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知识壁垒”让医学知识“飞入寻常百姓家”撰文 | 砍树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上充斥着大量良莠不齐的健康信息,而患者往往缺乏辨别能力。做科普,早已不是“不务正业”,而是新时代医生社会责任和职业价值的延伸。掌握专业知识的医生,不仅是病房和门诊里的守护者,更是信息洪流中那座最可靠的“灯塔”。不少医疗同仁也想做科普,可是一直犹豫:到底该怎么开始?选题的灵感又从何而来?这篇干货将为你一一解答。医生做科普的“独家优势”在做科普之前,我们先要建立信心。医生做科普,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权威性与信任度:医生身份本身就是专业和可信的代名词,传达的比网红博主、营销号都更有分量。● 临床经验丰富:你接触过成千上万的病例,最知道患者和家属的困惑、误区与痛点在哪里,你的科普能“直击要害”。● 知识体系完整:你拥有系统的医学知识,能确保内容的科学性和准确性,避免断章取义、以偏概全。抓准3个核心,内容出圈专业不“出圈”▌ 说 “人话” ,拒绝 “炫技式科普”医生的优势在于专业,但科普的核心是 “传播”,而非 “炫技”。面对大众时,既要传达准确,又要利于理解。避免使用太多的专业词汇,使用大家更好地理解方式。比如解释盐吃多了为什么会导致高血压:食盐主要就是氯化钠,含有大量的钠元素。当吃太多盐的、血液里钠就变多了,它就会“召唤” 身体里的水分,比如细胞里的水、肾脏里准备排出的水,全部跑到血管里来稀释自己。血管的容量是固定的,突然涌入这么多水分,血液总量增加,就像往已经装满水的水管里再强行灌水一样,血管壁承受的压力必然就变高了!长期下来,血压就会一直处于偏高的状态,也就是高血压了。而且,为了把这些 “超额” 的血液泵到全身,心脏也得更费力地工作,长久下来心脏也“劳累过度”了。同时,要控制专业内容的深度,优先选择大众刚需+易理解的知识点,避免堆砌复杂的病理机制、学术研究数据。毕竟,大众需要的是 “怎么做” 的实用建议,而非一篇迷你学术论文。▌ 立场中立客观,不夸大也不隐瞒作为医生,科普的公信力是底线。介绍疾病时,既要说明风险,也不能制造焦虑;推荐方法时,要明确适用范围,不搞 “一刀切” 的结论。比如讲 “食疗”,要说明 “食疗是辅助手段,不能替代药物治疗”;讲保健品,要客观分析成分和功效,不夸大其词。 遇到有争议的医学问题,要如实告知 “目前学术界尚未形成统一结论”,并给出主流观点和不同看法,让大众有自主判断的空间,这才是专业科普该有的态度。▌ 结合临床经验,让内容有 “温度”医生的临床案例是科普的宝贵素材。比起干巴巴的理论,真实的病例更能打动人心。比如讲 “糖尿病足的预防”,可以结合临床中遇到的 “因忽视足部护理导致截肢” 的案例,让大众直观感受到重视细节的重要性;讲 “儿童疫苗接种”,可以分享接诊过的 “未接种疫苗而感染疾病” 的患儿经历,增强科普的说服力。当然,案例分享要注意保护患者隐私,隐去姓名、年龄等关键信息。灵感哪里来?选题宝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选题是科普的第一步。医生科普的灵感库,其实就藏在日常工作中。▌ 门诊、病房的高频问题这是你取之不尽的选题金矿。把每天被问到最多的问题记录下来,就是最好的科普主题。▌ 常见的认知误区与养生谣言生活中,很多人被错误的健康观念误导,这正是医生科普的 “发力点”。针对流传较广的谣言,用专业知识 “拨乱反正”,既能体现权威性,又能切实帮助大众避坑。这类选题可以采用 “谣言+辟谣+科学依据” 的结构,让大众清晰看到错误所在,同时记住正确的知识。▌ 季节性、时令性健康问题紧跟季节和热点,科普会更有关注度。春季(过敏、哮喘)、夏季(腹泻、防晒、空调病)、秋季(呼吸道疾病)、冬季(心脑血管病、流感),以及高考前的减压、节假日期间的饮食健康等。▌ 新指南、新研究的平民化解读将专业的医学进展,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翻译给大众。示例:《新版高血压指南来了,诊断标准变了吗?对我们有啥影响?》《NEJM新研究:这种疗法让晚期癌症患者生存期翻倍》▌ 健康生活方式的基础科普这类内容永不过时,是吸引稳定粉丝的基础。如果能结合一些平台热点, 效果就更好啦!科普创作,要既“科”又“普”有了专业能力,有了好选题,接下来就是抓住表达和传播的关键。▌ 标题要吸引人用问句、数字、打破常规的表述来抓住眼球,比如:平淡版:糖尿病的日常注意事项吸引人版:《确诊糖尿病后,这5件事比吃药更重要!》《吃对饭,血糖稳一半》▌ 形式要多样,图文并茂短视频:动态演示、真人出镜讲解,效果直观,传播力强。长图文/信息图:将复杂的知识(如手术过程、疾病原理)用流程图、漫画等形式呈现,一目了然。直播答疑:与粉丝实时互动,针对性强,亲和力高。▌ 内容要严谨,守住底线不绝对化:避免说“绝对能治好”“肯定没问题”,要提及个体差异。不替代诊疗:必须在文末或视频中明确标注“科普仅供参考,如有不适请及时就医”。标明来源:引用数据或研究时,最好注明来源,增加可信度。▌ 带上一点“人情味”分享一些诊室、病房、手术室里的故事,令人气愤的、引人深思的、让人感动的……让你的科普有血有肉,更能引发共鸣。▌ 挖掘“细分领域”,打造个人特色标签如果想可以选择自己擅长的细分领域,深耕细作,在科普赛道上形成差异化。比如心血管科医生可以专注 “高血压、冠心病的精准管理”,儿科医生可以聚焦 “儿童生长发育、常见疾病护理”,皮肤科医生可以主打 “敏感肌修复、痤疮防治”……细分领域的选题能精准吸引目标人群,久而久之形成个人品牌,让大众提到某类健康问题,就想到你的科普内容。最后,如果想知道更多的科普相关的政策动向、会议咨询、选题参考,关注医学界健康科普,和我们一起做科普吧,打破“知识壁垒”,让医学知识“飞入寻常百姓家”!*“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阅读原文 文章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