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历史系教授赵冬梅,在孩子初中的时候做了一个决定:让孩子辍学回家。你可能会想,北大教授怎么会让孩子不上学?这不是自毁前程吗?最近,赵冬梅在脱不花的《长谈》节目中分享了自己的思考。她说,大家都觉得“齐步走”是安全的,但当孩子“掉队”时,也要允许他走自己的路。当然,这不是说“不读书也没事”。赵冬梅和儿子佟浩然(泱泱)的故事告诉我们,当孩子掉队时,最好的教育可能不是把他们“塞回去”,而是学会“等一等”。赵冬梅从最初的焦虑挣扎,到后来学会等待和接纳,完成了一次艰难的角色转换。她意识到浩然的问题不是“学习卡住”,而是“生命力卡住”了。于是她从试图“纠正”孩子,转变成支持孩子“自然生长”。换句话说,她从“拯救者”变成了“守护者”。很多家长也面临类似的困境:一边担心孩子掉队,一边又看见孩子身心吃不消。怎么办?首先,接受孩子是“别的人”。赵冬梅说,“我最大的克制,是没把他塞进‘标准人生’里。”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不是自己的延长线。没有一个孩子愿意自甘堕落,当孩子没有按照父母意愿走时,会自带愧疚感。其次,打开多种出口。与其硬塞,不如打开动手与体验的出口。赵冬梅并没有放弃原则,她说,“你可以不上学,但不能不学习”。浩然通过装修、骑车、摄影等“可完成”的任务,逐渐恢复了掌控感。第三,家长变“挡风墙”。优秀的家长应该挡在孩子身前,信任自己的孩子。和孩子站在一起,让孩子觉得“你跟我是一伙的”。最后,把焦虑变成“待办”。“社交怎么办”“将来吃什么饭”这类抽象焦虑,要转成可操作任务。浩然通过网络社交、兴趣爱好结识朋友,从19岁开始将摄影作为工作。现在的浩然是一名摄影师和独立纪录片导演。正如赵冬梅说的,自食其力都是有尊严的,你瞧得起自己就好。在这个人人追求“标配人生”的时代,家长真正的安全感来自“随时能找到下一个可行方案”。家长先把“生命力”护住,把路做宽,孩子大多会自己把路走出来。当孩子能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东西,然后把生命投注上去,或许能在自己的时区里,长成那个独一无二的自己。邀请你扫描海报二维码,观看《长谈》完整视频。 文章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