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呈现 | 养老九享,人生久享:中国建设银行以金融力量托起幸福晚年

Wait 5 sec.

当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突破2.2亿,银发浪潮正加速改写经济社会的底层逻辑,加快养老金融发展、完善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不同于“储蓄养老”的传统路径,养老客户的需求结构正从传统的物质保障向精神关怀、社会参与等多维度延伸;中年一代也期待通过提前布局,避免“未富先老”。需求迭代之下,养老金融也不再是单一的产品销售,而是围绕人民群众全生命周期养老需求,提供财富、健康、社交、消费等方面的综合解决方案。作为国有大行,建设银行积极响应国家养老金融政策,于今年重阳节之际推出“健养安·养老九享”个人养老服务,涵盖享便捷体验、享严选产品、享专业队伍、享可视专区、享网点关爱、享移动课堂、享专属好礼、享养老生态、享新潮时光九大方面,贯穿备老、临退到享老全阶段,把金融的冷数字变成服务的暖场景,满足人民群众的养老深层需求。这一动作不仅是单家机构的服务升级,更折射出养老金融行业从“单一产品销售”向“全生命周期服务”、从“金融属性凸显”向“生态属性延伸”的转型趋势,为破解行业困境提供了实践样本。围绕全生命周期 筑牢养老财富基石养老金融的核心矛盾,在于“长期刚性需求”与“短期供给不足”的错配。我国“三支柱”养老保障体系中,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已降至42%,第二支柱企业年金覆盖群体仅占劳动人口的7%,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成为填补缺口的关键。但从行业实践看,多数机构仍沿用“产品思维”:将养老金融等同于“养老理财+保险”的组合销售,忽略了不同年龄段、不同生活状态客户的差异化需求。建设银行近期推出“养老九享”个人养老服务的破局思路,恰恰踩中了行业转型的核心方向,为备老、临退、享老客户提供了差异化、专业化的养老金融解决方案。建设银行设计了“养老规划‘五步走’便捷服务”,即通过三步测算让客户掌握自身养老金一、二、三支柱的资金情况,第四步了解理想养老费用,第五步测算资金缺口匹配产品,最后以一张“养老资产视图”清晰呈现,本质是用“需求思维”替代“产品思维”,先帮客户厘清需求,再提供解决方案。当前市场上养老金融产品种类繁多,但同质化现象较为突出,不少客户尤其是中老年群体,面对复杂的产品条款与收益模型时往往感到无所适从。而养老需求的特殊性,决定了客户对资金安全、长期保障与稳健增值的高度重视。对此,建设银行围绕“财富+健康”两大人生主题,打造满足安全性、长期性、抗风险性等不同需求维度的产品货架。其中,涵盖了存款、养老理财、固收类理财等具备安全性的产品;还包括年金保险等具有长期性、能提供稳定现金流的产品;同时,也包括健康险、补充医保等抗风险的健康保障产品,形成了“稳健-稳定-稳固”的资产配置结构,以匹配养老客户对不同风险等级产品的需求。为进一步降低客户选择难度,建设银行还建立了产品筛选与跟踪机制,通过明确严格的产品准入与退出机制、定期监测产品竞争力、持续追踪产品运转情况,筛选出优质的养老金融产品,保障客户便捷、安心地配置养老资产。人才队伍是养老金融服务落地的关键。建设银行培养了一支专业的养老规划师队伍。他们是具备养老政策咨询、养老账户开立、养老财富规划、产品选购指导、消保反诈守护、适老关怀服务六大综合服务能力的养老规划“六边形战士”。这支队伍可以为客户提供全生命周期养老金融服务。值得关注的是,中青年群体对养老规划的态度正从“被动观望”转向“主动布局”。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发布的《中国养老财富储备调查报告(2024)》显示,60.3%的受访者期待着手养老储备规划的“理想年龄”集中在31-45岁区间。不过,中青年群体尚处于工作阶段,距离退休还有较长时间,这类群体往往希望根据自身不同年龄阶段的收入水平、家庭状况和风险偏好,制定分阶段、个性化的养老财务规划,为未来的退休生活提前储备充足的资金。面对中青年群体的需求,建设银行的养老规划师队伍能为其提供更多个性化、全方位的一对一养老金融服务。优化全渠道服务场景 打造有温度的养老生态如果说“需求思维”是养老金融的“内核”,那么“场景生态”就是服务落地的“载体”。当前行业普遍存在“金融与生活脱节”的问题:客户在银行买了养老产品,却无法对接医疗预约、康复护理等实际需求;老年客户到网点办理业务,却面临“不会用智能设备”“流程复杂”的困境。这种“孤立化”的服务模式,导致客户难以感知养老金融的实际价值,也制约了市场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建设银行的探索在行业内具有前瞻性。传统网点作为老年客户办理业务的主要渠道,在适老化设施和服务流程上仍有不足。建设银行在全国设置的超200家“健养安”养老金融特色网点,不仅从硬件设施到软件服务,都充分考虑了老年人的需求,更关键的是整合了周边养老资源。建设银行定期举办养老金融课堂,汇聚了建行养老规划师团队、养老领域专家、保险理财等专业人士,展开养老规划、财富管理、消保防诈等系列讲座,帮助客户守好“钱袋子”;同时,建设银行也深入周边企业,提供年金等养老专属服务,并整合网点周边资源,构建融合生活消费、健康医疗的全方位养老综合生态。线上渠道的优化同样体现了“场景思维”。建设银行手机银行APP内的“养老金融专区”不仅提供了包括养老账本、产品货架在内的金融服务区,更规划了养、医、学、乐、为在内的非金融颐养服务区。同时,“社保专区”为客户提供集社保服务、金融产品、活动权益、场景应用于一体的一站式综合服务,切实降低了客户使用“养老金融”专区的门槛。值得关注的是,建设银行推出的“颐养日”活动与“颐养俱乐部”,进一步拓展了服务边界。建行通过每月10日“颐养日”活动向养老客户发放“颐养券”。在11月10日首个“颐养日”,建行将通过手机银行APP和建行生活APP两大线上渠道,向活动达标客户发放涵盖食品、娱乐、旅游、康养等全方位生活场景的“颐养券”,用实际优惠激活客户使用意愿。“颐养俱乐部”则围绕退休规划、财富传承、慧眼识诈、健康关怀、科技适老、文化娱乐六大活动主题,正是满足了老年人的社交与自我实现需求。为了能让广大人民群众获得丰富的养老金融知识,建设银行携手基金、理财、保险等众多合作机构,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养老中国行”主题活动,围绕“五送五走进”即走进机关、走进企业、走进市场、走进社区、走进高校,送养老投教、送养老规划、送个养账户、送养老产品、送养老服务,多渠道、多形式、多层级全面宣讲个人养老金政策和养老金融知识,为人民群众送上“养老第一课”。生态构建的核心不是“资源堆砌”,而是“需求匹配”。因此,生态合作应围绕健康、社交、消费、安全等养老核心需求展开,而非简单对接外部资源。建设银行的实践证明,只有让金融服务嵌入养老生活的每一个场景,才能真正提升客户黏性,推动养老金融从“小众服务”走向“大众选择”。从“要买房,到建行”到“享养老,到建行”,口号变化的背后,是一家国有大行对人口结构变化的敏锐回应,更是对金融工作政治性、人民性的生动诠释。在老龄化挑战日益严峻的今天,金融机构在养老保障体系建设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未来,建设银行将继续以专业专注的态度,不断优化“健养安·养老九享”个人养老服务,整合更多优质资源,创新服务模式,为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推动养老金融行业发展贡献更多力量,让更多人民群众真正拥有安心富足、幸福美满的晚年生活。图片及数据提供方:建设银行 文章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