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最近出版的《中国统计年鉴2025》公布了2024年的结婚数据。也是没想到去年的数据赶在了今年四季度才发,不知道为啥,今年很多数据都比往年滞后了许多。想来也是统计的工作不好搞啊,毕竟数据若是增长的还好办,要是下降考虑的事情可就多了,环比,同比,局部,趋势……算鸟算鸟,都不容易。先看结婚数据。2024年全年全国结婚登记是610.56万对,这个我们年初二月其实已经知道了,但是这次数据更新了初婚人数和再婚人数。数据显示,去年我国初婚人数为917.23万人,再婚人数为303.88万人。图片来源:何亚福园地从上图可知:过去11年,初婚人口一直都是下降的,2024年初婚人数首次跌破1000万大关。13年初婚人数2385万,去年是917万,降幅61.5%。这个降幅明显超过了80后和90后的人口差距。80后2.15亿人,90后1.78亿人,也就17.2%的缺口。CDT 档案卡标题:聊一聊去年的结婚数据:初婚人数首次跌破1000万人作者:大何崛起发表日期:2025.11.3来源:微信公众号-大何日拱一卒主题归类:离婚率CDS收藏:公民馆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对于出生人口来说,初婚人数比结婚登记人数更值得关注,因为对于绝大部分中国家庭来说,结婚是生育的前提条件。总之,初婚数据降到这水平,生育率其实就不用太纠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看离婚数据,下面是2024年离结比排名前十的省份:解释一下离结比的概念,比如离结比50%,那就意味着每100对新人登记结婚时,有50对夫妻登记离婚。虽然离婚和结婚的大概率不是同一批人,但是如果把时间拉长一点看,对于超过半数的人来说,未来都会有比较大的可能会走到离婚那一步。从数据看,85年那会儿,全国的离婚的才占结婚的5.5%,95年也就11.3%,到08年才20%。我国的离结比在20%这个水平维大概持了十年,而30%只维持了两年,40%也就两年,到19年就飙升到50%了。20年到22年这三年比较特殊,特别是21年出台了离婚冷静期政策,把离结比压回到了37%,但23年又回升到47%,24年又上了一个台阶。不过25年的数据应该会比较乐观,因为今年在结婚不要户口本+全国异地通办组合政策下,二三季度的结婚数据都逆势回升(回光返照),大大增加了结婚人数这个分母。但是部分省份的数据真就有点夸张了,比如东三省的几个老大哥。到底谁会成为第一个离结比超过90%的省份呢?先拭目以待。情况就是这么一个情况。结婚对数在缩,初婚人数也在萎缩,基数萎了,没有量,也就不用谈什么操作了。面对这样冰冷的现实,我们也没有坐以待毙,各地纷纷出台政策,试图挽回局面。比如延长婚假,全国现在已经有二十九个省份延长婚假。山西、甘肃甚至给到了三十天。但要我说,这更像是一种纸面上的慷慨。多少人能顶住现实压力,心安理得地休满假期,恐怕要看各自的“八字”够不够硬了。再比如婚姻登记“全国通办”,取消户口本限制。这些举措固然便利,却显得有些隔靴搔痒,也完全不解决实际问题。当前的许多激励措施,更像是一种“预期管理”,总希望用最小的成本,撬动最宏大的改变,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但面对生育窗口期正在快速关闭的90后群体,这种挤牙膏式的补贴,几乎注定要错过最后的时机。现在每拖一年,就有几百万妇女“断电断水”,育龄妇女数量的减少,将是未来中国最大的隐患,就像一头悄然而至的灰犀牛。生育窗口一旦关上,可不是钱能解决的问题了。更深层的问题在于,年轻人不愿结婚的性质,可能已经发生了变化。我感觉,以2022年为界,初婚人数下降的逻辑已然不同。在此之前,核心矛盾是“结不起”。以棚改货币化为引爆点的房价飙升,叠加教育产业化的飞速发展,让婚育成本如一座大山,压得人喘不过气。这是一种源于外部成本压力的被动选择。而2022年之后,矛盾的核心正转向“不想结”。近两年,资产价格有所回落(比较委婉的说法),部分教育资源也不再那么紧俏,但年轻人对婚姻的热情却丝毫未见回暖,甚至在去年创下了十年来的最大跌幅。这说明,在经济增速放缓和对未来预期转弱的大背景下,曾经被视为客观障碍的外部问题,已经内化为一种主观意愿上的不愿意。不是不能,而是不想。当“不想”成为主流时,所有“松绑式”的政策——无论是不限购的房子,还是不限户籍的结婚登记——都将失去意义。因为你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更无法说服一个从心底里就不想上路的人。这些数字最终会反映在我们的生活里。最直接的,还是房地产市场,也是种瓜得瓜了,可惜是无籽瓜。以后会怎么样呢?那当然是以后再说呗。-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