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不能再吃战争的苦

Wait 5 sec.

深秋时节的北大校园,在纯净的北京蓝天下,银杏叶落,金黄满地。11月2日,“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抗战”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此举行。这场研讨会由北京大学主办,聚焦中国抗战的全球意义,复现台湾光复的历史全景。来自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以及美国、英国、日本等近百位专家学者,共同回望历史、守望和平、展望未来,在深入的学术对话中共同揭示中国抗战和台湾光复的世界意义与当代价值。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吕芳上先生讲,这样重磅专家聚集的抗战主题研讨,还是在10年前。老朋友10年未见,再见面,总有说不完的话。吕芳上先生以“硝烟、流离与重生:中国人的二战”为主题,讲述了战争对近代中国社会造成的重创,给中国人民造成的苦难。他指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展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相对于欧洲战场,二战中的中国战场在国际学界长期被漠视与低估,将中国抗战史放在全球视野下研究是一个好的走向,两岸应就此加强史料共享和交流合作。吕先生还指出,从中国的近代史看,当初“世界走入中国”,中国是被迫的。后来“中国走入世界”,是通过巨大牺牲争取来的。在国际关于二战的叙事中,中国一度被忽略,直至近几年才开始受到关注。讲演中,吕先生提到时任英国牛津大学中国中心主任拉纳·米特的著作《中国,被遗忘的盟友:西方人眼中的抗日战争全史》,认为该书标志着中国抗战进入全球视野。这本书里写到“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伤亡3500多万人,直接经济损失1000多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亿美元以上,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中国抗战的历史和贡献应当被世界铭记,台湾光复关乎二战胜利成果和战后国际秩序,这一历史不容忘却。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历史研究所所长陈忠纯说,我们记住台湾光复实际上就是记住历史过程,也让台湾同胞知道两岸共同抗战的历史过程,民进党把“抗中”和“抗日”绑在一起是对历史完完全全的背叛。研讨会上,台湾政治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刘维开回顾,两岸学界自20世纪80、90年代起,关于抗日战争相关议题就有非常多的研究和交流,台湾光复则是抗战胜利的一个重要议题。面对抗战历史在台湾逐渐被淡化,需要通过举办纪念活动等方式,唤起社会对于抗战与台湾光复历史的记忆。事实是清楚的,民进党当局为了“去中国化”,一直在切割历史、扭曲史实。研究历史是为了铭记历史,铭记历史必须汲取历史教训。对台湾来说,树立正确二战史观,看清台湾光复的史实和逻辑,更有迫切的现实意义。众所周知,赖清德上任以来,鼓吹“抗中保台”,顽固“以武谋独”,在制造麻烦、制造危险、制造战争上近乎歇斯底里。近期,他甚至妄称要打造“台湾之盾”防空系统,将防务经费增加到GDP的3%-5%。连美国《时代》周刊都毫不客气地警告:赖清德的“鲁莽”正让台湾变成“全球最危险的引爆点”。中国国民党新任党主席郑丽文在就职时直言,“台湾正处于最困难、最危险的时刻”。而此刻,北京大学举办的这场国际研讨会,再次发出了历史的警讯,让人们看到中华民族站起来的不易、台湾光复的不易、和平局面的来之不易,警醒台湾社会不要被“台独”带入歧路、绑上战车,再次遭受国家分裂和战争的苦难。历史承载过去,更启迪未来。唯有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才能彻底避免战争,守住两岸共同的和平,开创携手发展的美好未来——这是历史的启示,更是两岸同胞共同的责任。审核 | 卢长银编辑 | 徐璐明校对 | 郭炜桐请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or回到文章顶部,点击环球时报 (微信公众号ID:hqsbwx) 文章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