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河畔,一场跨越千年的“酒神对话”

Wait 5 sec.

一条河,一座镇,如何在短短两天内,既朝圣千年的传统,又畅想全球的未来?茅台的答案,藏在赤水河的流淌里,也藏在世界的回响里。重阳节至,茅台集团的广场上,吟诵声起:“天高苍苍,地厚茫茫。欣我赤水,浩浩汤汤......” 这声浪穿越晨雾,仿佛与千百年前的某个重阳,完成了隔空的和鸣。而前一天,赤水河论坛的先声已然奏响。法语、英语、西班牙语、日语与汉语,如同不同流域的支流,在此交汇。法国的浪漫、墨西哥的热烈、日本的清雅,与茅台的醇厚相遇——这座黔北小镇,在短短两天里,成为了世界酿造文明的地球客厅。两种时间在此刻交织:一种,是遵循“重阳下沙”的自然节律,是赤水河畔千年的深沉回响;另一种,是应对全球产业的飞速迭代,是面向未来的一次温柔而坚定的发问。茅台,正从容行走在这两条平行的轨道上,主持着这场跨越千年的“酒神对话”。朝圣:来自时间的纵深茅台酒节的仪式,是一场关于时间、传承与共同记忆的典礼。仪式伊始,茅台人向周总理塑像敬献花篮,三鞠躬。一家企业的记忆,由此织入国家的叙事长卷。随后是三献礼:初献爵、帛,亚献陈年茅台,终献高粱、小麦、净水。献上的不仅是物质,更是一场与过往的时空交接。拜师仪式上,古老的师承关系变得可见可感。九对师徒,徒弟呈上拜师帖,敬上拜师酒;师父回赠信物,是技艺的托付,更是薪火的相传。“戒尺加身”的三敲,敲击声回荡在广场:“头脑清醒,质量先行”“勇敢重担,传承工艺”“身心示范,德艺双馨”。每一次落下,都是将百年的重量,轻轻放在未来的肩上。这一切的底层密码,是茅台酒酿制工艺。一年周期、两次投料、九次蒸煮、八次发酵、七次取酒——这不是冰冷的生产流程,而是茅台与自然签订的时间契约。“重阳下沙”,是契约的启封。工人们将本地的红缨子糯高粱与高温大曲拌和,用赤水河水润粮。这些坚实的“沙”,将开启长达一年的轮回:蒸煮、摊凉、堆积、入窖...周而复始,如同生命的呼吸。在茅台,时间拥有形状。它藏在车间蒸腾的蒸汽里,藏在酒醅悄悄变化的温度里,更藏在老师傅代代相传的直觉里。富有经验的师傅们能从温度的细微变化中感知微生物的雀跃,能从香气的幽微差别里判断取酒的火候。这是机器无法复刻的、时间赋予的灵性。七次取酒,如同品味人生的七个阶段:一轮次的清甜,二轮次的醇厚,三、四、五轮次酱香渐浓,六、七轮次则生出独特的焦香。每一轮,都不可或缺,共同构成生命的完满。最终,全体人员举手宣誓,声浪汇聚:“顺天敬人,道法自然......质量为魂,追求极致......”这一小时的仪式虽短,却是一年一度的精神锚点,将“顺天敬人、明理厚德”的价值追求,内化为每个茅台人心中的律令。当天下午,《茅台酒酿制技艺传承人口述史》的发布,为这场传统的仪式写下了最坚实的注脚。季克良、汪华、吕云怀等传承人走上舞台,接过记录着他们技艺与心声的史册。那一刻,现场的敬意达到了最高潮——这不仅是赠予,更是一次崇高的致敬,是历史深处传来的悠长回响。对话:空间的广度如果说茅台酒节是一场向内溯源的庄严独白,那么赤水河论坛,就是一场向外打开的、众声喧哗的圆桌合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安德烈·切韦廖夫,为论坛定下了理解的基调:“对前几代人,奢侈意味着专属;对Z世代,奢侈意味着个人价值。他们关心的是酒背后的故事、工艺、可持续性与透明。”——酒的未来,不在实验室的配方里,而在年轻人的心之所向里。法国影星苏菲·玛索的分享,则从身体的感知切入:“在中国,我们一起吃饭总要干一杯,这是免不了的。每次喝完都会觉得醉了,因为度数很高。但大家一起举杯的瞬间,是非常开心的。”她的笑容,让文化的隔阂在感官的共鸣中消融——理解,有时只需从共饮一杯开始。法国影星苏菲·玛索结合生活展开精彩分享墨西哥龙舌兰的代表历杭德罗,带来的不只是一组数据(过去十年对华出口增长240%),更是一种文明的共情:“龙舌兰与高粱对话,沙漠与山川对话......我们不是竞争者,而是并肩前行的伙伴。”日本宝酒造的岛幸弘分享低度气泡清酒的经验,法国卡慕世家的传人道出奢侈的核心:“美丽需要时间去沉淀”。这些来自世界的声音,与茅台人对于酿酒的理念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虽然语言各异,但对时间的信仰,却如此相通。论坛上由多家国内外酒企共同推出的《国际名酒赤水河宣言》,就像是一封从赤水河畔发出的、写给全球酿造文明的情书:“敬畏自然、保护生态、坚守品质、传承文化......”每一个词语背后,都是不同酿酒文明对天地、对时间、对传承的共同信仰。回顾茅台七十余载发展历程,同样是一部关乎时间与传承的文化史诗。早在1958年,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茅台工艺查定徐徐展开,随后两期试点工作如深扎的根系,为茅台酒的产量与品质奠定了坚不可摧的基石——科技创新,自此便作为一条沉稳的脉络,持续为传统技艺注入蓬勃的生机。而今,贵州茅台生物科技研发有限责任公司的正式揭牌,与茅台科技大楼的落成启用,这一“一承一启”的当代仪式,绝非简单的硬件升级,而是茅台“守正创新”理念最为生动的诠释:以最现代的语言,解读最古老的密码;用最坚实的科技,守护最醇厚的匠心。纵观发生在赤水河畔的对话,最深层的交流,从来不是观点的交锋,而是文明的相互映照。这条赤水河所承载的,不只是茅台镇的微生物,也是墨西哥龙舌兰田里的阳光、日本清酒厂里的米香,是所有酿酒人,对时间的同一种信仰。有关赤水河的隐喻赤水河,是这一切的起点,也是归处。它是一条地理的河,以其独特的水质、气候与微生物群落,规定了茅台酒不可复制的基因。正如茅台人所言,它是“一条‘传承赓续’的文化之河......一条‘和谐共生’的生态之河。”它更是一条文化的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安德烈·切韦廖夫从中品出了“数百年的传统、耐心与和谐”。当酒节的鼓声与论坛的人声相继平息,当国际嘉宾带着对酱香的理解各自归去,茅台镇重归宁静。但变化,已如酒液渗入土地,悄然发生。这场“酒神对话”印证,最深沉的坚守,从不意味着封闭。恰恰相反,唯有当一种文化深深扎根于自身传统的土壤,清晰地知道自己从何而来,它才能拥有走向世界的底气、辨识度与从容。河流奔涌,千年不息。它既映照过来自历史深处的月光,也正倒映着一个充满挑战与可能的、开阔的未来。在这条河边,时间从未停止酿造——它酿的不仅是酒,更是一种跨越千年的理解与共情。酒香终会散去,但心中的回响,才刚刚开始。策划丨三联.CREATIVE微信编辑 | 王昊天作者 | 王铁砣设计排版 | 玉米图片来源 | 贵州茅台*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文章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