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空间】麦客自留地|如果一定要告别,且站直了,给它沧海一声笑——写给有杏书店

Wait 5 sec.

CDT 档案卡标题:如果一定要告别,且站直了,给它沧海一声笑——写给有杏书店作者:麦客发表日期:2025.10.30来源:微信公众号“麦客自留地”主题归类:有杏书店CDS收藏:公民馆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人与人之间就是蛮奇妙的,尤其是那种心灵之间的“互相看见”,有时候一见如故,有时候相识、甚至相伴了多年,也走不进彼此。我与有杏书店的主理人张丰,总共只认识了不足两年,见了两面,就有这样的感觉。所以,看到他昨天的文章《好了,今天就告别吧》,我就难过得笑起来——没写错,好像不使劲让自己努力笑起来,会承受不住那种难过。这真是他——不管是逆着风做书店,还是如今预料之中的告别,都守着心,微蹙了眉,扶一扶眼镜,有点儿不好形容地微笑着——我说不好形容,因为那微笑里起码有温暖、好奇、亲切、平和、阅历和智慧,真无法用一个词来形容。。有杏书店,我也只去过一次,但一眼就喜欢。简洁、从容、有料、不卑不亢。那是9月14日晚,我在有杏与张丰、薛野一起讨论拙译《北欧秘诀——他们是如何创造奇迹的》。那天正值他们平时做活动的正式场地无法使用,我们几十个人,就挤坐在腾挪出来的书店空间里,有的坐在椅子上,有的坐在地上,有的站着,还有几位,就倚在外面。印象深刻的人和情节,我都记录在《我们能向北欧学点儿什么——《北欧秘诀》成都分享会后记》里了,包括那天到场的那些还在读中学的年轻读者们。这几天,想必他们也会听说有杏书店的消息,看到张丰的文章,好奇心重的,或许还会搜到随后朋友们、读者们一篇篇的“追思”文。或许,有的同学一定会奇怪:看上去经营得很不错的有杏书店为什么要关门?或许,有的同学会从不知道什么来源知道,几天前,张丰刚在票圈发过一句话:“郑智化真正冒犯大陆人的就是用了’连滚带爬’这个词。这就是我们的日常,你还忍受不了啦?还要说出来?在这里不管你四肢多么健全,每天都是爬,或者跪。” 然后或许会觉得有杏“倒下”的时间似乎巧得很。如果有人去问家长,大概率的回答会是:“纯属巧合,好好读书,不要瞎想!” 或许,有的会接着去问别的同学,或者某位老师,到底为什么……或许还有人会更好奇一些,想知道,这两年,就在成都这座以松弛、闲适、包容、有滋有味的城市,是不是还有别的独立书店不见了,或者转行了?他们可能不难发现,就在去年五月的《成都为什么有那么多独立书店?》这篇文章里提到的好几家书店已经实质上“不在”了:荒原,关了;野梨树,关了(在各空间做流动现场);一苇,转型中,书不再占据主要空间;文中没有提到的戈鸟,不卖书了;有杏,只是刚刚轮到。再或许,他们会好奇,为什么这么多人为这些独立书店这么悲伤?书店不就是一种“店”吗?现在买书都是手机下单,为什么书店还这么重要?或许,有的他/她会遇到一位“朋友”,告诉他/她一个叫做“公共空间”的名词,以及公共空间对一座城市和生活于此的人的重要性。或许他们还会讨论别的什么,比如关于自由、权利和责任。“老兵不死,他只是凋零。” 就像一颗杏树,树倒下了,谁也看不见,它曾经撒下的种子,如今都散落在哪个城市,哪条小巷。我们唯一知道的是,当下一个春天到来,那些种子又会发出新芽来。有杏撒下的种子,除了那天来到讲座的读者们,我还知道一位年轻人,我上面列举的去年以来消失的书店信息就来自她的票圈。我们尚未谋面,她为一家教育自媒体写稿,几天前刚电话访谈我。那天我们两个状态都不怎么好,采访进行得磕磕绊绊,最后我“回到了老路上”,开始“我建议你……”。她马上颇有些委屈地解释,我心里就更不爽了。不过因为是朋友介绍的,最后还是互相客气地约了再访一次。其实我当晚已经有些悔悟了,今天上午偶然在她的票圈看到了她写的关于有杏,关于独立书店,还有很多别的喜怒哀乐、迷茫与艰难,她在我心里立刻鲜活起来,让我想到那天在有杏看到的一张张年轻的、可爱的脸,认认真真地面对着即将在他们面前展开的未来。采访那天,她问了几个问题,我当时觉得“怎么会这么问呢”,现在大体理解了。正如我当时“建议”她“应该事先更了解一下被访者”,我是不是也应该更了解一下采访者呢? 意识到自己无意中伤害了一粒这么可爱、可珍的“种子”,或许,这让我比有杏宣布关停更加难过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