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没字幕就看不懂剧?40% 美国人说出真相,你中招了吗?

Wait 5 sec.

点击标题下方蓝字 “译言 ”  → 点击右上角“...” → 点选“设为星标 ★ ”,就更容易找到我们啦!我曾坚定地认为,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迫不得已才开字幕的理性派,另一种是不懂欣赏的“野蛮人”——他们毫无必要地让字幕破坏视听体验的纯粹性。那时的我愿意为这个观点据理力争:字幕会分散注意力,错过摄影师精心设计的镜头细节,忽略演员眼中一闪而过的泪光,甚至提前剧透喜剧演员拿捏得恰到好处的包袱。但现实终于让我认清了真相:“反字幕”的阵营里,其实只剩我孤身一人。数据不会说谎:2021年的一项调查显示,18至25岁的年轻人中,80%会经常或偶尔使用字幕;而流媒体平台U最新的调研更指出,87%的英国年轻人比以往更频繁地开启字幕。在同龄人中,“两种人”的分野早已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几乎清一色”的字幕使用者。颇具反差的是,尽管婴儿潮一代整体听力问题更突出,但2021年的调查显示,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人会用字幕。如果既没有听力障碍,又能流利听懂对话,年轻人对字幕的执念究竟从何而来?最容易想到的猜测是,这是注意力不集中、被动懒散的表现,是所谓“僵尸一代”的通病。但亲身对比过开与不开字幕的观影体验后我发现,字幕并非催生惰性观看,而是让信息获取更高效。年轻人“字幕常开”的新常态,既是一种价值观的转变,更是科技巨头持续渗透娱乐领域后形成的文化惯性。客厅里的大屏幕早已不是唯一的焦点,它必须与膝盖上的小屏幕共享注意力。U平台的调查证实,80%的Z世代和千禧一代观看视频时会“双屏操作”。开启字幕后,我能迅速捕捉到角色的台词,低头回条消息,再抬头时角色甚至还没讲完这句话。这样的观看体验变得立体而高效:字幕让我们既能刷手机,又不会错过剧集的核心内容。当然,代价是字幕成了“微型剧透器”——最近看喜剧小品时,戴维·米切尔的台词还没出口,我就因为提前读到了字幕而敷衍地笑了出来。对大多数剧集来说,这种“浅观看”并无不妥,但少数作品如《继承之战》则例外。即便能通过字幕读懂每句台词,也会错失演员精湛的表演细节。至于《爱岛》这类节目,倒不必有此顾虑。社交媒体的兴起更是让字幕全面渗透。如今,绝大多数创作者都会给视频加上固定字幕——甚至没有关闭选项。这种文化转变或许能解释代际差异:年轻人早已习惯快节奏、高剪辑率的内容,而字幕正是快速吸收这类轻量化信息的利器,婴儿潮一代则难以适应这种模式。这绝非单纯的潮流,而是深植于算法的生存法则。在TikTok等平台,文本字幕比音频对话更能让视频出现在搜索结果中,从而提升曝光量、用户留存率和观看时长。字幕最初是为了提升可及性,但它的迅速普及显然带有商业目的——这是获得算法青睐的关键。更关键的是,85%的社交媒体视频都是静音观看的——通勤途中、做饭时、健身房跑步机上,或是合租公寓里,静音成了必然选择。再加上AI无需人工转录就能自动生成字幕,我们已然生活在一个被字幕包裹的世界。如此看来,字幕的普及并非我们主动选择,而是科技化生活方式下的被动接受。我的室友是个狂热的TikTok用户,她坦言以前觉得字幕又碍事又烦人,后来看电视时却不知不觉开了字幕。“这感觉很被动,”她说,“大多数时候我根本没在看字幕。”我问她那为什么还要开着,她只是耸耸肩:“不知道。”令人意外的是,研究并未发现字幕能帮助年轻人提升阅读能力,但有研究表明字幕确实能增强对节目的理解度。毫无疑问,字幕比无字幕更能让我们跟上剧情。我们的观影习惯已被社交媒体时代的“效率需求”所重塑:快速抓取核心内容,然后立刻转向下一个目标。2023年的一项调查显示,40%的美国人将“增强理解”列为使用字幕的主要原因。这让我不禁发问:人们现在看剧,是不是只为了知道“发生了什么”,只为了证明“我看过了”?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下班回家,蜷在沙发上,会想“太好了,终于能好好‘理解‘点东西了”?电视本该是用来消遣的,我们难道不应该专注于享受过程吗?我们或许该偶尔关掉字幕——看看自己是否还能沉浸在演员的台词张力里,是否还能捕捉到画面里那些未被文字标注的细节。毕竟,娱乐的本质是体验,而非信息的快速搬运。编译:你喜欢吗—— 版权声明——本译文仅用于学习和交流目的。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非商业转载请注明译者、出处,并保留文章在译言的完整链接。商业合作请联系editor@yeeyan.com参考:https://www.theguardian.com/commentisfree/2025/sep/27/gen-z-watch-tv-subtitles-i-understand-why 文章原文