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庄:59岁考中进士,70多岁成开国宰相的花间派宗师

Wait 5 sec.

文 | 有书李美昆 · 主播 | 阿成在人均寿命不到六十岁的大唐,却有这样一个人,他硬生生在科举上花费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五十九岁高龄才成功“上岸”。此时同龄人多已准备颐养天年,可这位老兄偏偏不按常理出牌,他在乱世中凭借着超凡的智慧和胆识,一路狂飙突进,年过七旬坐上了开国宰相的高位,堪称一个活生生的“传奇制造机”。不仅如此,他在文学方面更是成就斐然。他的《秦妇吟》一面世便广为流传,被奉为乐府三绝之一,他的五首《菩萨蛮》成为晚唐绝唱,并开启了宋词辉煌的篇章。而他便是唐末五代诗人、词人韦庄。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韦庄的传奇故事。国民诗人,名扬祸至韦庄,字端己,出身显赫世家京兆韦氏。长安有一句俗语“城南韦杜,去天尺五”,意思是城南的韦氏和杜氏家族,高得离天只有一尺五寸,可见韦氏和杜氏的地位之高。京兆韦氏在唐朝就出过皇后、贵妃,以及十几位宰相。然而韦庄出生时,家道已经衰落。韦庄长大后更是屡试不第,生活颇为落魄。公元881年,黄巢攻入长安,这时已经年过四十的韦庄正在长安参加考试。他目睹了这场社会巨变,写出了一首长达1666字的名诗《秦妇吟》。全诗以一位从长安逃难出来的妇女的口吻,生动描绘了黄巢起义后百姓们朝不保夕、流离失所的苦难生活。这首诗在当时传遍大江南北,韦庄也因此获得“秦妇吟秀才”的雅称。后人把此诗与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北朝乐府《木兰诗》并称为“乐府三绝”。但是,令人诧异的是,这首名诗在唐朝问世之后,却一度消失了千年之久。这又是为何呢?原来,《秦妇吟》在描述黄巢之乱后长安的凄惨景象时,不仅描绘了黄巢军队的残暴,更是毫不客气地揭露了唐朝官兵的恶行,赤裸裸地展现了朝廷内部的混乱和统治阶层的无能。《秦妇吟》的失传,有可能是朝廷下令禁止,也有可能是韦庄深感压力而自行禁止。然而,历史的真相是掩盖不住的,直到20世纪初,人们在敦煌石窟中发现了《秦妇吟》的踪迹,才使得这首杰出的诗歌得以重见天日。不过,《秦妇吟》虽然闻名一时,却没能改变韦庄辗转多地、为人幕僚的清苦生活。直到多年后,五十九岁的他才考中了进士,接着又得到了一个改变他日后命运的机会,那便是奉命入蜀,去调停西川王建与东川顾彦晖的战事。两次入蜀,成就大业入蜀途中,韦庄领略了蜀地的壮丽山川,他的满腹才华更是给西川节度使王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韦庄回去复命之后,王建又邀他来做自己的掌书记。正是王建的慧眼识珠,才让韦庄的才华得以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展示。这一年,韦庄已经六十五岁了,同龄人都早已退休,而他的事业才刚开始大展宏图。二次入蜀,韦庄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天地。在这里,他不再仅仅是一位诗人,更是一位深受器重的政治家。王建非常欣赏韦庄,多次拍着韦庄的肩膀,赞不绝口道:“端己,你的才智真是无人能及啊!”时光荏苒,公元907年,唐哀帝被迫禅让皇位,唐朝就此灭亡。在这个风雨飘摇的时刻,韦庄展现出了非凡的政治远见。他力劝王建自立为王,建立前蜀政权,为这片土地带来新的希望。王建在万众瞩目中称帝后,韦庄也迎来了他人生中的巅峰时刻。他被任命为宰相,成为了前蜀政坛上的核心人物。前蜀建立后,韦庄帮助王建制定和完善了前蜀的开国制度、法令规定及礼乐典章,为前蜀的稳固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值得一提的是,韦庄还以一颗敬仰先贤之心,寻得了那几近湮灭于岁月尘埃中的杜甫草堂旧址,并重建杜甫草堂,让这处文学圣地得以留存后世。公元910年,韦庄在成都花林坊去世,享年七十五岁。作为前蜀的开国宰相,韦庄始终坚守着公正无私的原则,不仅赢得了百姓的爱戴与尊敬,更让后世的人对其赞誉有加。宋代学者张唐英曾这样评价他:“不恃权,不行私,惟至公是守,此宰相之任也。”不倚仗权势,不谋取私利,只坚守最公正的原则,韦庄完美履行了宰相的职责。词作大师,开宗立派韦庄不仅有着卓越的政治才能,更在文学领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他被后世尊为花间派宗师,深刻影响了宋词的发展。韦庄与温庭筠同为花间派代表作家,并称“温韦”。温庭筠对词的形式、音韵、意象等方面做出了探索,韦庄更是使词从歌唱之辞变为抒情达意的工具,真正实现了“我手写我心”,对后世影响很大。蜀中的许多词人,以及南唐的李煜、冯延巳,北宋的晏几道、秦观等著名词人都受到韦庄清丽俊逸、温婉动人的词作风格的影响。而韦庄的五首《菩萨蛮》,更是堪称早期词作的教科书。《菩萨蛮》是唐朝非常流行的曲子,很多文人学士都为其填过词。而韦庄通过五首《菩萨蛮》表达了自己对故土的思念之情,情深意重,令人动容。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这一首:“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韦庄的词缠绵细腻,动人心扉,据说,他写的词甚至令一位佳人读后殉情。相传,韦庄在蜀中期间,府中有一位姬妾,她不仅有着倾城之貌,更难得的是她工于诗词,深得韦庄的宠爱。然而,好景不长,皇帝王建听闻了韦庄宠姬的美名,竟以权势逼迫,强行将她纳入宫中。韦庄虽心如刀绞,却无力反抗,只能眼睁睁看着心爱之人离自己而去。那一夜,月光如水,韦庄独坐书房,心中满是愁绪,他提起笔来,将自己对宠姬的思念与不舍,化作了两首哀婉动人的《荷叶杯》。其一:“绝代佳人难得,倾国,花下见无期。一双愁黛远山眉,不忍更思惟。闲掩翠屏金凤,残梦,罗幕画堂空。碧天无路信难通,惆怅旧房栊[lóng]。”其二:“记得那年花下,深夜,初识谢娘时。水堂西面画帘垂,携手暗相期。惆怅晓莺残月,相别,从此隔音尘。如今俱是异乡人,相见更无因。”字字句句,皆是深情,无声地诉说着那段无法挽回的爱情。而那位被掳入宫的宠姬,得知韦庄为她所作之词后,心中更是悲痛欲绝。终于,在一个春日清晨,这位宠姬绝食而死。当然,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有待考证,但韦庄词作的情致深婉却是毋庸置疑的。韦庄可以说是晚唐五代的国民诗人,他以一首《秦妇吟》名动天下,揭露现实的残酷;又是花间派的宗师,用婉约柔美的词章,诉说着人间的真情与哀愁。然而,韦庄的魅力远不止于此。他的诗词里有一种别人没有的“表达的倔强”。正如他脍炙人口的《思帝乡·春日游》所写:“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他的一生就像自己笔下的这位直率勇敢的少女,不畏将来,不惧后果,不人云亦云,只愿追随内心的情感,写自己想写的诗,走自己想走的路。这份倔犟之心,将永远不随年华老去。 文章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