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十五五”,认识中国经济未来5年的大逻辑

Wait 5 sec.

‍‍‍今天我们要说的,是一件所有人都在关心的大事。10月20日到23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召开,审议通过了关于“十五五”规划的建议。这是中国2026—2030年的国家发展规划,也是我们制定的第15个“五年规划”。那么,这回的五年规划,与之前相比,有什么特别之处呢?最近,马江博老师在得到App《政经参考》里专门做过分析。接下来,我们就结合马江博老师的观察展开说说。来源:得到App《得到头条》01“十五五”:“打基础”到“见成效”的关键阶段先给你看几个数字。2020年,中国人均GDP是1.05万美元。到2035年,这个数字要达到3万美元,也就是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的2035年远景目标。来,咱们算笔账。从2020到2035,一共15年,人均GDP要涨接近3倍。这15年被切成了三个五年规划:“十四五”(2021—2025)、“十五五”(2026—2030)、“十六五”(2031—2035)。“十四五”刚刚收官,成绩单怎么样?前4年经济平均增速5.5%,2025年经济总量预计达到140万亿元,5年增量超过35万亿元。换句话说,5年时间再造了一个长三角。这也就意味着,要实现2035年的目标,“十五五”期间经济年均增速需要保持在4%以上。看到这,有人可能会说,4%不是比5.5%低吗?应该更容易啊。但关键在于,每个5年,我们面临的情况是不一样的。“十四五”期间,我们是在疫情冲击后的恢复性增长,有低基数效应。而“十五五”,是在140万亿这个高基数上继续增长,难度就不一样了。更重要的是,这次的增长,不能再是过去那种靠投资、靠房地产、靠低端制造业拉动的增长,而必须是“高质量发展”。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里反复强调“高质量发展”,而且明确说要“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注意,“质”是排在“量”前面的。换句话说,这五年不仅要保持一定的增速,更要完成经济发展模式的根本转型。从突出速度,到突出质量;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从规模扩张,到结构优化。说白了,“十四五”是开局起步,把方向定下来,把基础打扎实。“十六五”是冲刺收官,要确保2035年目标如期实现。而“十五五”,是中间这五年,是从“打基础”到“见成效”的关键阶段。假如说实现2035年目标是一场马拉松,“十四五”是起跑阶段,调整呼吸、找到节奏;“十六五”是最后冲刺,咬牙坚持、全力以赴;那么“十五五”就是中间这段,最需要耐力,最需要信心的阶段。02从“机遇期”到“主动运筹”:“十五五”的战略姿态转场为了进一步理解“十五五”,我们可以拿它和“十四五”对比一下。因为变化,往往能比现状更直观地反映趋势。把2020年“十四五”规划建议的公报,和2025年“十五五”规划建议的公报放在一起看,会发现了几个非常明显的变化。先看对形势的判断。“十四五”公报说:“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十五五”公报说:“我国发展处于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看出区别了吗?“十四五”的表述,重点在“机遇期”,虽然也提到挑战,但整体基调是“我们还有时间窗口”。而“十五五”的表述,“机遇”和“风险挑战”是并列的,而且特别强调“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过去五年发生了什么?中美关系从贸易摩擦升级到科技战、产业链脱钩;俄乌冲突爆发,全球地缘政治风险急剧上升;新冠疫情虽然过去了,但它对全球供应链、国际合作的冲击还在持续。中央财办副主任韩文秀在新闻发布会上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我国具备主动运筹国际空间、塑造外部环境的诸多有利因素。同时,世界变乱交织、动荡加剧,大国博弈更加复杂激烈,外部环境的不确定、不稳定性上升,风险挑战增多。”注意这里面有个关键词:“主动运筹”。这个词在“十四五”公报里是没有的。它意味着,我们不再只是被动应对外部变化,而是要主动塑造有利于自己的环境。这种姿态的变化,在公报的措辞里体现得非常明显。“十四五”公报说:“保持战略定力”“发扬斗争精神”“趋利避害,奋勇前进”。十五五公报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勇于面对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以历史主动精神克难关、战风险、迎挑战,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从“保持战略定力”到“历史主动精神”,从“趋利避害”到“克难关、战风险、迎挑战”,这是战略姿态的根本转变。再看工作重心的变化。“十四五”的时候,我们强调“六稳”“六保”——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说白了,这是守住底线,确保不出大问题。“十五五”呢?公报强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而且特别强调,要“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这意味着我们不再满足于“稳住”,而是要“升级”。不再只是守成,更要进取。不再仅仅是数量扩张,更要确保质量提升。03“十五五”的三把钥匙:实体经济、科技自立、安全底线具体有哪些任务要完成呢?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部署了12项具体任务,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国防等各个领域。其中有三个关键词特别值得留意,分别是,实体经济、科技自立、安全底线。先说实体经济。公报把“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放在12项任务的第一位。而且特别强调,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在新闻发布会上说得很直接:“中国经济靠实体经济起家,也要靠实体经济走向未来。”换句话说,未来五年,实体经济是经济的根基,不是可选项,而是必选项。是什么样的实体经济呢?公报提到,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最终的目标,是要“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郑栅洁给出了一个具体的数字: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初步估计未来5年会新增10万亿元左右的市场空间”。而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未来10年新增规模相当于再造一个中国高技术产业”。10万亿元是什么概念?2024年中国GDP大约是130多万亿元,10万亿元相当于GDP的7%—8%。而且这只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带来的增量,还不包括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增长。说白了,未来五年,实体经济、先进制造业,将是资源投入最集中、政策支持最有力、市场空间最广阔的领域。再说科技自立。公报把“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放在第二位。公报说,要“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这又回扣到前面说的“实体经济”和“先进制造业”。科技创新不是为了发论文、拿奖项,而是为了支撑产业升级、推动经济发展。最后说安全。在“十五五”公报全文中,“安全”出现了15次。作为对比,“科技”出现10次,“产业”出现9次,“创新”“改革”和“民生”各出现8次。“安全”出现的频率,比任何一个经济关键词都高。再往深了看,会发现“安全”已经不是一个独立的板块,而是横切所有领域的维度。科技自立自强,本质是技术安全和产业链安全;建设强大国内市场,是为了保障经济运行安全;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底线是粮食安全;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背后是能源安全和生态安全。借用马江博老师的观察,在“十五五”的蓝图中,任何一项工作,假如不考虑安全因素,或许都是不完整的。所以你看,从“十四五”到“十五五”,变化是全方位的:形势判断,从“机遇期”到“机遇与挑战并存”;战略姿态,从“战略定力”到“历史主动精神”;工作重心,从“稳增长”到“高质量发展”;安全意识,从“一个板块”到“横切所有领域”。为什么“十五五”如此重要?很明显,因为它是中国从“大”到“强”的关键跨越。过去几十年,我们解决的是“有没有”的问题。现在,我们要解决的是“好不好”的问题。过去几十年,我们追求的是速度和规模。现在,我们追求的是质量和效益。过去几十年,我们依靠的是要素投入和成本优势。现在,我们依靠的是创新驱动和技术领先。说到这,我们大致勾勒了“十五五”规划建议的大逻辑。要特别说明的是,目前公布的四中全会公报,只是“十五五”规划建议的略缩版。按照惯例,《建议》的全文将在本周公布,里面包含各个领域的详细任务。马江博老师将在全文发布后,在得到App《政经参考》里为你做深入解读,推荐你来看看。👆👆tips:敬爱的读者朋友,由于微信的推送规则,即使您关注了我们,可能也常常收不到推送,记得点击“罗辑思维”名片,设为星标⭐️,文章每天会自动推送哦!推荐阅读那些年,我为“营销套路”交过的智商税10-23 商业逻辑从“剥夺理性”过渡到“还你聪明”银发经济万亿待发,但很多人理解错了10-21 机会往往藏在复杂性里经验丰富?怕的就是“经验丰富”!10-25 AI到底怎么给跨年工作提效?美国政府“停摆”背后,特朗普的精密算盘10-27 美国制度设计的一个“副产品”点击“阅读原文”,订阅《政经参考》 阅读原文 文章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