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明星企业星辰新能再获超3亿元融资

Wait 5 sec.

相比于奇点,人工智能越来越像一个支点了,各行各业都在期待合适的杠杆、工具,用“AI+”撬动未来。近期,业界知名的全钒液流储能新贵星辰新能完成超3亿元A轮融资,投资方包括中信建投资本、四川省绿色低碳产业基金、长石投资以及绍兴星辉基金。据悉,相关资金将重点投向技术研发、产能建设与项目落地。这家成立于2021年的公司,自创立之初便汇聚了中南大学的知名专家与国内顶尖的储能技术及新能源产业精英。更引人注目的是,公司组建了一支由北京大学等顶尖学府博士领衔的核心研发与算法团队,并成功吸引产业巨头、国家基金、知名投资机构、顶尖科研机构及地方政府等多方战略资本入股。作为最早一批完成全钒液流技术路线全产业链布局的公司,星辰新能如今已成功进阶为“AI储能企业”,形成了“技术突破+模式创新”的双核心竞争力。正致力于通过“全钒+锂电”智能混储模式与AI电力交易系统,以创新技术驱动行业发展,全力打开储能产业的新局面。在资本市场聚焦于这笔超3亿元的融资时,星辰新能的战略版图早已跨越单纯的技术迭代与产能扩张。它所勾勒的蓝图,并非只是造一个更大、更高效的“电池”,而是要构建一个以智能为脉络、以数据为血液的智慧电力生态,一个能够自主运营、创造稳定现金流的 “能源银行”。全钒液流,生而储能新型储能,还缺什么?自我国“双碳”目标、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等规划提出后,有望解决电网对风电、光伏等波动性新能源消纳问题的新型储能迎来爆发。不过,这一新兴产业仍依赖早先成熟的锂电技术路线,形成“一锂独大”局面。但随着新能源的增加和新型电力系统的构建,储能需求呈现多元化、多层次的特征,单一路线难以适配各类需求场景。今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的《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就明确提到,促进新型储能技术多元化发展,探索多技术混合式新型储能、长时储能等应用。其中,长时储能能够解决高比例新能源并网带来的调节挑战、增强电力系统安全性与可靠性、提升经济收益与降低系统成本。而全钒液流电池在长时储能场景中展现出显著优势。据星辰新能方面介绍,全钒液流电池具备“高安全、长寿命、低衰减、大容量”等特性。全钒液流电池使用水基电解液,不存在燃烧爆炸风险,安全性更高,在大规模储能场景中尤为重要。同时,其循环寿命可达25000次,容量不易衰减。此外,全钒液流电池容量扩展灵活,能量单元与功率单元相互独立,通过增加电解液储罐就能扩展容量,更适用于需要长时间储能的场景。今年,四川省出台了全国首个钒电池产业专项政策,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材料工业处处长卿家胜预测称,2025年钒电池在储能领域的渗透率有望达15%至20%,将在大规模长时储能领域占据主导地位。东莞证券近期研报分析称,2026年钒电池市场规模有望增长至接近150亿元的规模,相较2024年高出近6倍,且未来前景持续看好。混合协作>单线突破在AI浪潮、绿色发展、电网基建更新等浪潮的刺激下,又一个电力大周期已经到来。今年海内外电力储能需求都在大幅增长,产业链公司市值也节节高升。而这也是需要用更快速度拿出更好产品和解决方案的时刻。如上所述,在长时储能领域,各类技术正根据其特性寻找最优的应用场景。锂电池因其能量密度和响应速度优势,在中短时储能场景中占据主导;而液流电池等新兴技术,则因其卓越的循环寿命和本征安全特性,在长时储能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如果将它们混合起来呢?前文提及的《行动方案》中即倡导探索多技术混合式新型储能,星辰新能也率先在这一领域发力,力推“全钒+锂电”混合储能。公司表示,混储通过技术互补可以提升综合效率,一方面发挥锂电“快响应、高功率”的优势,完成毫秒级调峰、辅助服务等短时波动调节任务;液流则在更大时间尺度中实现波峰波谷间的平抑。相比单一的锂电储能,这种模式的电池寿命会大幅延长,容量利用率得到提升,解决了能量衰减与储能时长的矛盾;另一方面,也弥补了单一全钒液流技术目前在规模、效率方面的不足,并更好地控制项目初始成本。在内蒙古乌兰察布,星辰新能200MW/800MWh组串式独立储能电站正稳步推进,预计将于今年12月并网投运。该项目创新采用了“磷酸铁锂电池+全钒液流电池”的混合架构,同时通过AI电力交易管理系统,重塑储能电站的盈利模式。据统计,其混合架构较单一锂电池方案容量利用率可提升15%,全生命周期度电成本降低20%以上。在AI需求大爆发的背景下,混储的前景愈发被看好,其应用场景涵盖了电网侧调峰与新能源消纳、高价值辅助服务市场、工业用户侧能源优化以及离网/微电网系统,收益来源形式丰富,包括峰谷价差套利、辅助服务补偿、碳交易以及运维优化带来的系统降本增效。全链布局+“最强大脑”在锂电竞争激烈、全钒液流尚未产业化的情况下,“全钒+锂电”混储项目实现落地并不简单。星辰新能将“从硬件到软件的全面创新”视为解决方案。而在这背后,则需要目前稀有的全钒液流全产业链一体化布局、技术创新能力和AI交易系统的支撑。在全钒液流赛道中,星辰新能是最早完成纵向一体化布局的企业。从自持的钒矿,到自主设计制造的电堆,再到自研的储能系统和自己建设、运营的储能电站,星辰新能在这个供应链不够完整的前沿领域,自己打通全产业链,形成商业化闭环。公司此前披露,考虑到钒价走势、电解液成本下降和产能规模效应前景,公司通过“资源+技术+规模”三轮驱动,有望在2030年将全系统成本降至0.7元/Wh以下。全链布局下实现“文武双全”后,星辰新能又接入了“最强大脑”。据了解,星辰新能研发构建出了基于多代理技术的电力AI大模型,并打造出AI交易系统,构建从储存电到管理电再到交易电的全价值链智能模式,实现从硬件到软件的全覆盖,为客户提供“何时充、何时放”的决策方案,解决新能源发电的盈利问题。在混储电站中,AI交易系统通过智能算法对电价曲线和电网调度指令的预测,系统实现多时间尺度的协调配合:磷酸铁锂电池专注于秒级、分钟级的高频交易机会,全钒液流电池则聚焦小时级的峰谷套利。相关资料显示,采用AI交易策略,可比传统人工交易模式提高收益约15%-20%。这种智能调度使得混合储能系统能够同时参与调频、调峰、备用等多类市场交易,减少人为操作延迟,降低运营成本,同时实现收益的叠加增长。储能电站的定位,也从简单的“时间搬运”工具,升级为了具备独立盈利能力的新型市场主体。今年9月,国家发改委出台的《电力中长期市场基本规则(征求意见稿)》明确了“独立储能在放电时段按发电企业身份参与交易,在充电时段按电力用户身份参与交易”。而在新能源比例提升、电力市场化改革愈发深入的当下,电力系统复杂性和市场不确定性指数级增长,只有更精细地做好负荷预测、功率预测、价格预测,才能完成合理的交易。经过多年的发展后,迎来储能黄金发展期的全钒液流被普遍认为未来可期,也来到了商业化的前夜。在行业聚力突破的关键时刻,星辰新能再次找到了破局的关键,AI与“全钒+锂电”混储的相遇,很可能成为撬动长时储能未来的契机。(文|新能超克,作者|胡珈萌,编辑|蔡鹏程)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