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年轻消费者,变了!

Wait 5 sec.

【今日导读】“国潮”兴起仅仅是序幕,当前市场正在上演的才是核心篇章。“自信”作为中国消费者新身份认同的核心驱动力,正全面绽放光彩。多年来,“国潮”一直是世界观察中国本土品牌崛起的主要视角。设计酷炫、紧跟潮流且常带有怀旧元素的中国产品,成功俘获了年轻消费者。但“国潮”兴起仅仅是序幕,当前市场正在上演的才是核心篇章。“自信”作为中国消费者新身份认同的核心驱动力,正全面绽放光彩。“自信”是一种内化的文化自我认同,它正从根本上重塑消费模式,从彰显民族自豪感,转变为表达个人身份认同。“自信”最鲜明的体现,在于人们心中理想目的地的地理坐标发生了转变。曾经令人向往的巴黎、纽约之旅,如今正面临中国本土历史文化核心地标的挑战,且后者的吸引力往往更胜一筹。尽管后疫情时代国际旅游逐步复苏,但越来越多的旅游需求开始转向国内,游客们愈发倾向于探索本国丰富的文化与历史景点。数字平台助推了这一趋势。《2024抖音博物馆年度数据报告》显示,平台认证博物馆账号达856个,同比增长17%。博物馆相关内容2024年播放量达1246亿次。在小红书上,“新中式旅行”正塑造文化自信。与过去游客仅在景点“打卡”不同,年轻游客将旅程视为文化朝圣,深度分享古建、非遗文化与传统文化。2024年国庆期间,221万篇旅行笔记获47亿曝光,故宫、悬空寺等文化地标成为顶流。对于这一代年轻人而言,探索中国文化所带来的荣誉感,即便不超过、也绝不逊色于收集海外旅行签证印章。玩具货架意外成为文化自信的“角力场”。尽管乐高依旧受欢迎,但其主导地位正受到中国本土高端玩具品牌的挑战。这些品牌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巧妙融合,打造出独具特色的替代品。在广东,当地企业从中国古典文学、历史建筑与文化遗产中汲取灵感,将《西游记》《三国演义》等经典作品,以及故宫、黄鹤楼等标志性建筑,转化为互动式积木套装与收藏级玩具。这些产品并非模仿国际品牌,而是主动实现文化本土化,彰显中国文化魅力。市场反响十分热烈。融入中国文化元素的“国潮”盲盒与积木套装销售额同比增幅最高达2.6倍。其背后是一个更广泛的趋势:家长与年轻消费者希望通过实物,建立与中国文化遗产的联结。对“自信”最个性化的表达,往往体现在人生的重要时刻。曾经小众的“国风婚礼”摄影风潮,如今已成为都市新人的主流选择,甚至升级为高端定制服务。其价值源于文化本真与内涵,而非品牌标签。“自信经济”的崛起,并非要求国际品牌简单在产品上添加龙纹或红色元素,而是需要更具深度的精细化策略。对中国文化的浅层引用会立即引发群嘲,唯有深度尊重文化内涵的协作方能赢得认可。国际品牌必须明白,其固有品牌光环已不再是“默认优势”,而要在新维度上竞争,即文化关联性与真实性。肯德基将油条、粥品、豆浆等中国传统早餐纳入菜单,这表明真正的文化共鸣源于贴合日常文化场景,而非输出外来想象。“自信”是“国潮”的成熟形态,标志着从追逐外部潮流到构建内在认同的代际转变。中国消费者不再向西方寻求认可,而是从自身浩瀚历史中汲取灵感。这种文化自信正在构建全新的消费范式,即最具吸引力的产品与体验,能够让人与“再塑后的中国文化遗产”建立真实联结。未来消费不仅由“中国制造”,更由“中国定义”。本文由美国精奢商业观察网站10月11日发表,原题为《从“国潮”到“自信”:文化自信新时代的崛起》,作者是阿什利·杜达列诺克。微信审核 | 陈向阳内容编审 | 洪慕瑄 曹一鸣 王缅微信编辑 | 许海婷 文章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