之宝”流落在外,比如被称为 “打开古埃及象形文字钥匙”的罗塞塔石碑、数量远超出开罗本土的古埃及木乃伊等,至今仍然是大英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埃及学者曾多次要求大英博物馆归还罗塞塔石碑等古埃及重要文物,但并未得到回应。人们希望有朝一日,这些文物能在故土绽放光彩。如果英国方面真的这么做了,它收获的敬意将远胜文物 “馆藏损失”。近年来,包括埃及在内的一些国家不断提升文物保护和追索能力,采取各种办法和措施从海外收回流失文物。这当中牵涉复杂的法律难题,涉及民族情感和国际关系,还需要多国强化合作,协力推动文物返还领域的国际规则向更加公平正义的方向发展。在祝贺大埃及博物馆正式开馆的同时,国际社会期待更多文物能够“回家”,让那些曾经被殖民、被掠夺的国家重新掌握自身文明的叙事权,更完整地讲述自己的文明故事。本文系环球时报社评 审核 | 李剑编辑 | 郝珺石校对 | 郭炜桐请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or回到文章顶部,点击环球时报 (微信公众号ID:hqsbwx) 文章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