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书屋|独立书店,承载公共生活的可能性

Wait 5 sec.

10月,蓝书屋邀请到媒体人、成都有杏书店创始人张丰在汉诺威和柏林分别举办了两场讲座。张丰分享了自己从事公共写作和开设独立书店的经验,也给观众们“科普”了不少成都文化的细节。四川的茶馆文化源远流长。而近年来,成都则兴起了独立书店“热”,据一份统计,2023年成都就有15家独立书店(不包括二手书店)。【1】独立书店,在某种程度上也为居民提供了与茶馆类似的公共空间,用于交流与讨论。张丰于2023年8月创办的有杏书店,也是其中之一。书店是张丰和朋友一起开的,以门口的一棵杏树为题,称为“有杏”。张丰说,疫情期间,人们内心渴望真正的物理上的共处,这种需求促成了公共连接的愿望。独立书店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许多书店甚至晚上营业,为公共生活提供了新的可能性。讲座中,张丰细聊了成都独立书店公共活动的概念,让我们看见独立书店的兴衰以及背后城市文化和社会大环境的变迁。在公共空间不断压缩的当下,书店成为很多人寻求价值和意义的场所,也承载了深入城市肌理的交流和对话。开书店,在张丰眼中,是另一种公共表达的方式。CDT 档案卡标题:独立书店,承载公共生活的可能性作者:蓝书屋发表日期:2025.10.30来源:微信公众号“蓝书屋”主题归类:有杏书店CDS收藏:公民馆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在柏林的讲座中,张丰用历史性的眼光审视自己的职业路径和职业选择。他是中国都市报时代进入职业生涯的媒体人。2005年,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后,他进入曾是中国都市报代表的《成都商报》担任编辑。这一时期,张丰亲历了媒体市场化与党媒体制的混合交织。那是都市报倡导公民社会与个人权利的黄金时代。2015年起,他一边仍然做编辑,一边开始为各大报刊和网络平台写稿,担任专栏作家。彼时新兴的网络平台腾讯“大家”,给作者提供较大的写作空间,也有比之于传统媒体更高的稿费。他于2019年期间辞去了都市报媒体的编辑工作,准备靠写专栏为生。然而,疫情初期,随着“大家”平台停止更新,张丰失去了主要收入来源。但与此同时,疫情期间反而成为他创作最多的时候。社会对深度评论的需求激增,他开始经营个人公众号,写作量大幅提升,并直接介入本地公共事件。张丰眼中的城市书写,和开书店是一回事。在当下中国城市,开书店和写公众号在工作性质、方式、审查压力上都非常接近。他说,通过关注本地具体的、务实的议题(如消防通道、医院停业),而非宏观意识形态批判,文章能获得更长的生命周期并促成现实改变。以中国公共媒体的衰落和本地新闻的缺失为例。张丰认为,近期成都本地媒体对两起发生在本地的社会事件(小米汽车碰撞燃烧致死、成都女孩在公园自杀)“零报道”,是中国都市报媒体系统性衰落的结果。汉诺威的讨论环节中,大家提出了许多有趣的问题,例如:为什么年轻人会选择开书店,明明这并不是一门好赚钱的生意?张丰说,“我认为他们就是不想上班了。”能感受到他对年轻人处境的共情。这一代的年轻人面对工作的期望和态度,已经和上一辈不同。年轻人不愿再被传统职场剥削,尝试自己选择的生活方式。在汉诺威的活动有近30人参加,最远还有从Mainz过来的听众(车程近4个小时),柏林的活动由于场地限制,接纳了20位报名观众,创作者、学生、学者、记者居多。其中一位先生1988年来到德国,至今已37年。时间最短的朋友是一个年轻女孩,曾经从事纪录片工作,刚来柏林一个月。就在讲座结束不久,传来了有杏书店即将歇业的消息。蓝书屋深感惋惜,愿张丰能继续以他的方式践行公共表达。参考资料:【1】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2529285如果有建议和意见,欢迎和我们联系:【基金会网址】www.lanshuwu.de【基金会及图书馆事务】nihao@lanshuwu.de【公众号/网站投稿】editor@lanshuwu.de【图书馆地址】Blaues Haus Bibliothek, Maschstr. 7, 30169 Hannover【Newsletter订阅】https://lanshuwu.substack.com蓝书屋简介蓝书屋基金会(Blaues Haus Stiftung)是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民法下拥有法人资格的公益基金会,于2022年在德国下萨克森州首府汉诺威成立。蓝书屋以开展华语文化、艺术、教育的跨区域交流为宗旨,这里的中文图书馆藏书逾万册,涵盖文学、社科、历史、少儿读物等领域。我们是一群生活在德国的华人希望能和你一起在异国他乡 相聚蓝书屋分享阅读 丰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